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标本血量不足对凝血酶原时间(英简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英简APTT)检查结果所造成的影响。方法择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凝血检查的180例患者,利用计算机将全部患者入院编码打乱随机抽取进行平均分组,实验A组患者采集血量不足标本与抗凝剂比例为81,并采集合格血量标本(2.7ml)作为对照A组;实验B组患者采集血量不足标本与抗凝剂比例为71,并采集合格血量标本作为对照B组。结果实验A组患者的PT与对照A组相比,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APTT与对照A组相比,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B组患者的PT、APTT与对照B组相比,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标本血量不足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具有显著影响。

  • 标签: 标本血量不足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对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的影响。方法选用我院2014年~2015年90例患者的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作A、B、C三组。本院选用的是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相应的配套试剂,分析标本保持时间和温度对活化凝血酶时间测定的影响。结果标本全血温室(26摄氏度)放置,离心后温室(26摄氏度)放置6hAPTT结果和0h的结果相对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实验室检测未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的APTT标本时,离心或未离心的标本在为开盖的试管中,保存在4摄氏度或室温下,应当选择标本采集4h内进行检测。

  • 标签: 标本 温度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检测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一代全自动血凝仪CS-5100检测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报警信息加以深度分析,为临床提供精准检验结果。方法对两例APTT报警早凝-初期反应异常和轻微凝集的样本,将其曲线与正常曲线比较,并用金标准手工法重新检测APTT,与仪器结果相比较,结果此两例报警信息凝集曲线与正常曲线有很大差异,仪器报出结果与手工操作结果不符。结论对新一代血凝仪CS-5100检测APTT有报警样本,要观察曲线变化,与临床沟通,手工验证,发出与临床相符报告,更好为患者服务。

  • 标签: CS-5100血凝仪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异常报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诊断消化道组织检查标本的临床临床意义。方法将所有标本均用10%中性福尔吗林固定,常规石蜡切片4μm,HE染色。在作出HE切片的病理诊断后,我们把显微镜下认为可疑恶变的病例以及内镜下可疑恶变但HE病理诊断不支持的病例加以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作进一步诊断。结果324例标本通过普通的HE制片进行常规的病理诊断,其中内镜诊断为良性病变的169例(第一组)中,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147例,恶性病变20例(其中有2例肠道息肉或腺瘤样息肉的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可疑恶性病变4例;内镜诊断为恶性病变的155例(第二组)中,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25例,恶性病变118例(包括非上皮性恶性肿瘤),可疑恶性病变12例。结论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内镜咬检组织,特别是消化道的炎性、溃疡组织,配合以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进而作出明确的病理诊断,使患者得到早发现早治疗

  • 标签: 免疫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交叉污染对全自动血凝分析仪SYSMEXCS2000I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S2000I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进行交叉污染排查、干扰分析实验与避免交叉污染程序设计。结果交叉污染排查实验证明FIB对APTT存在负干扰,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P<0.01),其他项目无影响;加生理盐水组,加OVB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Thrombinreagent组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经避免交叉污染实验设计并筛选出结果,FIB+APTT(设置前)组合所测APTT偏倚超过允许范围,存在负干扰,混合血浆及质控品1,2FIB+APTT(设置前)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P<0.01),FIB+APTT(设置后)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SYSMEXCS2000I要注意防止交叉污染,用CLⅠ清洗试剂针可有效避免交叉污染对APTT测定的影响。

  • 标签: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交叉污染 全自动血凝分析仪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组织因子(TF)及凝血因子Ⅴ、Ⅷ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4年1月到2014年6月64例2型糖尿病病患,单纯性T2DM病患32例作为A组,T2DM合并CHD病患32例为B组,冠心病病患中急心肌梗塞(AMI)15例,心绞痛(UAP)病患17例。观察两组病患TF,凝血因子V促凝活性(FVC),凝血因子Ⅷ的促凝活性(FⅧC),血管血友病因子(vWF)与血小板的聚集率(PAR),并针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B组病患FⅧC,FVC与TF的水平比A组明显要高,以上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ⅧC,FVC,TF以及PAR,vWF为正相关关系。结论FⅧC,FVC与TF水平均可应用在临床判别2型糖尿病病患合并冠心病的有效参照依据,组织因子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患病情发展依据意义重大,临床方面应得到大力推广。

  • 标签: 2型糖尿病 合并冠心病 组织因子 凝血因子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素锂抗凝血浆在抗凝血生化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收治的100例急诊患者作为观察对象,100例急诊患者分别接受血清及肝素锂抗凝血浆生化检验,采用血清检验的为A组,采用肝素锂抗凝血浆生化检验的为B组,对比A组与B组生化检验结果中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检验结果中的肌酐、尿素氮、钙、淀粉酶、谷草转氨酶、总蛋白、氯、葡萄糖、羟丁酸脱氢酶及总胆红素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检验结果中两组的钠、钾、乳酸脱氢酶等指标的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在抗凝血生化检验中,除去钠、钾、乳酸脱氢酶等指标外,肝素锂抗凝血浆用于生化检验的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肝素锂 抗凝血 生化检验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TFPI对急性胰腺炎大鼠凝血功能及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随即分为实验组(n=20),对照组(n=20),正常组(n=10),实验组大鼠注射TFPI,在给药前,给药后1h,2h,4h分别抽取静脉血检测SA,TNF-α,IL-1水平,APTT时间,及TFPI水平。结果给药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后各个时间点,实验组SA,TNF-α,IL-1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APTT时间缩短(P<0.05),而给药后1h,2h实验组TFPI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4h时,两组间TFPI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FPI对能改善急性胰腺炎大鼠的凝血功能及炎症介质释放,其有效作用时间大约是4小时。

  • 标签: TFPI 凝血功能 炎症介质 急性胰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的体检人员80例,将其依据随机表法进行平均分组,每组受检人员40例,接受进口采血管的受检人员作为实验组,接受国产采血管采集的受检人员作为参照组,最后将分离的血浆放在冷藏和室温,对不同时间段的凝血指标进行统计。结果通过调查分析后可知,参照组受检人员的各项指标比较比实验组,前者相对较低,室温条件下,送检4小时和8小时的所得结果较比立即测定,前者相对较高,组间数据经统计可知,差异显著,在低温条件下,送检4小时和8小时的所得结果较比立即测定,结果差异不大。结论凝血真空采血管会由于厂家和质量的差异而影响凝血酶时间,同时标本放置时间也会影响检测结果。

  • 标签: 凝血真空采血管 标本放置温度 时间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抗凝血杀鼠剂中毒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结果。方法2012年4月-2015年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贵州省肿瘤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中,根据病史及实验室检查,考虑诊断为“抗凝血杀鼠剂中毒致获得性凝血功能异常”的40例患者,采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维生素K120~160mg/日等治疗,监测患者出血症状及凝血功能变化情况,好转后维生素K1减量至10~20mg/日,维持治疗2~6月。随访半年。结果4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及凝血功能异常,给予补充血浆、维生素K1治疗后全部治愈。结论抗凝鼠药中毒以出血症状为主要表现,单纯补充血浆可快速纠正出血症状、改善凝血功能,但维持时间短,维生素K1为特效解毒药物,凝血功能纠正后仍需维生素K1维持治疗。

  • 标签: 抗凝血杀鼠剂 获得性凝血功能异常 维生素K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凝血检验前关健环节对凝血四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6月凝血检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空腹组和餐后组,各50例,分别进行采血。使用全自动凝血仪分析纤维蛋白原水平、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观察凝血分析前关健环节对凝血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餐后凝血指标中APTT和PT结果无显著差异,其FIB指标与空腹时相比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溶血标本对凝血结果具有一定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为PT、其结果时间显著延长。结论采血过程看似简单,但是其涉及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和检验结果具有密切相关性,采血人员应对检验质量和过程管理充分了解,在检验前关键环节及时沟通和仔细操作,避免检验结果受到影响。

  • 标签: 凝血分析前 关健环节 凝血事项检验结果 影响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代生物医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止血与血栓的理论性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推动着临床医学的进步,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临床医学中止血和血栓的检测手段日益朝着自动化与先进化的方向发展。本文将针对近年来自动凝血分析中的研究进展与现状进行简述。

  • 标签: 自动凝血 现状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体检的人员共计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使用进口采血管进行血液采集,对照组使用国产采血管进行血液采集,统计并对比两组各时段检测的数据结果。结果观察组的各指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在室温环境之中,4h、8h的检验结果与0h检验结果相比之下,组间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突出,P<0.05;在冷藏环境中,各时段的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真空采血管在其生产厂家以及生产方面存在的差异容易对凝血酶时间(TT),与此同时,血液标本放置的时间以及温度也会对检测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 标签: 凝血真空采血管 标本放置温度与时间 检测结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凝血功能监测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我院2016年2月—2017年8月收治的124例DIC患者分为对照组(经传统凝血指标指导治疗)和观察组(经Sonoclot分析仪指导治疗)各62例,对比两组替代及抗凝治疗效果。结果两组肝素用量、抗凝时间、血小板用量、冷沉淀用量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凝血功能监测对血液制品成分的选择和用量进行控制,有助于提升DIC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凝血功能监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采取凝血检验进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纳入的58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一时间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5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检验结果。结果经过分析两组患者凝血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研究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均比对照组水平高,其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采取凝血检验,可有效判断患者止血功能情况,在手术前做好预防措施,为之后的手术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 标签: 临床分析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现随机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共30例,按照患者的病程分为早期和晚期各15例为实验组,本文用实验1组,实验2组来表示,同期住院的其他患者为对照组30例。对比三组患者的常规出凝血指标水平。结果经对比,实验组患者的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检测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出凝血分子标志物有利于早期确诊,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出凝血分子标志物 诊断
  • 简介:摘要对凝血项目检测结果影响因素分析,并对离心时间,标本放置时间及溶血与未溶血标本所能影响的的检验结果分别进行观察,并同时对结果做对比分析,结果提示离心则需要时间,放置时间不能过长,溶血标本不能做凝血项目的检测,要严格实验室质量控制,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 标签: 凝血检测 影响因素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本院住院肺癌患者止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检测116例本院住院肺癌患者及15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同时测定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小板计数(PLT)。结果肺癌患者凝血指标与健康体检者凝血指标相对比,肺癌患者的血浆PT-INR、PT和TT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APTT、FIB、PLT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肺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增强及抗凝血活性减弱,即显示肺癌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并且有血栓形成的倾向。

  • 标签: 肺癌 凝血功能 血小板 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血对CRRT滤器凝血的影响。方法选80例次,将其分三组不输血为常规组;输与不输时血流速不变、输血速度正常为对照组;输血比不输时血流速加快、输血速度减慢为实验组。比较常规组及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无差异。结果常规组及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RRT输血易发生滤器凝血,可加快血流速、减慢输血速度减少其发生。

  • 标签: CRRT 输血 滤器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