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新意写出乐趣——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读出新意写出乐趣——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分析

王晓清

湖南省衡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胜小学 421001

摘要:结合语文学科全部教育内容的连续性来看,阅读与写作部分既是核心学习内容,又是具有联系性的相互促进的两个部分。分析数量丰富的阅读文本可以积累文章写作的素材,而增加对写作技能的训练又可以成为拓展阅读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从以读悟写、以写促读和读写融合三个部分出发,对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教育促进关系和对应的能力提升方式进行探索,启发学生建立学科探索兴趣,结合素养教育观念形成综合型语文应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分析

将阅读与写作两部分教育内容合理融合不仅可以拓展学习学科知识的思维方式,还可以使学生具备在阅读环节对书本内容进行初步含义提炼的能力,进而对教材文本表达的作者思想和情感意蕴有更深的理解和思考。同时伴随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对教育目标的新要求的出现,对语文教育是否能培育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综合能力较为重视,因此将阅读写作两大部分融合,是顺应教育模式改革和培育素养性人才的必要举措。

一、以读悟写,增强写作趣味性   

只有达到一定数量的阅读经验积累,才能在写作环节有对材料进行灵活组合的能力,因此应重视课堂教育过程中二者的联系性[1]。对处于小学教育时期的学生而言,正式开始文章写作前通常以对教材文本的朗读和剖析作为前提,这一环节中教师是否能运用教学手段使学生理解字词和语段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增强自身对教材文本的理解程度完成掌握学科知识方式的转变,既保证对语文相关知识探索欲望的产生,又可以提升教师的整体育人能力。在文本分析过程中通过增强对文章大意的提炼和字词的理解便于完成文本的脉络梳理,另外借助文本分析环节可以体会作者投入的情感和文章主题,为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时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方式提供参考。接着在教师对文本叙述顺序和特殊表达技法赏析过程中,增强词组应用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完成作文环节中“怎样写”的问题[2]

在文本分析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书写部分的素材提炼,如可以依据教材课文中拟题目的方式完成题目名称的选取,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和《精卫填海》为例,这两篇文章以人物经历的主要事件作为题目。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牛和鹅》为例,这篇课文以作者的主要描述对象作为题目。教师可以对教材中题目的选取形式进行总结,为丰富自主命题的写作形式提供更多参考素材。还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用教材中的语言充实作文的词藻,例如在撰写描述中秋节景象的文章时,可以引用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中的句子“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表达在节日庆祝氛围下对家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由于小学教材文本中有较多人物描写类文章或对话形式的说明文,教师还可以组织班级内同学进行分角色朗读文章的活动,在学生接触文章内容次数逐渐增多的情况下,会对文章中描绘的人物心境和行为举止有更深的理解。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同学分享朗读活动的心理感受,由教师对表达能力较差学生的发言进行纠正,这部分分享的心理感受就可以成为书写文章的切入点和主旨。

二、以写促读,培育阅读分析能力

阅读教学环节虽然是小学教育时期的重要教学任务,但许多学生并未拥有较高的文章解析能力或积极的阅读兴趣,进而产生对文章深层次理解的难度。这都是由于对作者书写目的不清楚或无法体会作者情感造成的,不能及时准确的完成梳理文章脉络的活动,致使文章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停滞不前[3]。因此教师在针对这一教育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以写文章时的框架构思和情感组织作为文章解读的核心内容,对同学们的解读分析习惯进行了解,将分析作者书写目的和主旨思想作为重点教育目标,结合不同类型文体进行不同类型的习作练习。

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为例,教师在进行这篇课文的解读分析时,可以以要求学生记读书笔记的形式辅助完成文章内容的分析,笔记中包含在朗读文章过程中对部分内容的理解如“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都做了什么?”“以何种顺序记录园中的景物?”,还有在朗读中内心产生的疑问如 “为什么作者对祖父的园子念念不忘?”,借助书写读书笔记过程中自主思考问题的形式总结解读文章的角度。

另外,结合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对小学阶段学生教育特征的分析可以明确,学生依据眼前事物或人进行行为模仿是自然存在的现象,因此在对优秀作文范例进行模仿中完成书写组织能力的提升是读写结合的有效方式,能够达到合理的文字组织效果和语言迁移[4]。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为例,这篇课文中包含三篇从不同角度描写人物特征的短文,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人物类作文的优秀范例,布置描写人物的仿写活动,重点对《摔跤》中作者描写人物动作的词汇进行仿写如“推拉、拽、顶、蹦”等,并适时运用一些描写句式进行语言色彩的升华。在仿写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发散自身思维不断寻找文章素材和描写技巧,这时教师再引导其回归课本完成再阅读活动,将自己的书写内容同人物描写的范例文章进行对比,在读写对照的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解读分析文章的方式。

三、读写融合,锻炼素材应用技能

教育环节从生活中汲取学习内容和教育模式,同时作用于生活,成为增强生活体验感和积累生活技巧的主要形式,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育活动也符合这种作用特征。因此结合教育生活性的特征,阅读与写作两部分教育工作也不能只以传统讲解方式实施,应将其置于生活情境中,从日常生活事件场景中积累可用于写作的原始素材。在语文学科教育过程中,教师不止应教会学生如何完成文章解读活动,还应训练学生书写与自身生活体验贴切的作品类型[5]。在文章内容解读环节,教师设计的教育问题应围绕启发思维和培养写作技巧,不能直接将对应文体的分析方式告知于学生,这样只能造成语文学习思维上的桎梏。

“读写融合”中“读”主要指通过对教材中古诗、散文的阅读完成知识积累过程,“写”是指通过不同类型文体和话题内容的书写达到知识应用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以生活为两个教学环节的连接点,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为例,教师可以抓住文章中对秋天的重点描写语句“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火热。”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先反复朗读重点描写语句,总结句子的语言组合特点,同时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秋天的相关视频建构知识学习氛围,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文章句子和视频画面充分调动思维想象力。接着教师可以拓展描写对象不只描写秋天,也可以描绘四季中不同时节的标志性景物,这样结合在课堂氛围中的体验感受更容易完成文章框架的组织,最终达到读写兼顾的最高学科教育目标。

结束语

总之,想要在文章解读过程中提升书写能力,应从模仿课文句式或景物描写技法角度仿写文章,这一过程应重点关注理论性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建构。想要以情感体验作为契机通过写作提升阅读分析能力,则需要注重对学科思维逻辑的提升。教师应合理选取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意识作为基础,实现读写两方面的教学最优化,达到“读出新意写出乐趣”,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素养培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晓蓉,钟敏.小学语文“深阅读”课堂活动的设计及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21(S2):5-8.

[2]闫瑞祥,姚思倩.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人物性别差异[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21,41(02):17-22+2.

[3]周仕德,林君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历程探思——以五年级《落花生》为例[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1,36(06):95-98.

[4]王文悦.小学语文阅读策略路径及单元特点探究[J].汉字文化,2021(24):118-119.

[5]王凌雁.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与经典诵读的融合[J].西部素质教育,2021,7(24):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