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老年女性口咽部双侧颈内动脉异位。患者女,71岁,因“咽部异物感伴打鼾1年”就诊。既往高血压病史。电子喉镜检查提示左侧口咽后壁稍隆起,右侧口咽后壁见局限性规律搏动性肿物。增强CT及CT血管造影提示双侧颈内动脉畸形,右侧向口咽正中移位,左侧向颈外侧移位,考虑双侧颈内动脉异位。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暂未予以特殊治疗,进行充分健康宣教,并嘱患者定期门诊随诊。半年后门诊复查喉镜异位血管未见明显变化,一般情况良好。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C置管致导管异位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对一例PICC置管致导管异位的分析,提出有效的预防方法.结论在置管操作过程中规范送管的方法和患者体住的配合,更有效的避免导管异住的发生。

  • 标签: PICC置管 导管异位 处理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PICC导管异位进行分析及研究对策方法对130例置管患者,其中4例出现异位颈内静脉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患者,经过调整,全部送入上腔静脉,均未发生感染。结论发生导管异位时,应首先研究对策,不急于拔除,这样不仅降低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而且大大减轻了由于患者血管条件欠佳再次穿刺失败所造成的经济负担。总结经验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PICC置管时异位颈内静脉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我科进行PICC置管治疗的1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PICC置管时异位颈内静脉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结果实施护理对策后,未发生置管时颈内静脉异位的情况。结论实施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减少PICC置管时异位颈内静脉的发生率,降低留置管道期间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PICC置管 异位 颈内静脉
  • 简介:摘要:随着肿瘤疾病的发生率日益升高,PICC置管已经成为肿瘤疾病的重要、常见操作之一。PICC置管具有安全性高、操作难度低、留置时间长等特点,可对机体血管进行保护,对顺利开展各项输液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可明显缓解肿瘤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3]。PICC置管受患者血管管腔复杂性、血管瓣膜、患者体位、分叉部位解剖异常等因素影响,极易发生导管异位情况,尤其是异位颈内静脉。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后,化疗药物极易造成脑神经损伤,还可造成眼睑、颜面部水肿,甚至出现精神、神志改变,故需要及时对异位导管实施复位。根据常规置管操作实施复位,即PICC置管成功后退出软针并撤出导丝,发现导管移位后实施复位,不仅操作困难,且费时费力,复位成功率难以达到100%。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临床将复位操应用于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且取得了理想效果,本文特展开综述。

  • 标签: 复位操 PICC导管异位 颈内静脉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阐述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原因,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近年来关于预防PICC置管术中异位颈内静脉的文献资料,对预防异位的各种方法进行综述,总结并分析优缺点,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 标签: PICC 导管异位 颈内静脉
  • 简介:1病历介绍患者,女性,64岁,确诊左乳癌、胸壁转移1个月人院。2009年8月27日11:45取平卧位经左肘正中静脉置入PICC导管(美国BD公司出品,型号4F),穿刺置管顺利,送入导管至体外测量长度后未抽出回血,冲洗导管通畅,正压封管,局部加压包扎。

  • 标签: PICC置管 上腔静脉 颈内静脉 PICC导管 局部加压包扎 肘正中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盲穿下PICC置管异位颈内静脉的原因,以及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6例,本组患者在术前诱导化疗时均在盲穿下行PICC置管,本组患者PICC均异位颈内静脉,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在经过PICC导管复位后,均行X线检查复位成功,并顺利完成后续化疗,并在计划内拔管。其中有4例患者发生了静脉炎,经过及时处理后好转。结论导致PICC置管异位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只要护理人员能够熟练的掌握影响PICC导管异位的因素,并积极的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和避免由于技术上的欠佳等因素导致的PICC置管异位,保证手术的安全性。

  • 标签: 盲穿 PICC置管 异位 颈内静脉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归纳改良PICC置管方式在预防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遴选在本院接受PICC置管治疗的180例患者视为样本(患者的收治时间范围:2022年1月到2023年1月),按照置管方式的不同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置管方法,观察组采取改良后置管方法,对比2组PICC患者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2.22%,显著低于对照组16.67%,数据对比结果显示(P<0.05)。结论:改良后PICC置管方法在预防导管颈内静脉异位中的作用价值十分明显,有助于降低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作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PICC置管 预防导管 颈内静脉异位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PICC异位颈内静脉时采用半卧位下无导丝送管法进行正位的效果。方法将35例PICC置管后经X线定位确诊为颈内静脉异位的患者立即取半卧位,尝试性采用无导丝送管法,即无菌操作下将导管退出8~10cm,在无导丝的情况下借助血流的助推作用将导管正位至上腔静脉,正位失败者改用传统的导丝送管法,以观察半卧位下无导丝送管法正位的效果。结果15例(42.9%)采用半卧位下无导丝送管法调整正位成功,18例(51.4%)经前述方法正位失败后改用传统的导丝送管法正位成功,2例(5.7%)经两种正位方法正位均不成功。结论半卧位下无导丝送管法作为一种简便快捷的正位方法,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仅可作为调整PICC异位的尝试性方法,尤其针对体型适中、粗直静脉、皮下隧道短的患者。

  • 标签:
  • 简介:颈内动脉闭塞(internalcarotidarteryocclusion)是指由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子和动脉夹层等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颈内动脉阻塞,其占所有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的10%~15%。临床表现多样,30%~40%可无症状,无症状者预后相对良好;有症状者可表现为小卒中甚至致残性卒中。

  • 标签: 颈内动脉闭塞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缺血性卒中 ARTERY 动脉粥样硬化 颈内动脉阻塞
  • 简介:摘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 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指的是通过外周血管置入,尖端在上腔静脉位置或尖端在下腔静脉位置的中心静脉导管。目前在临床治疗中已广泛应用[1]。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fusion Nursing Society,INS)2016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2]指出右心房的上壁和上腔静脉之间的交界处连接点为上肢置管PICC导管尖端所处的最佳位置,而横膈膜水平以上的下腔静脉则为下肢置管的PICC导管尖端所处的最佳位置。通常要避免在下腔或上腔静脉远端位置留置PICC尖端,除此之外,还要避免在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头臂静脉、颈外静脉和髂总静脉等非中心静脉留置PICC尖端。若导管尖端不在此范围内,则被称之为导管异位。据INS指南记载,依照异位发生时间的不同,也可以将其分为原发性异味和继发性异位 [2]。一般在导管置入24h以后,即可发现原发性异位;继发性异位指的则是置管初次定位,导管尖端在正常范围,但是在后续使用中所产生的异位现象,继发性异位会导致患者出现导管相关的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导管功能障碍、血栓、神经系统损伤等[3],并发症会导致患者的非计划拔管率提升,使患者治疗被延误, 增添患者的负担,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广大医务人员要重视PICC继发性异位的临床预防,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我院于2021年7月14日对1例右肺恶性肿瘤开胸探查术后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患者完成成功复位,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 标签: 右侧开胸探查术 PICC 导管异位 颈内静脉 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颈内静脉穿刺点新定位法,通过临床实践与超声认定,新的穿刺点定位法确实可靠。

  • 标签: 静脉搏动 超声学
  • 简介:【摘要 】 目的:探讨改良后撤导丝的时机在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恶性肿瘤PICC置管患者258例,在置管过程中,分为观察组(129例)和对照组(1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测量导管和置管方法,置管后后撤导丝、修剪导管、固定导管、X线下定位确定于上腔静脉下1/3处,观察组在进行体表测量长度时,记录2个部位的长度,记录测量穿刺点至置管侧肩锁关节长度和穿刺点至右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的长度。常规置管时当导管送到肩锁关节时后撤导丝5cm,去除枕头,嘱患者头部自然转向穿刺侧,缓慢送人导管到预测的部位,确定导管通畅,贴膜简单固定,X线下定位导管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后撤导丝、修剪导管、固定导管。比较两组病人PICC发生颈内异位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5例(3.9%),对照组发生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14例(10.9%),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肿瘤患者 PICC导管异位 颈内静脉 置管方法
  • 简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的目的是确保药物直接进入上腔静脉,避免患者因长期静脉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所带来的血管损害[1].但PICC置管时可因多种因素等导致导管异位发生率达4%~38%[2],而导管异位进行复位时,反复送管损伤血管内膜,是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主要因素之一[3].本次研究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469例,其中导管头端异位颈内静脉36例,采用两种方法复位比较机械性静脉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机械性静脉炎 PICC置管 复位方法 颈内静脉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长期静脉输液
  • 简介:摘要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尔PICC置管术可避免反复穿刺,减少药物对静脉刺激及损伤,耐高渗,便于长时间留置,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的化疗。导管尖端不在上腔静脉下1/3处,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即为导管异位。导管异位是PICC不可避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34.2%。导管异位为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尔PICC置管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在化疗过程中,导管若异位颈内静脉可致颅内神经损伤,异位于右心房及以下者可引起心律失常、心肌损伤等。我科对一例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尔PICC置管中多次异位颈内静脉的患者,嘱患者采取深吸气后憋气的方式,同时配合边用生理盐水脉压冲管边轻柔送管的方法,在B超引导下成功调整导管至正常位置。提出B超监控下并特殊体位有助于处理导管异位

  • 标签: B超 塞丁格尔 PICC 导管异位
  • 简介:目的运用导管漂浮原理预防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异位颈内静脉。方法将2012年9月到2014年1月400例拟行PICC置管的患者按照单双号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200例。采用体表定位结合超声实时观察,确认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后,试验组(200例)即从末端分离导丝和导管,撤出导丝3cm,继续送至预测量长度。对照组(200例)采用传统方法置入PICC。比较两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无颈内静脉异位,对照组颈内静脉异位率为1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导管漂浮原理可以有效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

  • 标签: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导管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