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颈内静脉置管在神经外科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00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资料,180例PICC置管为A组,120例颈内静脉置管为B组,分别统计两种方法置管的一次成功率、静脉炎、疼痛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A组与B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7.2%(175/180)和91.7%(110/120),P<0.05,相差显著;A组与B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48天(15~320)和18天(10~30),P<0.01,差异非常显著。药物渗漏或脉管炎发生率、穿刺处疼痛发生率、焦虑或恐惧发生率,A组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与B组导管平均日消耗价格分别为6.25元和16.11元,A组费用明显低于B组。而A组与B组病人平均住院日分别为40天和42天,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ICC置管术与颈内静脉置管相比,在神经外科临床应用中更具有一次置入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等诸多优点。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穿刺 中心静脉置管 颈内静脉置管 神经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乳癌患者化疗间歇期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不同护理方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的接受化疗的乳癌患者50例,根据患者选择的护理方式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实验组患者选择在医院护理,对照组患者选择家居护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教育及护理培训,并对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跟踪观察5个月,比较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导管留置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留置时间与对照组患者的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护理和家居护理不会影响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导管留置时间,对乳癌患者及家属进行教育和培训,乳癌患者在化疗间歇期可自行选择护理方式。

  • 标签: 乳癌 化疗间歇期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护理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 优质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术后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脑出血术后接受PICC置管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优质护理干预。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并发症风险,提升患者满意度,有推广的价值。

  • 标签: 脑出血 PICC置管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疗团队管理模式对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导管维护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ICC治疗的4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0例。对照组行PICC常规性护理指导,观察组通过成立静疗团队对患者实施PICC管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护能力、穿刺并发症及患者导管维护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自护能力总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维护依从率及患者对导管维护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导管堵塞、导管移位、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机械性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静疗团队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PICC患者导管维护技能及导管维护依从性,降低患者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提高患者导管维护满意度。

  • 标签: 基于静疗团队管理模式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自护能力 并发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对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留置(PICC)患者感染预防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接受PICC留置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感染率及护理质量。结果  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15.00%,P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中心静脉导管 感染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从静脉将PICC导管置入新生儿中心静脉时的最高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情况.方法收集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9月共72例开展PICC置管的患儿,由静脉不同位置为新生儿置入PICC导管临床病例进行观察,分析新生儿体重、PICC置入后的使用情况及其导管尖端位置与出现静脉炎的关系。结果使用PICC的新生儿中,体重不足1,500g的早产儿占80.0%;贵要静脉在置管静脉中达到65.33%;贵要静脉置入的PICC导管更加容易实现预测长度,其尖端更易于抵达上腔静脉;尖端抵达上腔静脉导管使用时间明显较长,且出现静脉炎几率较低。结论对NICU中的危重新生儿和早产新生儿而言,PICC是输注治疗用药以及进行肠道外营养的一种有效途径,置管是否高效、使用与维护是否正确影响着导管的实际使用时间,以及出现并发症几率。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新生儿 置管长度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从静脉将PICC导管置入新生儿中心静脉时的最高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情况.[方法]:收集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9月共72例开展PICC置管的患儿,由静脉不同位置为新生儿置入PICC导管临床病例进行观察,分析新生儿体重、PICC置入后的使用情况及其导管尖端位置与出现静脉炎的关系。[结果]:使用PICC的新生儿中,体重不足1,500g的早产儿占80.0%;贵要静脉在置管静脉中达到65.33%;贵要静脉置入的PICC导管更加容易实现预测长度,其尖端更易于抵达上腔静脉;尖端抵达上腔静脉导管使用时间明显较长,且出现静脉炎几率较低。[结论]对NICU中的危重新生儿和早产新生儿而言,PICC是输注治疗用药以及进行肠道外营养的一种有效途径,置管是否高效、使用与维护是否正确影响着导管的实际使用时间,以及出现并发症几率。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新生儿 置管长度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7例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64例接受静脉留置针穿刺,观察组63例采取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保留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义(P<0.05),观察组临床护理满意度96.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58%(1/63)远低于对照组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 标签: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肿瘤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应用于肿瘤护理的作用以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00例肿瘤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0%)、(2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应用于肿瘤护理中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外周静脉 中心静脉导管 肿瘤护理 作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癌化疗患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肺癌化疗患者54例,所有患者均行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治疗,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27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2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路径。观察两组为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且P<0.05,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肺癌化疗患者临床护理,可有效减少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其预后转归,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肺癌 化疗 临床护理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
  • 作者: 宋春霞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10-27
  • 机构:团风县人民医院 湖北团风 4388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标准护理对置管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2021年6月60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数字表随机法分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标准护理模式。比较两组SAS评分、SD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实施标准护理模式效果确切,可减轻焦虑抑郁,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 标签: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标准护理 置管患者 护理质量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置入中心导管技术在肿瘤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共9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措施将本批次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应用PICC技术,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技术在肿瘤护理之中的效果较为良好,能够改善患者的状况。

  • 标签: 肿瘤患者 PICC技术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课题旨在对护理干预预防肿瘤患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在2020年2月-2022年2 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静脉置入中心导管置管的患者84例,采取目标性观察法,并以此相关数据作为研究价值体现,做详细阐述。结果 在实施护理干预后,肿瘤患者PICC相关感染率明显下降,价值体现存在(P

  • 标签: 护理干预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血管通畅是静脉输液顺利完成的关键问题,尤其是新生儿,因为静脉细小而隐匿及壁薄,输液前的穿刺难度较大,反复穿刺还会造成血管损伤。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以中心静脉为终端由静脉穿刺导入的置管术,其突出特点是易操作、创伤小、安全性高、置管时间长,被广泛应用于特殊输液治疗以及化疗等领域。PICC在新生儿中作为长期留置的静脉补液方式用于新生儿支持治疗,可减少新生儿痛苦和减少护士穿刺工作量,但PICC操作具有一定侵入性,在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有可能会发生多种不良情况,其中,最为常见的是PICC相关性UEDVT,一旦出现处理难度大。另外,新生儿PICC置管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与成人相比更多,比如患儿免疫力低、依从性不佳、家属认知程度不足等,皆有可能引起PICC置管并发症增加甚至是置管失败。为此,学者们和护理人员一直致力于优化PICC置管护理管理方案。

  • 标签: 风险管理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患者患有疾病需要开展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时,为其实施静脉治疗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掷硬币的方式,将我院纳入研究的40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2021年3月至2022年1月)分组,对照组(一般护理),观察组(静脉治疗护理)。结果:实施后对比,观察组并发症指标、不良情绪指标皆优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门诊换药常见的并发症以及科学的护理对策,以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我院2011年5月1日-2013年4月1日期间共收治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门诊换药患者148例,对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护理对策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门诊患者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19%,所有患者经过悉心的护理措施均顺利完成治疗。结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常用的输液方式,十分方便、安全,积极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换药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常见并发症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引起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及治疗水平。方法对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PICC导致新生儿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病例的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报道对PICC导致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患儿,女,胎龄30+1,出生体重1 370 g。生后Apgar评分1 min为5分,5 min为9分。于生后第2天右上肢贵要静脉置入PICC并持续静脉输液。生后第8天突然出现心率增快及代谢性酸中毒,实验室检查感染指标无异常,听诊心音遥远,心脏超声提示大量胸腔积液。立即拔除PICC,并行心包穿刺术,放出35 mL乳白色心包积液,患儿状态迅速好转,心音有力,代谢性酸中毒纠正。文献检索共有14篇报道24例PICC导致新生儿心包积液病例,并本例资料共25例。25例患儿中,胎龄<28的超早产儿15例(60.0%),28~34的早产儿9例(36.0%),足月儿1例(4.0%)。平均出生体重(1 080.6±585.5)g。置管时间中位数为3 d,发生心包积液的PICC使用时长中位数为7 d。导管置入部位以右肘前静脉及右贵要静脉为主,其余大隐静脉等部位置入导管尖端位置以直接位于右心房所占比例最高[13例(52.0%)],其次为由上腔静脉漂移至右心房[7例(28.0%)]。2例患儿以心搏骤停为主要表现,1例患儿表现为心率增快,1例患儿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1例患儿表现为原有疾病恶化,其余患儿均表现为心动过缓、呼吸暂停及低血压。9例死亡,病死率36.0%,16例(64.0%)好转。进行心包穿刺患儿中,仅1例死亡。结论在任何置入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当临床出现难以解释的呼吸循环系统不稳定状态,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呼吸暂停、低血压、代谢性酸中毒等情况时,均应考虑到PICC导致的心包积液/心包填塞,及早诊断并进行心包穿刺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心包积液 心包填塞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引起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及治疗水平。方法对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PICC导致新生儿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病例的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报道对PICC导致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患儿,女,胎龄30+1,出生体重1 370 g。生后Apgar评分1 min为5分,5 min为9分。于生后第2天右上肢贵要静脉置入PICC并持续静脉输液。生后第8天突然出现心率增快及代谢性酸中毒,实验室检查感染指标无异常,听诊心音遥远,心脏超声提示大量胸腔积液。立即拔除PICC,并行心包穿刺术,放出35 mL乳白色心包积液,患儿状态迅速好转,心音有力,代谢性酸中毒纠正。文献检索共有14篇报道24例PICC导致新生儿心包积液病例,并本例资料共25例。25例患儿中,胎龄<28的超早产儿15例(60.0%),28~34的早产儿9例(36.0%),足月儿1例(4.0%)。平均出生体重(1 080.6±585.5)g。置管时间中位数为3 d,发生心包积液的PICC使用时长中位数为7 d。导管置入部位以右肘前静脉及右贵要静脉为主,其余大隐静脉等部位置入导管尖端位置以直接位于右心房所占比例最高[13例(52.0%)],其次为由上腔静脉漂移至右心房[7例(28.0%)]。2例患儿以心搏骤停为主要表现,1例患儿表现为心率增快,1例患儿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1例患儿表现为原有疾病恶化,其余患儿均表现为心动过缓、呼吸暂停及低血压。9例死亡,病死率36.0%,16例(64.0%)好转。进行心包穿刺患儿中,仅1例死亡。结论在任何置入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当临床出现难以解释的呼吸循环系统不稳定状态,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呼吸暂停、低血压、代谢性酸中毒等情况时,均应考虑到PICC导致的心包积液/心包填塞,及早诊断并进行心包穿刺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心包积液 心包填塞 新生儿
  • 简介:摘要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对于传统的中心静脉导管(CVC)而言,是一种安全、性价比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中心静脉通路。PICC导管为病人提供了安全、方便的治疗途径,对保证化疗计划的顺利进行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制定、实施、不断规范安全置管管理制度,控制PICC导管的置管、维护及并发症的预防、处理的整个流程,真正达到了安全使用PICC导管的目的。因此医院病人留置PICC导管操作要点和安全管理是目前医学领域一项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 标签: PICC置管术 操作要点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性评价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白血病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和Scopus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STJ)等中文数据库,搜集白血病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病例对照研究(CCS)文献。文献检索时间为2005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15日。由2位研究者根据本研究设定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白血病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感染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独立筛选,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白血病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13篇CCS文献,共计纳入2 147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PICC导管相关感染将其分为研究组(n=360)和对照组(n=1 787)。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表明,白血病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OR=2.35,95%CI:1.75~3.14,P<0.001),年龄≥65岁(OR=24.81,95%CI:5.21~118.14,P<0.001),合并糖尿病(OR=5.92,95%CI:3.60~9.74,P<0.001),合并其他基础疾病(OR=2.79,95%CI:2.06~3.78,P<0.001),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OR=4.99,95%CI:2.15~11.59,P<0.001),免疫功能低下(OR=6.61,95%CI:2.02~21.66, P=0.002),化疗次数≥6次(OR=3.10,95%CI:2.22~4.33,P<0.001),PICC穿刺次数>2次(OR=3.31,95%CI:2.23~4.92,P<0.001),PICC置管季节为夏季(OR=6.44,95%CI:3.67~11.31,P<0.001),PICC置管时长≥2个月(OR=3.42,95%CI:2.11~5.55,P<0.001),导管脱出(OR=2.46,95%CI:1.47~4.11,P<0.001),PICC置管期间换药时间间隔>8 d (OR=3.05, 95%CI:2.14~4.35,P<0.001),医护人员PICC置管经验<50例(OR=2.95,95%CI:1.89~4.59,P<0.001)。结论白血病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因此在PICC置管前、后,应尽量避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如控制糖尿病和其他基础疾病、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减少穿刺次数、固定导管防止脱出、及时换药,以及增加医护人员置管经验等,从而减少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风险。

  • 标签: 白血病 导管插入术,外周 感染 危险因素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