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名师的脚步,领悟教学的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1

跟随名师的脚步,领悟教学的艺术

赵晓燕

——读《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山东省福山第六中学山东烟台265500

有幸买到一本好书——《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一本好书,就是不需要任何多余的修饰,好足矣。——于是,有幸与几位语文名师相遇:钱梦龙的导读艺术,赵谦翔的绿色语文,程红兵的语文人格教育,杨先武的探索语文教学真谛,邓彤的素读教学与本色语文,范锦荣的文学教育……

与这些语文教育园地的泰斗、专家对话交流,令我沉醉其中,禁不住在自己的教学中领悟着、实践着名师教学的艺术。

一、“合”的艺术

“合”即“心理换位”,将教师的角色与学生的角色融合。这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学生所思,言学生所言,行学生所行,以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方式解决问题,同时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教育目标。教师在教学中既是学生的引导者和领路人,又以学生的眼光审视将要学习的内容,和学生一起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探求者。心理换位的目的是求得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与学生的思维“同频”,从而在行为上发生“共振”。

邓彤——浙江省宁波万里国际学校特级教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素读教学、本色语文的提倡者。印象最深的,不是他的素读语文,也不是他的“版块式栏目化”教学研究,而是他写的“我与我的学生故事”之“我帮学生做策划”。

二、“引”的艺术

“引”即引导、指点。如果说“合”是要求教师“入其内”的话,那么“引”则是要求教师“出其外”——针对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予以分析、点拨、引领,使学生不断提升学习、思维品质。

程红兵,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独创了活动建构式的教学方法,一系列的“思维与作文”的教学令人眼界大开。

“原点思维与作文”、“多样化思维与作文”、“求异思维与作文”、“求同思维与作文”、“超前思维与作文”“辩证思维与作文”……改变了单纯由文章出发的作文教学思路,从人的思维出发,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作文的质量。杨先武这位名师,更是有“质疑专家”的美誉。

《〈道士塔〉引起的争论》一课,杨老师并未急于抛出问题,而是让学生提出质疑,师生共同探究出——作者余秋雨对王道士出卖文物的行为进行了过多的渲染,是小说的笔法,使这篇散文的批判重点发生了偏移。其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并言之有据的能力令人叹服。

三、“化”的艺术

“化”即教化、感化,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感化中既有智慧的点染,更有情感的碰撞与渗透,可以说是教育的一种至高境界。

1.要以高远的境界去“化”

宋代诗歌评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学习写诗是“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教学亦如是。如果教师的眼光只限于“课本”,看不到生活这个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就会在字句之间纠缠,在“小语文”里打转,形成不了教授语文的大视野、大智慧。科学研究发现,语言、符号在人类的认识交流中不是全面的,通过五官感觉到的东西能用语言和符号表达的只占5%,因此教育中有“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之说。吴老师始终把“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放在首位,把教育的“非理性因素”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她的课,常常是“歌舞升平”“激情四射”,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生态场”,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行动、感觉,使学生在捕捉、参与、感受语文之余,成为一个个懂得生活、热爱生活的人。

2.以高尚的人格去“化”

做过教师的人都知道,帮助“差生”是教师最棘手的问题。平时我们帮助差生,往往只是学习上帮帮、纪律上抓抓、品德上提提,用要求一般学生的标准要求“差生”,其结果往往是越帮越使他们失去信心。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原理和技巧好多人都知道,或许还不止一次地使用过,但效果未必理想。看,问题就在这里。不错,表面上它确实是个教学技巧的问题,但技巧的背后,却是教师对学生是否尊重、关怀、理解的问题。设身处地的理解、真诚的关怀才是打开“生锈之锁”的“心灵钥匙”。钱老师认为:教学的艺术,总而言之,应该是促使人不断向上的艺术。因此,对“人”的心灵的关切,对“人”未来命运的关切,应该是一切教学艺术的“灵感之源”。这种发自心灵深处的关切,能够激励教师百折不挠地去寻求“人”的成长规律,唤醒教师正被激烈的升学竞争所窒息的创造激情,鼓舞教师去努力做“塑造心灵”的艺术家。只要一个教师被一个崇高的信念所激励、唤醒、鼓舞,他就一定能够找到激励、唤醒、鼓舞他的学生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艺术的运用之妙,存乎教师一心。读完这本书,我看到了这些名师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情、那份执着、那份坚持。“通过我的手指你可以看到月亮,但最终你看到的不是手指,而是月亮。”(范锦荣)我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这根指向月亮的手指,也期盼更多优秀的教师都能成为这样的手指。教师存在的价值,不也正在于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