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海博刀行经尿道黏膜剥离(BT-ESD)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影响该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宁波市第一医院和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治疗的147例NMIBC患者。通过计算未整块切除、肿瘤复发等独立影响因素,评估影响手术疗效的可能因素。结果随访1年,所有病例均达到根治性切除,复发概率为6.80%(10/147)。无死亡病例。单因素分析发现,有且仅有病理分级与术后复发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5)。进一步行Cox回归分析发现,病理分级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4)。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闭孔神经反射(P=0.003)、肿瘤直径(P=0.006)、手术时间(P=0.001)是肿瘤整块取出的独立影响因素;手术时间是尿管留置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1)。结论利用海博刀行BT-ESD治疗NMIB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未来仍需进行长期、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来检验其相对于TURBT的优劣性差异。

  • 标签: 膀胱肿瘤 内窥镜黏膜切除术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 简介:摘要2011年3月—2020年1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黏膜剥离治疗,经病理确诊的15例幽门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病例纳入回顾性总结和分析,其中低级别上皮瘤变7例、高级别上皮瘤变3例、早期胃癌5例。15例均为R0完整切除,平均手术时间55.2 min(35~78 min)。仅1例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其余14例中及术后未发生出血、穿孔和腹痛等并发症。平均随访31.3个月(1~106个月),所有患者未见复发或转移,未见幽门管狭窄。提示黏膜剥离治疗幽门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胃肿瘤 幽门管早期癌 幽门管癌前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近环周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采用黏膜剥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8例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患者进行研究,实施黏膜剥离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的效果、并发症、住院等情况。结果切除病灶的为38例,切除病变的长度为5~20cm,一次性切除率为100.00%,手术平均时间为(94.33±2.13)min。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有少量的创面出血情况,术后出现食管狭窄的患者为10例,发现率为33.33%。为期1年的随访出现复发的为2例。结论总体来说,黏膜剥离在近环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还是具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近环周早期食管癌 癌前病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隧道式黏膜剥离在大面积早期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大面积早期食管癌患者共8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食管黏膜剥离手术,观察组采取隧道式黏膜剥离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应激水平、生存质量、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患者应激水平、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隧道式黏膜剥离治疗对于大面积早期食管癌的治疗效果确切,可减轻对患者的不良应激,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内镜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 大面积早期食管癌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胃癌(EGC)病人黏膜剥离(ESD)治疗应用标准化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6月-2023年12月,早期胃癌(EGC)病人黏膜剥离(ESD)治疗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50例),研究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化护理模式,研究组采取标准化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组患者治愈性切除率、相对治愈性切除率和非治愈性切除率。结果:研究组患者非治愈性切除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早期胃癌(EGC)病人黏膜剥离(ESD)治疗,采取标准化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早期胃癌(EGC)病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标准化护理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临床实施治疗以内黏膜切除黏膜剥离的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状况。方法:样本为2021年3月截止于2022年3月我院收治且开展手术治疗的62例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患者,以1:1比例法划分为参照组(31例,行内黏膜切除),研究组(31例,行内黏膜剥离)。以评估患者手术状况及并发症发生概率等指标展开。结果:研究组手术状况较参照组优势明显(P

  • 标签: 早期胃癌 癌前病变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黏膜剥离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黏膜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早期消化道肿瘤微创治疗的重要方式,但其技术难度大、操作耗时长,并可能导致出血、穿孔和狭窄等不良事件。随着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工作的推进,ESD的临床普及度逐渐提高,但目前ESD相关不良事件及防治策略尚未形成共识。本文对国内外ESD不良事件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基于现有证据及领域专家意见,对食管、胃和结直肠病灶ESD相关出血、穿孔和狭窄等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推荐陈述,期望为临床规范、安全开展ESD提供指导和参考。

  • 标签: 出血 穿孔 狭窄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MPNFS模式护理对早期胃癌行内黏膜剥离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0例早期胃癌行内黏膜剥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MPNFS模式护理,比较两组负性情绪、术后恢复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MPNFS模式护理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术后恢复 负性情绪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浅表食管鳞状细胞癌行内黏膜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追加治疗(放化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2014年7月—2019年4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食管鳞状细胞癌ESD治疗,病理证实肿瘤浸润至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的97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ESD术后是否追加治疗分成追加治疗组(57例)和未追加治疗组(40例),采用Kaplan-Meier生存率曲线分析2组无复发转移生存率差异(使用log-rank检验)。结果追加治疗组中,15例追加食管癌根治,无一例肿瘤转移,但有1例死于食管癌术后上消化道出血;42例追加放化疗,无一例死亡,但有3例肿瘤转移。未追加治疗组中,有13例出现食管癌局部复发,有2例死于食管癌复发,有1例死于脑卒中。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显示,追加治疗组无复发转移生存率明显高于未追加治疗组(P=0.001)。结论浅表食管鳞状细胞癌ESD术后患者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或放化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食管鳞状细胞癌 黏膜下层浸润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追加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膜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创面喷洒止血粉对迟发性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总院、榆林市第二医院接受ESD治疗者作为研究对象,计划纳入试验组、对照组各100例,以随机信封方式在ESD手术开始后进行分组,ESD结束后试验组创面予止血粉喷洒,对照组则不予处理。主要观察试验组止血粉喷洒用时、用量及其不良事件,并对比分析2组的手术时间、迟发性出血(术后30 d)发生率、早期迟发性出血(术后48 h)发生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初始纳入200例患者,有1例中途退出、3例转外科手术,最终共有196例纳入数据分析,其中试验组97例、对照组99例,2组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均>0.05)。试验组止血粉喷洒时间(68.78±19.75)s,用量(2.51±0.93)g,有1例(1.03%)出现止血粉输送管路堵塞,术后随访30 d未发生止血粉相关不良事件。手术时间试验组为(61.92±11.71)min,对照组为(59.76±11.01)min(t=1.330,P=0.185);迟发性出血发生率试验组为1.03%(1/97),对照组为8.08%(8/99)(P=0.035);试验组无早期迟发性出血,对照组发生率为6.06%(6/99)(P=0.029);试验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57±0.85)d,对照组为(4.86±1.37)d(t=1.778,P=0.077)。结论ESD术后创面喷洒止血粉能有效预防迟发性出血的发生,尤其是对早期迟发性出血的预防作用更为显著,但喷洒装置的效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 标签: 随机对照试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迟发性出血 止血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预测老年早期胃癌(EGC)患者黏膜剥离(ESD)后复发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构建。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我院消化科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收治行ESD治疗的老年EGC患者3 987例,选择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的28例复发患者作为复发组,276例未复发患者作为对照组。调取所有患者一般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EGC患者ESD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建立相应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结果3 987例老年EGC患者,平均随访2.7年,29例复发,复发率为0.73%(29/3 987)。复发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75岁[11例(39.3%)比171例(62.0%)]、病变≥3 mm[19例(67.9%)比111例(40.0%)]、T分期黏膜层[9例(32.1%)比153例(55.4%)]和淋巴结转移[19例(67.9%)比102例(3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OR=2.128,95%CI:1.373~3.624)、T分期(OR=1.763,95%CI:1.079~2.934)、病变≥3 mm(OR=2.604,95%CI:1.363~4.217)、淋巴浸润(OR=2.871,95%CI:1.425~5.639)是EGC患者ESD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基于以上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验证结果显示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内部验证结果显示,一致性指数为0.817(95%CI:0.722~0.941),提示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准度和区分度。结论对老年EGC患者行ESD术前,应充分考虑年龄、肿瘤大小、T分期和淋巴浸润等因素,综合评估EGC患者ESD术后的复发率。本预测模型能提高术后复发的诊断效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胃肿瘤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早期胃癌黏膜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非治愈性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系统——"eCura system"的临床适用性。方法2012年1月—2018年3月,因早期胃癌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行ESD治疗,且术后病理提示ESD非治愈性切除的155例病例被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eCura评分系统对病例进行评分,按评分结果分成3组,低危组(0~1分)100例、中危组(2~4分)46例、高危组(5~7分)9例,观察各组随访期内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预后。结果155例随访时间(25±15.0)个月,其中低危组中位随访25个月,中危组中位随访23个月,高危组中位随访34个月。低危组追加外科手术57例,其中3例[5.26%(3/57)]淋巴结转移;中危组追加外科手术29例,其中2例[6.90%(2/29)]淋巴结转移;高危组9例,均追加外科手术,4例淋巴结转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危组淋巴结转移风险明显高于低危组(P=0.003,OR=14.499,95%CI:2.513~97.214),而中危组淋巴结转移风险较低危组略高(P=0.767,OR=1.326,95%CI:0.165~8.594)。随访过程中,低危组无远处转移及肿瘤相关死亡,43例未追加外科手术者中发现3例[6.98%(3/43)]复发。中危组17例未追加外科手术者中发现1例[5.88%(1/17)]复发,2例[11.76%(2/17)]远处转移,其中1例[5.88%(1/17)]死于脑转移;29例追加外科手术者在随访期间无复发、远处转移及肿瘤相关死亡。高危组9例在ESD术后均追加了外科手术,随访期间无复发、远处转移及肿瘤相关死亡。结论eCura评分系统可用于早期胃癌ESD非治愈性切除病例的淋巴结转移风险预测,低危患者追加外科手术的获益有限,而中、高危患者追加外科手术可有效改善预后。

  • 标签: 消化系统肿瘤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淋巴结转移 eCura评分系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C型切开法黏膜剥离(C-type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C-ESD)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N)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7月期间在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内窥镜室行ESD治疗的55例直肠NEN患者资料,按治疗方案分为C-ESD组(28例)与传统ESD组(27例),比较两组剥离时间、剥离速度、黏膜下层注射次数、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ESD组剥离时间(13.8±4.2)min,传统ESD组为(19.9±3.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9,P<0.001);C-ESD组剥离速度(0.08±0.04)cm2/min,快于传统ESD组的(0.06±0.04)cm2/min(t=2.218,P=0.031);C-ESD组黏膜下注射次数2(1,2)次,少于传统ESD组的3(2,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701,P<0.001)。两组病灶均整块切除。C-ESD组治愈性切除率100.0%(28/28),传统ESD组为88.9%(2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传统ESD组术后发生7例并发症,其中1例迟发性出血,5例迟发性穿孔和1例固有肌层损伤,C-ESD组无相关并发症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C-ESD治疗结直肠NEN可缩短剥离时间,提高剥离速度,减少黏膜下层注射次数,提高治愈性切除率,减少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

  • 标签: 神经内分泌瘤 直肠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C型切开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黏膜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外科切除治疗食管胃结合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早期腺癌的远期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18年6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镜中心和胃肠胰外科连续收治的EGJ早期腺癌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术前评估符合ESD治疗绝对标准或扩大标准,且术后病理评估符合治愈性切除绝对标准或扩大标准的166例病例资料纳入数据分析,按治疗方法分成ESD组(n=77)和外科切除组(n=89),对比2组的近期结果(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和远期结果(累积生存率)。结果ESD组中符合ESD治疗绝对标准者65例(84.4%)、符合扩大标准者12例(15.6%),外科切除组中符合ESD治疗绝对标准者60例(67.4%)、符合扩大标准者29例(32.6%),2组在患者ESD治疗标准的构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其他基线指标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SD组整块切除率为98.7%(76/77)、完全切除率为94.8%(73/77)、治愈性切除率为93.5%(72/77),外科切除组治愈性切除率为100.0%(89/89),2组治愈性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有3例(3.9%)中出血、1例(1.3%)术后早期出血和2例(2.6%)中穿孔,外科切除组有1例(1.1%)中出血、4例(4.5%)术后出血和2例(2.2%)术后吻合口微漏。2组均无术后1个月内死亡病例,亦无局部复发病例。ESD组随访时间72.5~105.7个月,中位时间89.3个月;外科治疗组随访时间69.6~101.0个月,中位时间82.3个月。2组随访期间均无肿瘤相关死亡病例和复发。ESD组与外科切除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4.8%(73/77)和96.6%(86/89),2组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8)。亚组分析显示,符合ESD绝对标准者,ESD治疗与外科切除治疗的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9);符合ESD扩大标准者,ESD治疗与外科切除治疗的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505)。结论对于符合ESD治疗绝对标准和扩大标准的EGJ早期腺癌,ESD治疗的远期肿瘤学结果与外科切除类似,可作为外科切除治疗的有效替代方式。

  • 标签: 胃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食管胃结合部 早期腺癌 长期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型牵引装置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黏膜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18年8月—2020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镜中心经ESD治疗的结直肠LST患者资料,根据手术过程中是否使用牵引,分为传统ESD组(不使用牵引)及牵引辅助ESD组(利用3个夹子和1个橡皮圈组成弹性三角形牵引装置进行牵引)。分析两组总切除时间、黏膜剥离时间、黏膜剥离速率以及安全性等相关指标。结果共纳入54例结直肠LST患者,其中29例为传统ESD组,25例为牵引辅助ESD组。两组年龄、性别构成、病变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辅助ESD组的病变面积为13.30(7.55,15.91)cm2,较传统ESD组的6.90(5.50,13.50)cm2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03.50,P=0.014)。传统ESD组与牵引辅助ESD组总切除时间[48.00(35.50,58.00)min比34.00(29.00,35.00)min,U=109.00,P<0.001]和黏膜剥离时间[(39.52±12.37) min比(25.68±7.37)min,t=4.89,P<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牵引辅助ESD组黏膜剥离速率快于传统ESD组[0.17(0.13,0.30)cm2/min比0.52(0.30,0.62)cm2/min,U=604.00,P<0.001]。传统ESD组有2例(6.9%)穿孔,牵引辅助ESD无穿孔发生,但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3)。结论利用夹子及橡皮圈进行牵引辅助的ESD相对于传统ESD治疗结直肠LST更加安全、有效。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牵引力 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剥离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