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部分凝血酶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APTT试验在临床上由于操作简单、迅速及敏感性高等现被临床广泛应用。结果因试验结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现对标本的采集、抗凝药物及实验室方法等因素给予探讨。

  • 标签: APTT测定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癌症患者浆和组织浸液凝血酶调节蛋白(TM)的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EMISA法检测188例癌症患者血浆TM和24例癌组织及其邻近正常组织浸液的TM浓度。结果:癌症患者血浆TM水平(33.47±14.25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20.40±7.22μg/L,P<0.01),癌症转移组(41.68±16.96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患者TM(18.45±9.96μg/L)比术前组TM(28.29±11.74μg/L)明显回落(P<0.01),术后复发转移组TM水平(34.50±12.57μg/L)明显增加。癌的类型中,肺癌、胃癌和胰腺癌三种的转移性癌均明显高于各自的非转移性癌(P<0.05-0.01),而非转移的胃、胰腺癌、食道癌和喉癌比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癌组织浸液TM(647.71±317.51μg/L)显著低于基领近正常组织(1455.63±772.22μg/L,P<0.01),而其血浆TM财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癌症患者血浆TM升高与癌组织的TM表达无关,与癌的扩散转移有关,因此可作为病情进展和转移的一个参考指标。

  • 标签: 临床意义 血浆 组织浸液 凝血酶调节蛋白 癌症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及凝血真空采血管对凝血检验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72名,选用3种不同凝血真空采血管,采集标本后离心分离后检测,并将BD管血浆分装于室温和冰箱内保存。对比不同凝血真空采血管凝血结果、冰箱及常温下不同放置时间凝血结果。结果国产B管TT短于BD管、国产A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下放置8h后PT延长,长于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冰箱保存下放置8h后TT延长,长于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及凝血真空采血管均会不同程度影响凝血检验结果,凝血检验时应选择合适的凝血真空采血管,并尽快检验,以提高检验质量。

  • 标签: 标本放置 凝血真空采血管 凝血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患者84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观察组为显性DIC,所有患者都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测。结果观察组40例,对照组46例;观察组APTT、PT、INR、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FIB、PL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D-二聚体+FIB的AUC最高达到0.828,同时敏感性达到85.0%(34/40),特异性87.0%(40/46),符合率86.0%(74/86)。结论凝血检验指标诊断显性DIC效果较好,PLT+D-二聚体+FIB可作为诊断组合。

  • 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检验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84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观察组为显性DIC,所有患者都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测。结果观察组40例,对照组46例;观察组APTT、PT、INR、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FIB、PL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D-二聚体+FIB的AUC最高达到0.828,同时敏感性达到85.0%(34/40),特异性87.0%(40/46),符合率86.0%(74/86)。结论凝血检验指标诊断显性DIC效果较好,PLT+D-二聚体+FIB可作为诊断组合。

  • 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检验 诊断
  • 简介:摘要氟比洛芬(Flubiprofen)系日本科研制药株式会社、Daicel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及绿十字株式会社共同研制开发的非甾体类镇痛抗炎药,是氟比洛芬的前体药物,其活性代谢产物氟比洛芬是一种强效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氟比洛芬注射液于1992年在日本上市,规格为5ml50mg,商品名Ropion,临床用于术后及癌症的镇痛。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经日本转让Ropion技术研制了氟比洛芬注射液并已获批在国内上市。目前,日本AraiPlantDaicelCorporation公司的氟比洛芬原料药获准进口,国内已有武汉大安制药有限公司和上海中西三维药业有限公司的氟比洛芬原料药上市,但无法购得,我们对本品进行了试制。

  • 标签: 合成路线 工艺 制备
  • 简介:摘要凝血功能正常对于高龄女性生殖能力的维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凝血系统、抗凝系统以及纤溶系统出现功能失调或功能障碍的情况,会对局部微血管血流产生影响,引起凝血功能亢进,形成血栓前状态,逐渐发展成微血栓,从而引发各种生殖问题,如高龄不孕、复发性流产以及围产期并发症等。文章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查阅,对与高龄女性生殖功能障碍与凝血功能进行分析。

  • 标签: 凝血功能 高龄女性 生殖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凝血检验指标在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35例,抽取其血液样本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医院收治的35例其他患者的健康血液样本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内源性凝血状态,纤维蛋白元含量、INR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T、TT、APTT、INR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FIB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检验指标对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凝血检验 诊断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牙髓炎两种根管治疗方式的效果情况。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70例于2014年2月-2016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急性牙髓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拔髓后给予根管治疗)与观察组(开髓失术进行根管预备及充填),每组35例。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及术后急性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疼痛发生率为7.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观察组急性反应发生率为10.5%,对照组为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进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成功率为89.5%,对照组为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髓后根管治疗的近期效果及急性反应发生情况与髓牙失后根管治疗基本一致,但前者术中疼痛可显著减轻,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疗效 拔髓后根管治疗 活髓牙失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抗凝剂对凝血四项测定的影响。方法抽取40例健康体检者血标本各四管,其抗凝剂分别为0.109mol/L枸橼酸钠(19)(作为对照组);0.109mol/L枸橼酸钠(14);肝素锂;EDTA-K2,分别测其凝血四项值,比较各结果的差异。结果0.109mol/L枸橼酸钠(14);肝素锂;EDTA-K2的抗凝血PT、APTT、TT较0.109mol/L枸橼酸钠(19)显著延长,FIB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凝血四项时,应严格按照要求选用正确的抗凝剂0.109mol/L枸橼酸钠(19),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抗凝剂 凝血四项 测定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肺癌患者的凝血指标和临床化疗效果的相关性进行探析。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化疗的105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纳入观察中,并根据化疗效果分成有效组和无效组,分别为57例、48例;并选取同期参与体检的60例健康自愿者作为正常组,均行凝血检查,对比分析肺癌患者、健康者的凝血指标水平。结果肺癌患者化疗前的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等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而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活动度(PTA)低于正常组(P<0.05),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无明显差异(P>0.05);化疗后有效组患者的FIB、D-D、FDP、PLT及APTT等均高于化疗前(P<0.05),无效组患者的FIB、D-D、FDP高于化疗前(P<0.05)。结论部分凝血指标变化能够作为肺癌患者化疗效果和预后评价的重要依据。

  • 标签: 凝血酶指标 肺癌 化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检验掐标本质量对凝血结果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8年月本院门诊采血标本500例,分为对照组、溶血组、存放组、血量组、输液组,检测APTT、PT、FIB值,并对比。结果溶血、存放时间、采血量、输液部位均会影响到凝血检测结果,产生检测结果误差。结论检验前标本质量对凝血结果有重要影响,必须要做到精细管理,及时沟通,最大限度减少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 标签: 标本质量 凝血结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凝血指标的检测可预测不同严重程度的肝病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和血栓的形成,动态观察凝血指标可判断预后及发展方向。方法使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78例各类肝病患者及60例健康人的凝血6项。结果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与对照组比较,PT,PT%,INR,APTT均差异有显著性,肝硬化组与慢性肝炎组比较PT-INR,PT,APTT,PT%均差异有显著性,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T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肝脏损害程度不同,其凝血功能抑制也不一样,对肝病患者监测凝血功能,可了解肝病患者不同时期的凝血功能状态,对临床诊治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肝病患者 凝血检测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儿童重症肺炎患儿凝血指标和降钙素原的变化情况。方法将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0月收治住院的27例重症肺炎患儿作为实验组,并选取在我院行健康体检且显示健康的56例儿童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儿童的PCT水平与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测得的PCT、PLT和DD等指标的数值均高于对照组,AT-III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指标与降钙素原水平的变化,有助于我们对患重症肺炎的儿童做出早期诊断,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重症肺炎 降钙素原 凝血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产后出血患者行大量输血治疗后对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4月-2017年6月接受的100例产后输血并行大量输血患者对凝血指标的影响。结果为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大量输血治疗后,患者各项凝血指标均发生显著的变化,具体表现为Hb、HCT均上升、PIB、Plt均下降,同时APTT、PT及TT时间均延长,输血前后患者凝血相关指标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产后出血患者,给予患者大量输血治疗时,需要密切监视患者输血前后各项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而保证治疗效果。

  • 标签: 产后出血 大量输血 凝血指标
  • 简介:摘要上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是常见的急症。凝血酶是为白色或微黄色非晶形冻干粉剂,能直接作用于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促使转变为纤维蛋白,加速血液的凝固,达到止血的目的。当口服凝血酶后,立即与上消化道裂开的血管创面接触,立即在血管裂口处形成血栓,阻止血液外流,达到止血的目的。故采用凝血酶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有效、简单、安全、快捷的方法。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凝血酶 止血芳酸
  • 简介:参与血栓形成的因素十分复杂,包括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一些止血基因因子的变化与血栓形成明显相关,如蛋白C(PC)、蛋白S(PS)缺陷、莱顿五因子(FactorVLeiden)突变和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等[1];另一些因子变化的病因虽尚不清楚,但其血浆中蛋白浓度的变化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包括FⅧ、FⅪ、FV等,其中FⅧ水平增高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目前最令人关注,因为其发生率和相对危险远高于PC、PS和抗凝血酶(AT)的缺乏.

  • 标签: 血浆凝血因子Ⅷ 血栓性疾病 心肌梗死 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急性、严重的大量失血,可导致包括患者机体凝血障碍在内的严重病理生理紊乱。此时,需要对包括病因在内各种情况进行紧急处置,快速、合理地输注大量血液或血液制品往往对拯救生命起到关键作用。定义及病因大量出血一般指失血量占体液总量30%以上的急性失血。由此关联的大量输血,国际上有以下3种定义。124h内输血量≥8~10u红细胞(每单位以450mL±10%)计,即接近或超过总血容量。

  • 标签: 大量出血 输血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不同牙位残根拔牙创凝血影响的差异及原因。方法:选取接受单颗残根牙拔除的阿司匹林服药者160例(剂量100mg/d,服药〉2周),包括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各10例。在其不停药情况下拔除患牙,根据拔牙创凝血分级表(Ⅰ、Ⅱ级凝血正常,Ⅲ~Ⅴ级出血量依次增加)进行评估,比较该药对不同牙位创面凝血影响的差异并进行分析。结果:1下颌前牙区1、2和上颌前牙区2残根牙拔除的患者,凝血均为Ⅰ、Ⅱ级,其余牙位残根拔除的患者均出现凝血Ⅲ、Ⅳ级,但Ⅴ级未见。2在前牙、前磨牙、磨牙残根拔除的患者中,上颌凝血正常者比例分别为90%、55%、43%,下颌该比例分别为97%、75%、43%。3凝血Ⅲ、Ⅳ级的患者患牙周围骨质较疏松,血供丰富,牙周膜面积较大,且易受手术损伤。结论:1除下颌前牙区1、2和上颌前牙区2,阿司匹林可造成其余牙位残根拔牙创出血增加。2阿司匹林对上颌拔牙创凝血的影响较下颌明显;对于上、下颌牙列,阿司匹林对前牙、前磨牙、磨牙创面的影响依次增加。3阿司匹林对拔牙创的抗凝作用受颌骨解剖结构及其血供、患牙牙周膜面积、拔牙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阿司匹林 拔牙 残根 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