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因肿瘤患者PICC导管颈内异位率很高,以达到及时妥善处理异位问题的目的,保证用药的安全,患者的安全。因此总结分析异位原因和预防措施,正位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PICC 颈内异位 正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颈椎DR开口-正位平片对颈椎病的“阳性”X线征与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读、统计316例患者选择摄影颈椎开口-正位及常规标准-侧位照片的“阳性”X线征像表现。结果开口位片组X线阳性率(80.1%)。结论颈椎开口-正位片可充分显露环枢关节的变化,同时兼顾下段颈椎的显示,从而提高颈椎病的检出及诊断。

  • 标签: 颈椎病 颈椎开口-正位照片 旋转移位 棘突偏歪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导管固定贴固定中心静脉导管的有效性。方法将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50例用导管固定贴固定中心静脉导管;对照组50例用胶布做蝶形固定。比较两组导管固定效果。结果实验组固定松动率、导管脱出率分别为20%、4%明显低于对照组46%、26%(P<0.05)。结论导管固定贴固定中心静脉导管比用胶布固定更有效。

  • 标签: 导管固定 中心静脉 脱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治疗原则为防止心内膜炎及心力衰竭,无自然闭合可能的应及早行根治性治疗。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文秘人员是为领导提供辅助管理、综合服务的人员,在机关信息宣传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如何为领导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及时宣传报道本单位改革发展的进展情况,已成为文秘人员的重要职责。但是,目前部分文秘人员的现状令人堪忧,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下面笔者结合在基层走访乡镇、街道了解到的实际情况,

  • 标签: 文秘人员 信息宣传 独特作用 动脑 稿子 勤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期性双腔透析导管对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血液透析患者236例,其中,实验组45例,对照组191例。实验组患者采用长期性双腔透析导管,对照组患者采用暂时性留置导管,两组患者均采用强化护理。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性双腔透析导管对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有良好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长期性双腔透析导管 血液透析 导管相关性感染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婴幼儿动脉导管前、后左心房及左心室的大小及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年11月到2012年12月经临床及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患儿5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术前及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诊,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心房内径(LA)、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结果患儿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房内径术后明显减小,并在随访中持续下降,术后6个月达到平衡。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短期内下降,术后3个月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经导管封堵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后左心室及左心房明显缩小术后6个月左心室功能及左心房大小恢复平衡。左心室收缩功能短暂下降,术后3个月能恢复到正常。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气囊封堵 超声心动图 心脏重构
  • 简介:目的分析经导管封堵婴幼儿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4mm)的短中期随访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大型PDA患儿的疗效、并发症及中期随访结果,评价其中期疗效、安全性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成功植入封堵器49例(98%),其中46例(92%)应用PDA封堵器,2例(4%)应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1例(2%)应用膜周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术后3d内复查超声心动图:4例(8%)有残余分流;封堵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肺动脉收缩压、三尖瓣反流(tricuspidregurgitation,TR)及二尖瓣反流(mitralregurgitation,MR)均较术前缩小或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后主动脉收缩压及主动脉瓣反流(aorticregurgitation,AR)较术前增加或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后完成随访41例,随访率81.6%,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1~57个月)。残余分流率在术后3d、1个月、6个月分别为8%、4%、2%。术后1~6个月内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后3d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1年内随访:MR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R及TR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内11例患儿出现左肺动脉血流速度加快(1.5~2.1m/s),其中9例随访1年以上左肺动脉血流1.5~2.0m/s,4例随访3~5年左肺动脉血流速度1.5~2m/s,但左肺动脉至主肺动脉压差均≤20mmHg(1mmHg=0.133kPa)。无降主动脉狭窄。结论经导管用封堵器治疗婴幼儿大型PDA(≥4mm)的短中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但对左肺血流速度增快患者需长期随访。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导管堵闭 疗效 随访 婴幼儿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37例经静脉输液治疗的肿瘤患者应用外周插入中心导管(PICC)与普通Y型留置套管针浅表静脉穿刺导管的护理对比示PICC导管具有静脉炎发生率低、工作效率高、病人痛苦少的优点,37例患者无一例并发症发生,均获得良好的护理疗效,取得了满意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肿瘤 患者 导管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穿刺置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穿刺技术。主要用于化疗、胃肠外营养、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等,被认为是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置管技术。导管堵塞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护理上稍有不慎即可发生不良后果。所以,在PICC置管后要精心护理,加强健康教育,尽量减少堵管的发生。

  • 标签: PICC 导管堵塞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引起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关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12年2月实施PICC导管留置病人180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有导管相关性感染组和无导管相关性感染组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找出影响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80例留置PICC导管病人中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者17例(9.4%),操作人员经验少、穿刺次数多、不正规换药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因素。[结论]PICC导管容易发生相关感染,且与多个因素有关,应针对这些因素进行预防。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动脉导管未闭的X线表现。方法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并依据图像表现进行诊断。结论动脉导管未闭临床和X线平片所见均较典型,一般诊断并不困难。心肺X线表现尚有助于估计分流量的情况。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X线 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导管在血液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依照就诊顺序将我院收治的80例血液病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以PICC置管治疗,对照组予以静脉导管治疗。结果观察组穿刺与导管留置总成功率90.00%,对照组穿刺及导管留置总成功率77.50%,观察组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穿刺置管平均所用时间(12.1±1.5)min,对照组穿刺置管平均所用时间(33.8±2.1)min,观察组穿刺置管平均所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仅有3例静脉炎(7.50%,3/40);对照组患者脱管2例(5.00%,2/40)、堵管3例(7.50%,3/40)、误入动脉4例(10.00%,4/40)、导管感染2例(5.00%,2/4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导管插管方式更加便捷、安全、有效,可在血液病治疗中与锁骨下静脉导管结合使用。

  • 标签: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锁骨下静脉导管 血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