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急诊科急性胸痛患者诊断中,应用胸痛临床评估与诊断流程的效果。方法在2015年1月到2017年4月间开展本次研究,将该时间段内80例急诊科急性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早期常规急诊的患者,观察组为后期应用胸痛临床评估与诊断流程的患者;观察两组患者就诊时间、诊断准确率等情况,用于组间分析其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确诊时间快于对照组,观察组的重复抽血率10.0%低于对照组32.5%,诊断准确率90.0%高于对照组70.0%,两组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胸痛临床评估与诊断流程在急诊科急性胸痛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且具有缩短诊断时间,提高诊断准确率等优势。

  • 标签: 急诊科 急性胸痛 胸痛临床评估 胸痛诊断流程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胸痛临床评估与诊断流程在急诊科急性胸痛患者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21年1月到2023年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胸痛患者进行研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行常规诊断流程,观察组实施胸痛临床评估与诊断流程。结果:观察组确诊率更高、重复再抽血率更低;报告获取时间、确诊时间及双抗给药时间较对照组更短;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痛临床评估与诊断流程既能使诊断准确率和诊断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还能赢得患者认可,值得广为运用。

  • 标签: 急性胸痛 临床评估 诊断流程 急诊科
  • 简介:【摘要】 目的 讨论急诊科急性胸痛患者临床中胸痛评估、诊断流程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均为2020年7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本院急诊科接受急性胸痛诊断的患者,采用数字分组法,平均分成相同人数的两组,A组与B组。A组患者接受胸痛临床评估与诊断流程诊断,B组患者接受常规诊断,对比两组患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A组患者的确诊率及患者满意度高于B组,组间数据统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诊科急性胸痛 胸痛临床评估 诊断流程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诊室急性胸痛患者的护理方法以及护理效果进行探究分析,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4月作为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中从我院选取100例急性胸痛患者进行探究分析,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将常规护理应用在对照组中,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后,相较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均明显较高,其中对照组的治疗中有效率为84%,观察组的治疗中有效率为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对照组明显较低,其中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4%,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胸痛患者中应用综合护理的效果显著,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急诊室 急性胸痛患者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急性胸痛患者的病因分析及诊治效果。方法把我院2015年8月-2017年12月急诊内科接收的急性胸痛患者7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进行相关临床辅助检查诊断病因,再依据患者不同病因实施针对性急救处理,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诊治效果。结果72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是93.06%,死亡率是6.94%。结论针对急性胸痛患者由急诊内科医生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等进行系统检查来快速全面地诊断患者病因,可以让患者接受及时有效的针对性急救治疗,以此能够明显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急性胸痛 病因 诊治
  • 简介:摘要流程是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服务水平的有效方法。我科自2009年开始对急诊非创伤性胸痛实施标准化诊疗流程。该流程管理的目标是①快速筛查出高危胸痛患者;②紧急有效的处理措施,缩短ACS再灌注时间,改善患者预后;③筛查出低危人群,避免过度检查和治疗。其方法和步骤主要有①询问病史及重要的体格检查;②5~10min内完成心电图检查;③经过急诊胸痛诊疗流程筛查出可能的高危胸痛并进入下一步骤相应的医疗干预;④中低危胸痛患者转至普通急诊进一步诊治。临床实践证明,实施该标准化诊疗管理模式切实提高了急诊科尤其基层医院胸痛的诊断和急救水平。

  • 标签: 急性胸痛 标准化诊疗流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化急诊护理途径对急性胸痛患者的护理作用。方法:将86例急性胸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诊护理途径,研究组患者采用优化急诊护理途径。结果:经对研究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分诊评估时间、急救时间及住院时间加以统计,统计结果同比于对照组患者明显更短(P

  • 标签: 急诊护理途径 急性胸痛患者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在急性胸痛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11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96名纳入研究。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入院30 min内患者的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GDF15、B型钠尿肽,比较不同组各个指标的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价GDF15与TnT/BN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诊断价值。统计各个患者的Gensini评分、左室射血分数、住院滞留天数以及支架植入个数,评价这些指标与GDF15浓度的相关关系。结果急性胸痛中总的趋势呈现男多女少(72.92 vs. 27.08,%),年龄最大的组别为UA组,年龄为(64.67±13.87)岁,年龄最小的组别是呼吸心搏骤停组,仅为(47.29±9.99)岁。STEMI组、NSTEMI组、UA组中既往罹患高血压病比例较高,所有组别均未在既往罹患糖尿病中表现出明显优势。所有心肌标记物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DF15在ACS相关性胸痛组浓度更高[(2.360±1.710) ng/mL vs. (1.380±1.040) ng/mL, P<0.01]。GDF15与TnT联合对于诊断ACS相关性胸痛的价值最高,其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AUC)可达0.863。GDF15浓度与心脏射血分数负相关,Gensini评分正相关,植入支架个数正相关,患者住院天数正相关。结论GDF15在急性胸痛中具有很好的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GDF15与TnT联合可提高ACS诊断率。

  • 标签: 急性胸痛 生长分化因子15 心肌标记物 急性冠脉综合征 肌钙蛋白T 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同工酶 B型钠尿肽 早期诊断
  • 作者: 徐丽梅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1-01-07
  • 出处:《健康忠告》2020年1期
  • 机构:崇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四川成都 611230
  • 简介:【摘要】目的:密切观察急诊室急性胸痛患者病情,予以及时有效护理,以降低其病死率,提高其满意度。方法:将本院急诊室接收的80例急性胸痛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常规组40例予以急救以及常规临床护理;研究组40例则在常规组基础之上予以综合护理。结果:研究组病死率低于常规组,且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

  • 标签: 急诊室 急性胸痛 护理 病死率 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急性胸痛急诊治疗的效果以及治疗方式。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期间至2016年期间共收取30例急性胸痛病患,对其进行相应的治疗,对治疗的效果进行阐述。结果所有30例病患中,救治有效率为28例(93.33%),其余2例发生死亡,死亡率(6.67%)。结论病患发生急性胸痛的原因诸多,但是心源性胸痛的发生率要高于非心源性胸痛发生率,另外临床救治意识需要对病患的病因和诊断做出及时和准确的判断,对提升救治效果、保障病患的生命安全的意义深远。

  • 标签: 急性胸痛 急诊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高危胸痛患者采用院前急救的临床价值。方法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选择本院收治的急性高危胸痛患者106例进行研究,依据院前急救措施划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院前急救,50例,观察组增加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舌下含服,56例,观察两组疗效、诊断时间、并发症率及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急性左心衰(12.50%)、心源性休克(21.43%)、恶性心律失常(23.21%)及7d猝死率(10.7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8.00%、50.00%、62.00%、46.00%,P<0.05;观察组发病至治疗、至诊断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更差异,P>0.05。结论针对急性高危胸痛患者开展院前急救措施,增加增加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舌下含服,可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和控制病死情况的发生,缩短诊断时间,确保患者尽早接受有效治疗,加快康复速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高危胸痛 院前急救 救治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治疗急性胸痛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急诊科2015年1月~2017年1月接诊收治的76例急性胸痛患者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并对所有病例资料进行详细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76例急性胸痛患者,有43例明显好转,28例病情好转,5例病情无好转,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42%。结论根据患者胸痛的不同病因针对性处理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胸痛症状,减少患者病死率。

  • 标签: 急性胸痛 急诊治疗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胸痛患者应用急诊护理途径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间本院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56例进行研究。遵循随机均等原则分为常规组、研究组,均行常规急诊护理,而研究组同时应用急诊护理途径。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护理满意度及疾病知识掌握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疾病知识掌握度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急性胸痛患者采取急诊护理途径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临床价值显著。

  • 标签: 急性胸痛 急诊护理途径 临床效果 观察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急性胸痛患者急诊护理协同流程 方法与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8.04-2020.06入院接受抢救治疗的急性胸痛患者 258例,将其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按照抢救护理方法随机分配为,各 129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抢救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协同流程,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以及患者及其家属对抢救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抢救成功率为 99.22%,显著高于对照组 87.59%,( P<0.05) ;此外,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于急性胸痛患者的有效抢救护理来说,急诊护理协同流程的质量更高,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胸痛 抢救护理 护理方法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 ]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对急性胸痛相关知识的认知,从而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方法:由经过院内培训的护士,在患者住院期间院内随机发放急性胸痛调查问卷,现场回收。结果:住院患者对急性胸痛相关知识认知不高。结论:增加健康教育手段,扩大健康教育人群,提高住院患者对急性胸痛的认识,尽早就医,减少死亡率。

  • 标签: [ ]急性胸痛 住院患者 认知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急诊急性胸痛患者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5年 9月—— 2016年 9月急诊科收治的急性胸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 40例,所有患者均已急性胸痛主诉入院,在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护理干预,分析对比护理前后患者的相关表现。结果:本组患者入院时疼痛视觉评分( VAS)为( 7.98±0.91)分。经有效治疗和护理后,本组患者的疼痛视觉评分( VAS)为( 3.11±1.98)分,本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患者疼痛程度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急诊急性胸痛患者病情多样复杂,其胸痛的特点为严重、多支、多处,通过给予急诊急性胸痛患者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的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减少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急诊 急性胸痛 护理
  • 简介:  摘要:目的:观察给予急性胸痛患者急诊护理对症状缓解的效果。方法:遴选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且符合研究标准的150例急性胸痛患者为探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将接受常规护理的75例患者纳入参照组中,将接受急诊护理的75例患者纳入试验组中,评价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临床指标。结果: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参照组,P

  • 标签:   急诊护理 急性胸痛 症状缓解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胸痛患者实施急诊护理途径的作用及成效。方法:于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之间,在医院内挑选100例符合治疗标准且患有急性胸痛的患者,利用双盲法的分组方式,将所有研究对象均匀分成50例实施正常护理的对照组,以及另外50例实施急诊护理的研究组,将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并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作出统计。结果:疼痛评估中,研究组患者取得了更低分值,说明患者普遍处于轻度疼痛中,不会对后续治疗产生影响,与对照组患者存在一定差异(P<0.05);结果显示,研究组选取的护理方式更加全面,患者整体恢复情况更好,两组相比,差异较大(P<0.05)。结论:急诊护理途径对患者的帮助更大,应该被广泛推广。

  • 标签: 急诊护理途径 急性胸痛 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