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探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堵塞的原因和减少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护理对策,了解并合理应用PICC导管,PICC导管堵塞与护士操作不当、输注高浓度药物前后冲管及封管方法不正确、老年患者血液黏度异常有关。正确的冲管及正压封管,配制浓度适宜的封管液,合理用药。严密观察,可防止导管堵塞,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置入静脉导管 导管堵塞因素 护理措施 导管输液不畅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讨论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130例置入PICC导管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感染情况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分析得知,130例置入PICC导管患者感染发生率7.7%(10例),感染因素和穿刺次数、护理人员操作、以及导管留置时间等因素具有相关性。结论PICC导管的感染因素较多,知晓感染因素的原因并做好相应的预防,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 标签: 外周静脉导管 感染 相关因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原因及采取适当的防控措施的效果。方法对2例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进行分析。结论对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血流感染 原因分析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进行静脉营养对早产儿体重增长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未应用PICC置管的114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应用PICC置管进行静脉营养的114例早产儿作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早产儿的体重增长情况。结果两组早产儿在体重增长情况方面比较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ICC置管技术进行早期静脉营养可明显促进早产儿体重增长,改善早产儿营养状况,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早产儿 静脉营养 体重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380例患者为研究资料,所有患者都采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给予针对性护理,观察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ICC导管并发症380例患者中,有90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状况,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3.7%。结论对PICC导管并发症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可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癌症 中心静脉导管 化疗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头端定位的相关解剖参数,以指导PICC头端影像学定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334例患者胸部薄层增强CT扫描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测量患者右主支气管起点、右锁骨内侧头最上缘、气管隆突与心包返折及房腔交界之间的间距(解剖参数绝对值)。测量T6椎体上缘平面至T7椎体上缘平面之间距(L单元高度),将各解剖参数绝对值除以T6单元高度,计算出解剖参数相对值。记录房腔交界和心包返折所对应椎体位置。结果82%(274/334)的患者房腔交界位于T6~7水平、79.3%(265/334)的患者心包返折位于T5-6水平。气管隆突-房腔交界间距、气管隆突-心包返折间距、右主支气管起点一房腔交界间距、右主支气管起点一心包返折间距、右侧锁骨内侧头上缘-房腔交界间距及右侧锁骨内侧头上缘-心包返折间距的绝对值分别为(38.4±8.8)、(21.9±9.2)、(50.7±9.1)、(34.2±9.4)、(110.2±15.9)、(93.7±16.3)mm,相对值分别为(1.85±0.43)、(1.05±0.44)、(2.44±0.45)、(1.64±0.45)、(5.30±0.75)、(4.50±0.75)。相关性分析显示各解剖参数绝对值与患者身高有相关关系(P值均〈0.01);而相对值与身高相关性明显减弱,并且部分解剖参数相对值与身高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气管隆突及右主支气管起点用于PICC头端定位的可靠性相对较好;而心包返折的位置变异较大,利用影像学标志推断心包返折的位置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 标签: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解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监测肿瘤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中的作用。方法:将112例需进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CDFI监测组和常规操作组,每组56例。比较两组首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拍胸片后是否需再操作。结果:CDFI监测组和常规操作组首次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8.21%(55/56)、85.71%(48/56),置管时间分别为(5.64±2.44)min、(7.82±6.90)min,术后胸片发现导管位置异常分别为0%及10.71%(6/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FI监测下行PICC置管可提高首次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时间和再操作次数,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白血病患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血液科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60例白血病患儿予以研究,根据硬币法分为两组,即甲组(n=30)、乙组(n=30)。甲组患儿给予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化疗,乙组患儿给予常规浅静脉穿刺化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穿刺点渗血、导管堵塞、疼痛、药物外渗发生率。结果甲组患儿一次置管成功率是93.3%,明显高于乙组患儿的73.3%,对比差异明显(P<0.05)。甲组患儿穿刺点渗血、导管堵塞、疼痛、药物外渗发生率分别是6.7%、6.7%、6.7%、3.3%,明显低于乙组患儿的33.3%、26.7%、36.7%、23.3%,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白血病患儿治疗中,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一次置管成功率更高,穿刺点渗血、导管堵塞、疼痛、药物外渗发生率更低,值得在临床中全面推广应用。

  • 标签: 白血病 外周静脉 中心静脉导管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乳癌患者化疗间歇期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不同护理方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的接受化疗的乳癌患者50例,根据患者选择的护理方式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实验组患者选择在医院护理,对照组患者选择家居护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教育及护理培训,并对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跟踪观察5个月,比较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导管留置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留置时间与对照组患者的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护理和家居护理不会影响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导管留置时间,对乳癌患者及家属进行教育和培训,乳癌患者在化疗间歇期可自行选择护理方式。

  • 标签: 乳癌 化疗间歇期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护理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回血相关因素,探讨防止导管回血护理对策。方法对2012年6月——2015年10月行中心静脉置管发生导管回血50例患者进行原因分析,提出预防和护理对策。结果50例导管回血中,36例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后,未再发生回血现象,14例因回血导致堵管后,尿激酶溶栓无效,给予拔管。结论通过对导管回血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出预防导管回血措施,既要对护理人员进行PICC置管规范化培训,使其熟练掌握PICC穿刺及冲封管规程,又要做好患者带管全程健康教育。

  • 标签: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回血 护理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皮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护理。方法选取行经皮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患者20例临床操作方法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能成功置管,顺利完成治疗,无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通过B超引导下穿刺进入心包腔,留置中心静脉管引流心包积液,达到减轻积液、呼吸困难以及改善心脏压塞等不适症状的目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心包积液 皮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操作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溶栓治疗picc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选取2014年7月到2015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5例肿瘤患者,对其进行经中心静脉导管溶栓治疗picc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并评估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与护理后,患者在12到24h后疼痛缓解;5d后彩色多普勒血液显像血栓为2到4cm;6d后肿胀消除;1月后血管超声显示血栓完全消失,管壁光滑,未发生并发症。结论中心静脉导管溶栓治疗picc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能够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溶栓治疗 深静脉血栓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