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人们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必然对此形成种种观念。观念是指人们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客观事物的特征在人脑中重现的形象。如果对音乐观念下一个广义的定义的话,我们可以说:音乐观念是音乐这个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在长期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下面就音乐观念的几个问题谈谈我的体会:(一)一定的音乐观念决定人们对音乐

  • 标签: 音乐观念 音乐实践 音乐评论 音乐史学 感觉和知觉 音乐作品
  • 简介:多年来,屈文中不忘故土。他热爱哺育他成长的祖国,热爱在专业上培养他成才的母校。近几年来,他在创作和教学的同时,还为推动大陆、台湾和香港地区的音乐文化交流,做了许多工作。1990年10月,曾陪同台湾著名指挥家陈秋盛先生来访,促进了海峡两岸音乐界的友好交往。正是他施展才华、充分发挥创作潜力,为祖国、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作出积极贡献的时候,先天性脑瘤夺走了他的生命。他的逝世,是音乐界的一大损失。我们这里刊出他的短论一篇,原发表在海外音乐杂志,现在的题目为编者所加。这篇短论十分凝炼地阐述了他的创作思想,体现了他的音乐观。也可说是他的经验之谈。有些见解,相当精辟。值得一读。

  • 标签: 台湾 祖国 大陆 音乐观 香港地区 音乐文化交流
  • 简介:要说编辑这个差使,哎,真苦——苦就苦在它终生要“为她人做嫁妆衣裳”,无名,亦无利,无名无利到永远;苦在它只有成就了别人,才有可能成就自己;也只有无保留地成就了别人之后,才能体现他的价值、睿智和才干;苦在它的一切劳动注定都在幕后,鲜为人知,鲜有关怀和温暖;苦在它也需要更多的理解,要多的爱,而又不能大声呐喊,四处呼唤;

  • 标签: 苦乐观 无保留地 职业 嫁妆 转化为 牙齿
  • 简介:本文是孟文涛教授发现的杨荫浏早年撰写的一篇佚文,介绍了西方音乐家对待民族音乐的一些观点,它对现今的音乐学研究仍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西方音乐 音乐观
  • 简介:<正>《音乐艺术》1988年第3期发表了林友仁《评“掣拍说”——兼谈古谱解读》一文(下称《林文》),对笔者发表于同刊同年第1、第2期连载的《敦煌乐谱新解》一文(下称《新解》)中用于解译P.3808敦煌乐谱节拍节奏的“掣拍说”给以“非难”。现提出几点质疑,作为对《林文》的回答。一、他人之说可否擅自修改?《林文》时《新解》作了多处修改。略举如下:(1)《林文》凡引《新解》所标的曲名《降黄龙花十六》时,都一律改成“《降黄龙》花十六”。其理由是“‘花十六’不是曲名部分,而是‘花拍十六’之意”。张炎原文说:“法曲之拍,与大曲相类,每片不同。其声

  • 标签: 掣拍说 敦煌乐谱 音乐艺术 节拍节奏 古谱 谱字
  • 简介:“一均、三宫、十五调”,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宫调理论的文化内涵,非当今世界“文化基因”所能“复制、组伊。嘲”以下的“第四层次”早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开发和运用,并非鲜为人知。“变声四定谚’偏离了以声音作为传播媒介的音乐艺术的本质。其程序烦琐、关系紊乱。既抽象,又牵强;既不易把握,又难于辨识。故,不宜作为一种学说在实践中广泛应用。

  • 标签: 音阶属性/调式特征/文化内涵/内在听觉
  • 简介:“节奏”,在中国民族音乐,是“节制音乐的进行”的意思。文章述说的是(唐)宋时“拍板”以“节奏”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情形。“拍板为‘乐句’,言‘句乐’也”,意思是“按文句分音乐(为乐句)”,即“板拍句乐”。“板拍句乐”首先是“均拍”。“均”即“韵”,“均拍”是(大)韵处的“板拍”。“均拍”在的字出口之后──歌者“停声待拍”,拍板者在歌者“声尽而下”板拍。“停声待拍”时出现的“空”休止处即“眼”。拍板拍于眼即为“拍眼”。大韵(大住)处的“均拍”及句断(大顿)处的“板拍”为“官拍”,故慢曲为十六官拍。韵段内的小韵(小住)及文句摊破后出现的句断处的板拍为“艳拍”。

  • 标签: 节奏 拍板 乐句 均拍 停声待拍 拍眼
  • 简介:<正>魏廷格同志《对一个音乐美学概念的质疑》(载《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一期)一文(以下简称魏文)中提出的音乐形象问题虽非新颖,但其探索的角度尚有新意,读后不无启发。然而,对文中所下的结论我们却不敢苟同,笔者就下列三个问题就教于魏廷格同志和有兴趣者。一、关于反面音乐形象的客观存在和效果。音乐能否表现反面音乐形象,这本是个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早已为音乐艺术实践所肯定。魏文在分析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

  • 标签: 音乐形象 肖斯塔科维奇 音乐艺术 中国音乐学 美学概念 三个问题
  • 简介:<正>《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4期刊有吴钊同志《广西贵县罗泊湾M1墓青铜乐器的音高测定及相关问题》一文(以下简称吴文),后又见载于《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一书(文物出版社1988年8月)附录,题略改为《贵县罗泊湾一号墓青铜乐器音高测定及相关问题》(★)。吴文介绍分析了罗泊湾一号汉墓铜鼓、钟、锣等乐器的测音数据,提出存在一种在时

  • 标签: 青铜乐器 清角 相关问题 测音数据 中国音乐学 广西
  • 简介:欧阳予倩在《中国戏曲研究资料初辑》序言中说:“陕西梆子分为西路和东路,乾隆年间,四川花旦魏长生带到北京的西秦腔,可能是陕西的西路梆子,是起于甘肃的腔调。以四川伶工唱西梆子由来已久,现在川戏里唱的所谓川梆子,实际就是用四川话唱陕西调。”这个分析和结论是合乎事实的。杨绍萱在《魏长生之事迹》中,说他考证魏长生革新后的腔调“其发声行腔酷似四川(今天)

  • 标签: 魏长生 伶工 杨五儿 欧阳予倩 滚楼 燕兰小谱
  • 简介:《千年孔子》质疑沈沉对于在第三届音乐电视大赛获得金奖的歌曲《千年孔子》,我们有一些疑问,特提出来与大家商榷。第一,对于孔子,是否应一味歌颂?孔子当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但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他的思想很复杂,具有两重性,既有违背理性之点,又...

  • 标签: 孔子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论语》 演唱风格 劳动人民
  • 简介:具有幽默感的人,常常都是充满智慧的人,他们往往可以运用幽默手段化解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有时候一句幽默的语言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化尴尬为从容,化矛盾为和睦。一个充满幽默感的人,往往也是充满阳光充满快乐的人,他们总是会适时地用他们乐观的心态,特有的智慧和幽默把痛苦和烦恼缩减到最小,甚至会把痛苦和烦恼转化为快乐与成功。幽默是智慧,渗透人生哲理。许多成功人士都是风趣幽默的人,其例举不胜举,包括国学大师季羡林、美国前总统里根、克林顿等等。有些人生来就比较幽默,而大多数人的幽默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那么人们怎样才能变得幽默,怎样才能笑口常开,我们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变得幽默而乐观向上呢?

  • 标签: 乐观心态 幽默感 少年儿童 培养 曲艺 人生哲理
  • 简介:<正>据笔者所知,凡是谈及我国拉弦乐器最早使用马尾弓的史籍依据材料,一般均援引北宋沈括(公元1031~1095年)《梦溪笔谈》卷五:乐律90条所载的凯歌词三《凯旋》的诗句:“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

  • 标签: 马尾胡琴 沈括 西夏 拉弦乐器 马尾弓 梦溪笔谈
  • 简介:南宋杨简的心学理论继承了象山心学,以理学为学说主干,兼及佛禅、道家思想。杨简将其心学体用一元论灌注于终生学术著述中,《慈湖遗书》中对于礼乐关系的诠释也建构在其心学体系之上。尤其对于《乐记》的诠释体现了礼乐关系的心学发展特质。

  • 标签: 《慈湖遗书》 心学 《乐记》 礼乐关系
  • 简介:任半塘先生之《唐戏弄》,为研究唐代戏曲之一部力著。凡治唐戏剧史或唐音乐史者,无不读该著。其影响之深远,自有天下之公论,无庸赘述。然金无足赤,智者有失,该著也并非全然无懈可击。如第八章《杂考》之《梨园考》,即有多处结论颇为不当,特别认为,"终唐之世,串演戏剧一事,实与‘梨园’二字无涉",更是不当中之尤者。然"梨园"同戏剧关系之重大,为众所周知,而今之不少学者却对任先生上述结论信而不疑,殊不知史实截然相反。诚如任先生所云,"俾今后之治我国戏剧史

  • 标签: 梨园 串演戏剧 内教坊 太常寺 散乐 唐玄宗
  • 简介:看了李重光同志编著的《音乐理论基础》,对其中第七章第十二节所论音程在音乐中的应用及其表现特性,提出一点不同的看法。该书说,“孤立的一个音、一个和弦是不能表现什么音乐思想的”,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紧接着又说“但两个音结合在一起,在一定的节奏和音色中,却能表现出一定的情感。”并且还进一步举例说明“由狭音程构成的曲调,一般具有平和、安静的感觉”(举蔡

  • 标签: 李重光 音乐理论基础 音乐思想 十二节 义勇军进行曲 狄盖特
  • 简介:廷克托里斯是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早期具有标志意义的音乐理论家。他在欧洲大陆北部接受音乐教育,但是他的创作和理论的研究完成于15世纪70-80年代人文主义氛围浓厚的那不勒斯。他以敏锐的历史目光观察和证实了1430年前后一个新的音乐时代的开始。摆脱了中世纪音乐理论抽象的和教理神学的束缚,他以经验主义的态度对待音乐,信赖人的耳朵,关注音乐中的人,把作曲家置于历史的中心位置。他最早对不协和音的控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拨开音乐术语的迷雾,我们还可能认识到,比皮得罗.阿龙早50年,廷克托里斯就从理论上阐述了欧洲音乐从即兴式对位向和声性的新对位的转变。

  • 标签: 廷克托里斯 文艺复兴观念 不协和音的控制 “逐次创作”与“同时构想”
  • 简介:<正>阅过朿文寿先生《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一文(原文载《戏曲研究》第64辑),频生疑窦。提出以下意见,与束文寿先生商榷。一偏题走调:名为京剧探源,实证陕西二黄众所周知,京剧是个多声腔剧种,除了西皮、二黄之外,它还有吹

  • 标签: 严长明 胡琴腔 西安乱弹 高朗亭 同州梆子 徽班
  • 简介:艺术反映生活是一个朴素而真知的道理。生活现象是每一个人熟悉而又亲历的具体行为过程,其中,往往伴随着随之而生成的思想和观念,当这一现象被定格在艺术的框架之中时,随之显现的便是由此而生的艺术行为和艺术观念,这个定格过程便被视为艺术实践活动,由此生成的东西则又被视为艺术观念或思想。音乐美学观念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然而,既有的音乐美学观念却并不如此。它将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与音乐现象切分为没有必然联系的两种现象,将审美的无功利性视作唯一目的。当我们把审美作为目的的时候,所遵循的可能只是逻辑规律,它有可能完全符合逻辑的推理,但遗感的是,它不符合事实。

  • 标签: 生活现象 音乐现象 音乐观念 音乐美学 目的性 逻辑
  • 简介:乐观念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承袭下来的,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里耳濡目染形成的。在音乐教育中,音乐观念决定了音乐教育的理念、内容和形式,而音乐教育又有意识地影响着音乐观念的形成。当音乐的价值观建立在审美功能基础上时,音乐教育则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这一观念不一定体现在所有的民族社会文化中,这点可从笔者前些年在非洲生活并考察音乐教育的经历中得到体证。

  • 标签: 音乐教育 音乐观念 文化语境 非洲 人本性 原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