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单独应用及GP73分别联合肝脏硬度(LSM)、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基于4因子的纤维化指数(FIB4)诊断不同病因所致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诊断性试验。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行肝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患者68例,检测患者血清GP73水平,应用iLivTouch检测肝脏硬度(LSM);收集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和外周血小板(PLT)计数,分析GP73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并计算APRI、FIB4。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GP73诊断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效能,并进一步分析其与肝硬度、APRI、FIB4诊断显著纤维化的效能差异。结果经肝穿刺活组织学检查,诊断为肝纤维化分期S0~1期13例,S2期18例,S3期17例,S4期20例;GP73诊断肝纤维化分期S≥3、S=4的AUC分别为0.806和0.844,截断点分别为2.06和3.27 μg/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5%、61.5%及90.0%、70.3%。血清GP73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0.547,P<0.001)。结论血清GP73水平在诊断不同病因所致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APRI、FIB4、LSM。GP73与FIB4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对肝纤维化分期S≥3和S=4诊断的准确性,是一种诊断慢性肝病患者纤维化的可靠血清学标志物。

  • 标签: 肝硬化 高尔基体 硬度 纤维化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相关肝硬化少见并发严重的坏死性肌病。本文报道1例58岁男性患者,主诉为HBsAg阳性伴转氨酶异常30年,进行性周身乏力、四肢运动障碍2个月,入院后首先考虑乙型肝炎肝硬化所致周身乏力等症状,并予以抗病毒、保肝及对症支持等治疗,病情未见明显好转。进一步行血清肌炎抗体谱、四肢肌肉磁共振成像及肌肉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坏死性肌病,结合患者2个月前有昆虫叮咬史,考虑为昆虫叮咬所释放毒素诱发了机体异常免疫反应,在抗病毒及保肝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及人免疫球蛋白,坏死性肌病逐渐康复,继续应用抗病毒药物。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肝硬化患者出现进行性周身乏力、运动障碍等肌肉损伤症状时,应进行免疫性肌损伤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及时救治。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肝硬化 糖皮质激素类 坏死性肌病
  • 作者: 刘燕娜 姚明解 郑素军 陈香梅 刘向祎 胡鹏 欧启水 窦晓光 陈红松 段钟平 侯金林 南月敏 高志良 徐小元 庄辉 鲁凤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北京 100191,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北京 10019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中心,北京 10006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检验科,北京 10073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重庆 400010,福建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福州 350005,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科,沈阳 110022,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北京 100044,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 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广州 510515,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石家庄 050051,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广州 5
  • 简介:摘要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是细胞高尔基体上的一种跨膜蛋白,可被切割释放入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血清GP73的升高与肝脏疾病密切相关,有望作为评估慢性肝脏疾病进展的新型血清学标志物。现围绕血清GP73对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 标签: 高尔基体蛋白 肝脏疾病 肝脏炎症 肝纤维化 肝硬化 血清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超声衰减参数(UAP)诊断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肝脂肪变的效能,以此为基础建立诊断模型,探讨其评估MAFLD及相关代谢紊乱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体检者3 770例,MAFLD诊断依据亚太MAFLD临床诊疗指南。肝脂肪变程度依据超声影像学分为轻、中、重度,对比分析MAFLD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UAP、临床特征指标、血清生物化学指标、肝脂肪变特征及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MAFLD肝脂肪变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诊断模型,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UAP及新建模型诊断MAFLD的临床效能。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2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3 770例健康体检者中MAFLD 650例,患病率17.24%,以60~69岁最高,达37.23%;男性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30.34%与9.17%),年龄性别分析显示男性30~69岁患病率达38.26%,女性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1.94%。MAFLD患者UAP显著高于健康对照(278.55 dB/m与220.90 dB/m,Z=-12.592,P<0.001,),且随肝脂肪变程度加重呈递增趋势,轻、中、重度肝脂肪变依次为257.20 dB/m、286.20 dB/m及315.00 dB/m。UAP诊断MAFLD轻、中、重度肝脂肪变的界值依次为243≤UAP<258 dB/m、258≤UAP<293 dB/m、≥293 dB/m,灵敏度依次为67.20%、93.60%、95.90%,特异度依次为82.10%、72.00%、84.80%。UAP、丙氨酸转氨酶、空腹血糖为MAFLD肝脂肪变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建立MAFLD分级模型(UAG模型),诊断MAFLD轻、中、重度肝脂肪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906、0.907、0.946,灵敏度依次为76.50%、82.10%、98.00%,特异度依次为90.80%、83.30%、76.10%。结论MAFLD为普通人群常见疾病,30岁以上男性及老年女性为高发人群;UAP可作为评估MAFLD肝脂肪变的新型无创诊断技术,UAG模型对MAFLD及相关代谢紊乱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可用于指导临床诊断与预后评估。

  • 标签: 脂肪肝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 超声衰减参数 诊断模型
  • 作者: 窦晓光 徐小元 陈红松 南月敏 魏来 韩涛 茅益民 韩英 任红 贾继东 庄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科,沈阳 110022,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北京 10003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北京 100044,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石家庄 050051,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北京 102218,南开大学人民医院,天津 30012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 200001,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西安 71003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重庆 40133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北京 100050,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和感染病研究中心,北京 100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HCC)是典型的炎症相关性癌症,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在HCC发生、发展和抗肿瘤治疗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尤其免疫治疗效果与TIME密切相关,因此,靶向免疫微环境是治疗肝细胞癌的一项具有吸引力的策略。现阐述HCC免疫微环境的特点,基于免疫微环境的治疗方法,以及HCC对免疫疗法产生应答或抗性背后的免疫微环境信息。

  • 标签: 肝细胞癌 免疫微环境 免疫治疗 免疫细胞 免疫检查点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HCC)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药物研发迅猛,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已在国内外多个指南优先推荐作为不可切除或进展期HCC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物、阿帕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联合替西木单抗亦被我国指南推荐作为中晚期HCC一线标准方案。局部治疗联合靶向药物索拉非尼、仑伐替尼或同时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显著改善预后。单药或联合方案作为围手术期新辅助治疗的研究亦取得一定进展。

  • 标签: 肝细胞癌 分子靶向药物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简介:摘要肝硬化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肠道细菌移位等多种原因,很容易诱发感染。其中,细菌感染最常见,是进展为肝功能衰竭、导致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而真菌感染,主要由假丝酵母菌(念珠菌)引起,通常与诊断延误有关。高度警惕、及时诊断和治疗感染是提高终末期肝病患者救治率的重要手段。现重点介绍肝硬化患者细菌和真菌感染的主要特点和处理方法。

  • 标签: 肝硬化 细菌感染 真菌感染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血浆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发生和发展及其病理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门诊及住院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11例,健康对照组57例。同步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外周血常规及血清生物化学检测结果;血浆HO-1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依据肝活检、肝硬度值(LSM)进行肝纤维化(S1~4)分期。统计学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诊断模型,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对比分析HO-1、新建模型及FIB-4、APRI诊断肝纤维化分期效能。结果CHB患者血浆HO-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分别为10.11(7.08~13.12)ng/ml、6.71(5.56~8.45)ng/ml,P < 0.001。肝纤维化S1、S2、S3、S4期依次为37、38、38、98例,血浆HO-1水平依次为(6.91±2.80)ng/ml、(8.24±2.44) ng/ml、(9.96±3.46) ng/ml、(12.65± 3.70)ng/ml,P < 0.001。HO-1、白蛋白、血小板(PLT)为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HAP模型,HAP、FIB-4及APRI诊断肝纤维化分期灵敏度、特异度依次为:≥S2为84.62%、72.35%、81.18%和83.78%、81.08%、67.57%;≥S3依次为80.15%、82.09%、85.82%和88.64%、76.19%、60.32%;S4为90.82%、82.29%、86.46%和74.37%、65.77%、48.65%。结论血浆HO-1水平可反映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HAP诊断模型可较FIB-4、APRI更准确反映肝纤维化进程,指导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 血红素加氧酶1 诊断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丙型肝炎不同分期肝纤维化患者血清中N-聚糖丰度变化,依此建立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N-糖组模型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169例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资料,采用基于DNA测序仪的荧光标记糖电泳技术,检测和分析患者血清中9种N-聚糖。基于肝纤维化各期N-聚糖相对含量变化,应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方法建立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等评价其诊断效力,并与其他肝纤维化诊断模型比较。结果N-糖组诊断模型(模型B和模型C)在区分纤维化S1~S2与S3~S4和S1~S3与S4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最大(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0.776,0.827),高于GlycoFibroTest (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0.760,0.807)、GlycoCirrhoTest(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0.722,0.787)、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的比值指数(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0.755,0.751)、肝纤维化4项指数(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0.730,0.774)和S指数(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0.707,0.744),但模型A(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0.752)在区分纤维化S1与S2~S4时诊断效力仅低于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的比值指数(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0.807)。当N-糖组模型与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的比值指数联合诊断各期肝纤维化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模型A、模型B和模型C)为0.839、0.825和0.837,提高了诊断效力。结论血清N-糖组模型诊断丙型肝炎肝纤维化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肝炎,丙型,慢性 肝硬化 诊断模型 N-糖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超声衰减参数(UAP)诊断慢性肝病患者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的临床价值,并探讨影响UAP检测值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并经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诊断存在肝脏脂肪变性的慢性肝病患者130例,应用iLivTouch检测UAP以及肝脏硬度(LSM);计算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同时测定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和外周血小板(PLT)计数。以肝组织病理学结果为依据,分析UAP与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的相关性。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UAP诊断慢性肝病患者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的准确性及特异性,Spearman秩相关分析研究影响UAP值的相关因素。结果经肝穿刺活组织学检查,诊断为肝脏脂肪变性程度F1级43例,F2级47例,F3级32例,F4级8例;UAP与BMI(r = 0.363,P < 0.001)、UAP与肝脏脂肪变性程度(r = 0.380,P < 0.001)呈正相关。BMI和肝脏脂肪变性程度为UAP值的独立预测因素;UAP诊断肝脏脂肪变性程度F≥2、F≥3和F = 4的截断点分别为276 dB/m、288 dB/m、293 dB/m,其敏感度分别为0.379、0.500、0.750,特异度分别为0.930、0.922、0.836。结论超声衰减参数不仅可以明确慢性肝病患者是否存在肝脏脂肪变性,还可以较好地评估其肝脏脂肪变性程度。

  • 标签: 肝脂肪变性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 体质量指数 超声衰减参数
  • 作者: 黄爱龙 袁正宏 南月敏 杨东亮 郭巨涛 李文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15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病毒性肝炎研究所暨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00016,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200032,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石家庄 05005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武汉 430030,美国费城德雷克赛尔大学医学院生物技术和病毒学研究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 102206
  • 简介:摘要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DAAs能直接干扰病毒的感染复制过程,减少子代病毒产率,继而影响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两种动态平衡,即肝细胞中病毒复制-循环中病毒衰减之间的平衡,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池补充-cccDNA衰减之间的平衡。现有核苷(酸)类似物足以影响第一种平衡,却难以撼动第二种平衡。因此,靶向HBV感染复制的不同环节,开发新型DAAs十分必要。现从cccDNA池补充-cccDNA衰减这一平衡的两个方面,探讨近期DAAs研发的主要进展。

  • 标签: 肝炎,乙型 共价闭合环状DNA 直接抗病毒药
  • 简介: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以肝脏脂质过度沉积为基础发生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系列疾病,常伴发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心血管疾病为其主要致死因素,其治疗措施主要针对NAFLD的致病因素、发病与进展关键环节和相关代谢紊乱,推荐药物包括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利拉鲁肽、卡格列净等改善胰岛素抵抗,他汀类降脂药物、ω-3长链脂肪酸,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和PPARγ激动剂等调节糖脂代谢、减少肝脏脂质沉积,维生素E、奥贝胆酸和复方中药等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肠道微生态调节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多种正在研究中的新型靶向脂代谢调节、抗炎和抗纤维化的药物有待临床验证。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治疗 药物 靶向代谢调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硬化合并细菌性肺炎患者病原菌学、抗菌药物优选方案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肝病科肝硬化患者324例资料,其中合并细菌性肺炎217例,对比分析患者基线特征、影响抗菌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因素,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抗菌疗效指标,并建立预测模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所建模型与Child-Turcorto-Pugh、终末期肝病模型、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钠模型预测治疗效果的价值。结果慢性HBV及HCV感染为肝硬化主要病因,其次为隐源性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及慢性阻塞性肺病为细菌性肺炎易感因素。随着感染的发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丙氨酸转氨酶及总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病原学分析结果显示,前3位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曲松耐药率达50.0%,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均为27.8%。抗菌治疗以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亚胺培南效果为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降钙素原、白蛋白与抗菌效果显著相关,依此建立PAA模型,并与Child-Turcorto-Pugh、终末期肝病模型、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钠模型对比疗效预测效能,证实PAA敏感度为94.12% ,特异度为93.62%,显著高于其他模型。结论肝硬化并发细菌性肺炎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柏杆菌为主的革兰阴性杆菌,亦可见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老年、糖尿病及应用激素等患者易继发真菌感染,以年龄、降钙素原及血清白蛋白建立的PAA模型可较准确预测抗菌效果,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

  • 标签: 肝硬化 肺炎,细菌性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终末期肝病患者由于肝脏内环境改变、免疫防御能力低下、肠壁屏障功能减退等原因增加了被感染的机会。常见感染包括肺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胆道及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及自发性菌血症,严重者可引起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感染可加剧肝脏及相关脏器损伤的进展,严重者危及生命。早期发现与诊断、采用有效抗菌药物及支持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的关键。

  • 标签: 终末期肝病 感染 多重耐药菌 抗菌治疗 支持治疗
  • 简介:摘要肝衰竭是一组严重的临床症候群,进展迅速,预后凶险。近年来,国内外评估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不断涌现,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甲胎蛋白、半乳糖凝集素-3、骨桥蛋白、高尔基体蛋白73、人β-防御素-1等,这些生物学标志物对早期识别肝衰竭患者,准确评估其预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肝衰竭 预后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高尔基体蛋白73 人β-防御素-1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益气活血方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开放、阳性药平行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经肝穿活组织学及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查确诊的慢性乙型及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207例,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分别采用自拟益气活血方(n = 127)和扶正化瘀胶囊(n = 80)治疗,疗程均为24~48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肝脏生化学、肝脏硬度值(LSM)、无创性肝纤维化指数[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基于4因子的肝纤维化指标(FIB-4)]的变化,评估益气活血方抗肝纤维化疗效。结果益气活血方组和扶正化瘀胶囊组患者基线LSM、APRI、FIB-4比较,P值均>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应用益气活血方和扶正化瘀胶囊患者症候积分均有一定程度改善,益气活血方在改善肝病面容、肝区不适及腰膝酸软方面优于扶正化瘀胶囊(P < 0.05);肝脏生物化学指标(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随疗程延长逐渐复常,治疗24~48周复常率两组分别为100%对比100%、100%对比93.8%、96.8%对比92.3%及87.5%对比81.8%。治疗12周后两组APRI值均显著降低;治疗48周,两组LSM显著改善;而FIB-4显著改善仅见于益气活血方治疗48周,与扶正化瘀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后LSM、APRI、FIB-4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对比63.6%,P = 0.046;68.4%对比52.0%,P = 0.052;68.4%对比62.0%,P = 0.437;益气活血方治疗患者LSM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扶正化瘀胶囊治疗组。结论中药益气活血方可作为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优选方案。

  • 标签: 中药 慢性肝炎 肝纤维化 益气活血方 扶正化瘀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