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正>苏州方言有"哼"(na?haη)一语,义为怎样,怎么样。其基本用法如:(1)~~桩事体?(怎么回事?)(2)哀个字~~写葛?(这个字怎么写的?)(3)(亻奈)~~叶来哉?(你怎么又来了?)(4)俚葛成绩~~?(他的成绩怎样?)(5)今朝考得~~?(今天考得怎样?)(6)~~,写得弗错吧?(怎么样?写得不错吧?)

  • 标签: 指代词 苏州方言 性状 吴方言 古代汉语 南方方言
  • 简介:建筑是否会发出声音?《建筑的声音:聆听老建筑》一书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答案:建筑是有声音的,并且值得聆听——无论是一座废弃的大教堂、一家以前的妓院、一幢雄伟的房子,还是一家皇家邮局分拣处,透过作者的耳朵,都重新呈现出了它们各自的声音。

  • 标签: 建筑 声音 基亚 萨斯 大卫 叙述
  • 简介:从结构上观察,元代的“(不)VP怎么/什么”问向仍属于列项选择问范畴,只不过其后选肢是开放的,由疑问代词“怎么”、“什么”充当。这种向式由唐五代的“?作摩?”向式发展演化而来,用来对译蒙古语里一类特殊的反诘问向,即以“不”对译“ülu’u,以“甚么”来传达向子所表达的反诘语气。

  • 标签: 元代汉语 列项选择问 (不)VP那怎么/什么
  • 简介:北京话的"谁"和安庆话的"小他"都是"舌尖现象"。"谁"又衍生出一些新的用法,由表示"不能说1(事实)"演变为"不能说2(虚拟)"、"不能说3(道义)"、"不必说"、"不愿说"、"不好说(修辞)"等等。"谁"、"小他"上述用法固化以后,成为语言的中一个指称单位,具有称呼、话语标记、指代等功能。"+谁"、"小+他"这种组合形式以及称谓功能的形成机制均源于心理联想过程中的"由新及旧"和"以旧读新"原则,其中的核心构成成分只能是表示远指性的代词。"谁、小他"和人称代词"你、他"一样,也有标记空间—人际距离的功能,其关系为:你〈小他〈他。

  • 标签: 舌尖现象 “那谁” “小他” 情态 指称
  • 简介:[摘要]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语法形式是反映词语的组合规则和语法类别的形式标志,是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汉语缺乏形态变化,重叠是汉语少有的显性语法形式之一,是在别的民族语言中不多见的语法形式,显示出了汉语的特点。

  • 标签: []构词法法 构形 重叠式
  • 简介:科从自己“叙述智力”与“情节化”理论的角度认为,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是逻辑合理化的产物,它用对象化的方式所区分出的功能及假定的“功能系列”,根本就不是叙述实践本身(即“讲述故事”)。为了深入理解他们各自论述的合理性,笔者展开了进一步的辨析。

  • 标签: 利科 普罗普 故事形态学 逻辑化 叙述智力
  • 简介:江西石城话有许多“1-词”。它们由多数可以独立成词的词根1-词缀构成,1-词缀主要加强语意表达,其音节是衍音形式——声母固定为1,韵母声调同词根。类似的例子还见于其余客家话。文章将它们与晋语“嵌1词”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两者的异同。最后还列举了外区方言和普通话及古代汉语中的类似体现。

  • 标签: 石城话 加1-词 词缀 衍音
  • 简介:本文通过考察分析上古到魏晋南北朝初期“恶、安、焉”的演变过程认为,某些疑问代词的兴亡实际是其语义功能系统内部力量抗衡的结果,而这一变化又会受整个语言系统的影响,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恶、安、焉”经历了由繁荣到消亡的过程与此同时新兴疑问代词“”则以“奈何”合音形式出现在反诘疑问代词系统,经过短暂的共用阶段,最终“”(哪)成为近代乃至现代最主要的反诘疑问代词。

  • 标签: 疑问代词 语义功能 抗衡 双音节形式
  • 简介:在祖国美丽的台湾岛上,居住着阿眉、泰耶尔、赛德、排湾、布农、卑南、鲁凯、邵、萨斯特、邹、卡富、沙阿鲁阿、耶眉等不同自称的少数民族,他们分布在台湾的中央山区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以及东南部的兰屿,统称为高山族。这些兄弟民族说着不同的语言,这些语言属南岛语系(Austronesian)印度尼西亚语族(Indonesian)。本文介绍的是阿眉语。阿眉语主要分布在台湾东部纵谷地带花莲县东部和台东县东北部,约有八万人操阿眉语。

  • 标签: 阿眉斯语 动词形式 指示代词 后加成分 结构助词 印度尼西亚语族
  • 简介:摘要长短元音在不同语言中存在不同表现和特征,国内孟高棉语、德昂语、克木语的元音在韵尾时都存在长短对立。对长短元音进行统计研究,有助于认识长短元音本质的特征。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姆佤话,长短元音对立也是其语言中较明显的特性,另外,长短元音与不同声母的搭配情况与规律也展示其语言的特殊性。

  • 标签: 那姆佤话,声母,长短元音
  • 简介:科看来,语言只有在具体的使用中才现实存在,人的存在经验也只能在话语中才能得到言说。因此,话语对于语言系统而言,具有存在论层面的优先性。句子作为话语的基本单元,并非只具工具论意义上的传达意义的功能。作为一个深受海德格尔存在论影响的解释学家,科更在意挖掘话语之创生、革新意义的维度,更在意于揭示话语之重新描述现实、开启人之生存可能性的本质。科从认识论、存在论角度,对隐喻话语与虚构文学文本之意义创新机制的解释,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 标签: 话语 隐喻 虚构文学文本 意义创新 存在论
  • 简介:就学界的长期使用习惯而言,“符号学”有两个可以与之对应的英文单词词:semiotics和semiology。学界对于这两个名称是否有区别,存在争议。特伦斯·霍克(TerenceHawkes)在《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一书中指出,semiology和semiotics两个词的唯一区别就在于:前者来源于索绪尔,

  • 标签: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自然 指南 利奇 科布 保罗
  • 简介:本书作为“剑桥语言学研究丛书”,1997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正文390页,另加各种附页56页,篇幅不小。本书有几方面的理由值得评介,首先是这门学科“历史语言学”值得介绍,其次是作者罗杰·拉有点特别,此书因而写得与众不同。

  • 标签: 历史语言学 语言演变 剑桥大学出版社 述评 语言学研究 正文
  • 简介:庄延龄曾经是翟理《华英字典》最主要的合作者,但在该字典第一版出版后又成了该书最激烈的批评者,最后竞被视为翟理和《华英字典》的“敌人”。通过考察庄延龄与《华英字典》的上述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华英字典》的形成过程及其两个版本之间的某些重要变化。

  • 标签: 庄延龄 翟理斯 《华英字典》 文学作品
  • 简介:氏汉法辞典》是一部重要的汉法词典,在汉外词典之林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文章不仅介绍其长处,而且列举实例简评其中的缺陷,以便辞书界的同人更好地借鉴“他山之石”。

  • 标签: 利氏 汉法 辞典
  • 简介:摘要凯瑟琳•曼菲尔德是英国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史和英国短篇小说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本文以成长角度为视角,通过描述曼菲尔德四部小说主人公对爱情的顿悟、对现实的顿悟、对生活和对生死的顿悟来说明种种顿悟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 标签: 凯瑟琳&bull 曼斯菲尔德 成长小说 顿悟
  • 简介:从乔治·米德的理想主义到布鲁姆提出社会学互动主义,在这一哲学语境的变化过程中,实用主义先驱们(皮尔斯、杜威)对象征互动主义理论的历史作了一次综述。威认为自我的不同部分所构成的互动同时构成反思性自我之成功与失败。因此,威为主体能动性提供了一种机制,通过对内心对话的关注来研究上述经验性的主题。

  • 标签: 象征互动 自我 符号 解释项 实用主义 主体能动性
  • 简介:传统音乐学总是将音乐包裹在繁复的专业术语中,严谨而详尽地对音乐分析进行研究。1975年,加拿大音乐学家纳蒂(Jear-JacquesNattiez)将符号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引入音乐研究,开始了对音乐学方法论、认识论的新探讨。在这数十年间,音乐符号学自身也不断发展变化,不同传统、不同学派互相碰撞,并且随着符号学的发展不断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

  • 标签: 音乐符号 符号学 音乐学家 1975年 专业术语 音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