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服用达比加群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VAF)患者达比加群谷浓度时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的分布范围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并对左心房血流不同状态下此APTT是否存在差异做初步探讨。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服用达比加群的NVAF患者。入选患者在入院前均已规律服用达比加群至少3周。入院后在达比加群处于谷浓度时进行APTT检测。根据Cockcroft-Gault公式计算患者的肌酐清除率(CCR)。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达比加群谷浓度时APTT的影响因素。单因素方差分析左心房血流不同状态下达比加群谷浓度时的APTT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入选患者584例,年龄为(60.3±10.7)岁,其中男397例(68.0%,397/584)。所有患者CHA2DS2-VASc评分为(1.7±1.4)分,HAS-BLED评分为(1.2±0.9)分。581例患者服用达比加群110 mg,每日2次,另3例患者服用达比加群150 mg,每日2次。达比加群谷浓度时APTT在正常下限以下的患者1例;APTT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106例(18.2%,106/584);APTT在正常上限1~2倍的患者476例(81.5%,476/584);APTT在正常上限2倍以上的患者1例。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示CCR显著影响达比加群谷浓度APTT(P<0.001)。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左心房血流不同状态下达比加群谷浓度时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5)。结论服用达比加群的NVAF患者的达比加群谷浓度APTT一般不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临床上在应用达比加群时应格外关注患者肾功能的变化情况。APTT无法准确评估达比加群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心房颤动 达比加群酯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谷浓度 分布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和评价人抗凝血酶Ⅲ(human antithrombin Ⅲ,AT-Ⅲ)生产工艺中有机溶剂/去污剂(solvent/detergent, S/D)法联合纳米膜过滤法灭/去除病毒的可行性。方法采用S/D法作为AT-Ⅲ病毒灭工艺,纳米膜过滤法(20 nm孔径)作为其病毒去除工艺,分析病毒灭/去除工艺对AT-Ⅲ活性的影响;以伪狂犬病毒、辛德毕斯病毒、猪细小病毒、脑心肌炎病毒作为指示病毒,对上述工艺进行病毒灭/去除工艺效果的验证。结果S/D法联合纳米膜过滤法可有效灭/去除脂包膜病毒和非脂包膜病毒,指示病毒滴度下降均>4 lg;且AT-Ⅲ的生物活性及其他各项指标未发生明显改变,活性变化<10%。结论研究建立的S/D法联合纳米膜过滤法可有效灭/去除AT-Ⅲ中的指示病毒,该方法为凝血因子类制品的病毒灭验证工艺提供了参考。

  • 标签: 抗凝血酶Ⅲ 病毒灭活/去除 有机溶剂/去污剂法 纳米膜过滤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解决APTT纠正试验Rosener指数“灰区”的方法,建立APTT纠正试验结果判断的临床应用路径。方法收录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APTT单独延长的患者样本,借助ROC曲线探索不同方案的最佳判断界值,建立联合应用1∶1和4∶1混合解决“灰区”问题的方案和结果判断的临床应用路径;收录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同类样本验证该方案和路径的诊断效能。结果传统Rosener指数判断标准对因子缺乏和抑制物的区分效能较低,建立组和验证组共49例(15%)样本位于“灰区”;建立1∶1混合纠正试验Rosner指数判断因子缺乏的最佳界值为5.0%,判断抑制物的最佳界值为9.1%,对于5.0%~9.1%的样本进行4∶1混合纠正试验能明显提高低滴度抑制物的检出率;借鉴Rosner指数建立孵育后延长时间百分比-P(1∶1混合时>10.8%和4∶1混合时>13.5%)用于判断抑制物具有时间依赖性较共识推荐的2种方案诊断效能更高。联合1∶1和4∶1混合纠正试验对于因子缺乏和抑制物判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90%,将抑制物误判为因子缺乏的比例从20.9%(9/43)下降到7.0%(3/43),将判断时间依赖性抑制物的特异性由54.2%提高至100%,准确度由63.3%提高至97.4%。结论1∶1和4∶1混合纠正试验联合应用可较好地解决“灰区”问题,建立的APTT纠正试验结果判断路径,有助于APTT纠正试验的进一步推广和临床应用。

  • 标签: 活化凝血活酶时间 纠正试验 灰区 Rosner指数 孵育后延长时间百分比
  • 简介:摘要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延长混合血浆纠正试验用于鉴别凝血筛选试验中APTT延长的原因——凝血因子缺乏或存在凝血抑制物。该试验有助于医生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初步判断患者APTT延长异常的原因,以及针对性选择下一步实验室检查项目,所以是有重要价值的凝血试验。目前,因该试验的操作流程及结果解读暂无统一标准,实验室应用较为混乱,结果缺乏可比性,也限制了其应用和普及。本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出凝血检验领域专家的实践经验,致力于推进APTT延长混合血浆纠正试验的标准化。

  • 标签: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混合血浆纠正试验 凝血因子 血友病
  • 简介:摘要泌尿系恶性肿瘤是一种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疾病,早期发现、诊断、治疗反应和预后预测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无创液体组织检查的发展代表了精准医学领域的重大创新,开辟了癌症的精准医学和个体化治疗计划的新时代。循环生物标志物在泌尿系肿瘤的诊断、治疗反应和预后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在效用。文章就液体组织检查在泌尿系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泌尿系肿瘤 前列腺肿瘤 肿瘤细胞,循环 液体活组织检查 外泌体
  • 简介:摘要胶质瘤可发生于脑和脊髓,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MRI和组织检查术目前主要用于胶质瘤的诊断和监测肿瘤复发,但MRI的灵敏性不足,组织检查术的创伤性较大,常难以满足临床的需要。液体组织检查术是一种便利、微创的检测手段,能够反映肿瘤的遗传信息和特征,有望成为现有监测方式的重要补充。胶质瘤尤其是脊髓胶质瘤与脑脊液的关系密切,使得脑脊液组织检查术具有优势。本文对液体组织检查术在胶质瘤诊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胶质瘤可发生于脑和脊髓,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MRI和组织检查术目前主要用于胶质瘤的诊断和监测肿瘤复发,但MRI的灵敏性不足,组织检查术的创伤性较大,常难以满足临床的需要。液体组织检查术是一种便利、微创的检测手段,能够反映肿瘤的遗传信息和特征,有望成为现有监测方式的重要补充。胶质瘤尤其是脊髓胶质瘤与脑脊液的关系密切,使得脑脊液组织检查术具有优势。本文对液体组织检查术在胶质瘤诊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颈静脉肝脏穿刺组织检查术(TJLB)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TJLB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特点、穿刺的适应证与并发症、标本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行TJLB的61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9例,年龄16~79岁。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共43例(70.5%),其中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最低为39%,血小板计数最低为24×109/L。存在肝周积液38例(62.3%)。过度肥胖1例,体质量指数为31 kg/m2。56例(91.8%)患者成功进行穿刺术。51例(83.6%)组织标本可进行肝脏病理学诊断。5例(8.2%)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14例(23.0%)患者出现轻微并发症,没有患者死亡。结论对于存在经皮肝脏穿刺组织检查术禁忌证的患者,TJLB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 标签: 肝疾病 肝脏活组织检查术,经颈静脉 组织标本质量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皮肤组织结构丰富,通过皮肤组织检查可以在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组织不同的层次中,对神经、血管和汗腺等结构进行形态观察。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上述结构的观察更加精细,一些周围神经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皮肤组织中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也逐渐被发现。本文就不同神经系统疾病在光镜和电镜下皮肤病理表现作简要综述,以提高神经内科医生对皮肤病理的认识,促进皮肤组织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 标签: 皮肤 活组织检查 病理学 神经系统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组织检查对非肿块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新乡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非肿块型乳腺病变患者36例,均接受超声引导下穿刺组织检查。统计穿刺组织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分析二者符合率及非肿块型乳腺癌的超声图像特点。结果36例非肿块型乳腺病变患者中,超声引导下穿刺组织检查结果显示恶性病变11例(导管原位癌8例,浸润性癌3例),良性病变25例;手术病理结果证实恶性病变13例,良性病变23例。穿刺组织检查误诊4例,诊断符合率为88.89%(32/36)。穿刺组织检查结果恶性病变11例中,超声可见微钙化1例(9.09%),低回声2例(18.18%),低回声伴微钙化8例(72.73%),低回声伴微钙化者占比高于微钙化者、低回声者(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组织检查对非肿块型乳腺病变诊断准确率高,可提高乳腺癌检出率。

  • 标签: 乳腺癌 非肿块型病变 超声引导 穿刺术 活组织检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酒精灭、射线灭、液氮灭3种灭方法在儿童股骨骨肉瘤保肢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瘤段骨体外灭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软组织科收治的93例股骨骨肉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筛选出采用自体瘤段骨体外灭回植重建治疗的患儿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8~18(13.65±2.87)岁。包括瘤段骨酒精灭15例,射线灭12例,液氮灭13例。比较3种灭方法治疗儿童股骨骨肉瘤的骨愈合时间、骨愈合率及肿瘤复发率、感染率、骨折或内固定断裂、翻修手术率等并发症情况。结果40例患儿术后均得到有效随访:酒精灭组随访(102.60±16.55)个月,射线灭组随访(59.33±6.39)个月,液氮灭组随访(36.85±6.49)个月,3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2组比较,酒精灭组的骨愈合时间较长,骨愈合率较低,感染率、翻修手术率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复发率、骨折或内固定断裂率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射线灭组与液氮灭组比较,以上随访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种瘤段骨体外灭方法对肿瘤灭均安全可靠,但酒精灭骨愈合时间长、并发症较多。射线灭与液氮灭均可为临床选择,但射线灭需要专业设备,可能限制其临床应用。

  • 标签: 股骨骨肉瘤 体外灭活 骨愈合 肿瘤复发 感染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组织检查(US-CNB)对乳腺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分析系统(BI-RADS)4类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大同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30例(150枚)乳腺BI-RADS 4类肿块患者,并按肿块恶性程度分为4A组、4B组、4C组,依次为30枚、19枚、101枚肿块。将常规超声诊断与US-CNB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US-CNB对乳腺BI-RADS 4类肿块的诊断价值。结果130例(150枚)乳腺BI-RADS 4类肿块患者均顺利完成US-CNB检查,其中良性57枚(38.00%,57/150)、恶性93枚(62.00%,93/150)。乳腺BI-RADS 4A类肿块阳性预测值最低(P<0.05),乳腺BI-RADS 4C类肿块阳性预测值最高(P<0.05),4C类与4A类、4B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A类与4B类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US-CNB检查BI-RADS 4类乳腺肿块安全、便捷、并发症少,其为乳腺BI-RADS 4类肿块早期确诊的首选方法。

  • 标签: 活组织检查 乳腺肿块 乳腺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分析系统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颅内病变穿刺组织检查术在高龄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机器人辅助颅内病变组织检查术的30例高龄患者(72~93岁)的临床资料。术后均行病理学检查,同时评估机器人的手术精度,包括导航精度和穿刺精度。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法判断影响穿刺精度的临床因素。结果30例患者的穿刺针均一次性置入目标病变,且针尖均位于病变组织内。术后1例患者出现靶区渗血(血肿体积<10 ml);1例出现癫痫发作。30例患者均获得病理学检查,其中24例为肿瘤性病变,包括淋巴瘤10例、转移癌6例、神经上皮来源肿瘤5例、生殖细胞瘤3例;另6例为非肿瘤性病变,包括非特异性炎性反应4例、多发性硬化和脱髓鞘病变各1例。30例患者的机器人导航精度为(0.4±0.2)mm(0.1~0.7 mm),穿刺精度为(1.0±0.2)mm(0.6~1.3 mm),且导航精度高于穿刺精度(t=-11.64,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及是否肿瘤性病变均对穿刺精度无影响(均P>0.05),而是否存在广泛脑萎缩是影响穿刺精度的临床因素(t=-2.52,P<0.05)。结论对高龄颅内病变患者行机器人辅助的组织检查术,其术后并发症少,穿刺精度高,但伴有广泛脑萎缩时会影响穿刺精度。

  • 标签: 脑疾病 活组织检查,针吸 老年人 机器人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颅内病变穿刺组织检查术在高龄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机器人辅助颅内病变组织检查术的30例高龄患者(72~93岁)的临床资料。术后均行病理学检查,同时评估机器人的手术精度,包括导航精度和穿刺精度。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法判断影响穿刺精度的临床因素。结果30例患者的穿刺针均一次性置入目标病变,且针尖均位于病变组织内。术后1例患者出现靶区渗血(血肿体积<10 ml);1例出现癫痫发作。30例患者均获得病理学检查,其中24例为肿瘤性病变,包括淋巴瘤10例、转移癌6例、神经上皮来源肿瘤5例、生殖细胞瘤3例;另6例为非肿瘤性病变,包括非特异性炎性反应4例、多发性硬化和脱髓鞘病变各1例。30例患者的机器人导航精度为(0.4±0.2)mm(0.1~0.7 mm),穿刺精度为(1.0±0.2)mm(0.6~1.3 mm),且导航精度高于穿刺精度(t=-11.64,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及是否肿瘤性病变均对穿刺精度无影响(均P>0.05),而是否存在广泛脑萎缩是影响穿刺精度的临床因素(t=-2.52,P<0.05)。结论对高龄颅内病变患者行机器人辅助的组织检查术,其术后并发症少,穿刺精度高,但伴有广泛脑萎缩时会影响穿刺精度。

  • 标签: 脑疾病 活组织检查,针吸 老年人 机器人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EGCG)是绿茶中儿茶素的主要成分,具有保护神经、降血糖、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和保健品。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其对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损害,限制了放疗的治疗剂量,进而影响了肿瘤的局控率。因此,寻找一种高效无毒且具有限制肿瘤生长效应的辐射防护剂极具现实意义。本文结合相关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数据,综述了EGCG对正常组织的辐射防护效果,总结并分析了其辐射防护机制,旨在更加全面地揭示EGCG的抗辐射生物学效能,为EGCG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辐射防护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老年患者身体机能退化,自我修复能力逐渐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尤其是与凝血功能、脑卒中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文章综述了老年患者凝血功能特点,骨科手术围手术期术中损伤、酸中毒、低体温、输血、体位等对凝血机制影响,预防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老年患者骨折与脑卒中的关系,骨科手术预防血栓与麻醉之间的关系。提示临床医师在使用抗凝药进行血栓预防时应充分权衡血栓预防带来的获益与出血风险之间的利弊关系,选择合适的抗凝方案,最大程度地降低血栓性疾病与出血等相关事件的发生,以期减少此类疾患围手术期并发症和不良事件。

  • 标签: 凝血 骨科手术 围手术期 并发症 静脉血栓形成 麻醉
  • 简介:摘要高海拔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和经济建设战略区域,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创伤时有发生,与之相关的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和创伤性凝血病是威胁伤员健康的重要因素。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可以影响正常平原移居人群的凝血功能,出现高凝和纤溶抑制状态。高原地区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也主要表现为高凝状态的难以纠正。根据既往研究,笔者提出了高原地区创伤性凝血病可能的特点,为后续指导平时战时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和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标签: 高原 创伤和损伤 凝血功能 创伤性凝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MRS)在立体定向组织检查术诊断脑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32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开颅手术切除肿瘤,术后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胶质瘤。其中,14例采用MRS检查辅助立体定向组织检查术(试验组),18例仅行常规MRI检查辅助立体定向组织检查术(对照组)。以开颅手术后确定的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标准,通过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两种方法诊断脑胶质瘤的准确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影像学特征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2例脑胶质瘤患者均顺利完成立体定向组织检查术,术后无一例发生颅内出血、感染及新发神经功能障碍。试验组的诊断准确比例为13/14,高于对照组的10/18,且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应用MRS可明显提高立体定向组织检查手术诊断脑胶质瘤的准确性,其对组织检查手术靶点的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诊断 磁共振波谱学 立体定向活组织检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