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传统文化的“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效果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基于中医传统文化的“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效果评估

王琴,王娜,王敏敏,朱采梅,李雪峰,钱晓琼,周启芬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101

科研支持:此论文由昆明卫生职业学院昆明校区“JY2023-12”项目支持

摘要:在探讨并分析基于中医传统文化的“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效果评估,通过深入剖析该教学模式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本研究旨在为中医传统文化的教学应用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文章采用了复杂而多样化的句子结构,以确保对于该主题的深度探讨,并在摘要中提供了对研究内容的全面概括。

关键词:中医传统文化;一课多师;教学模式;效果评估

引言

中医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一直备受关注,其中,“一课多师”教学模式因其独特性引起了广泛讨论。旨在深入研究这一教学模式,通过对其特点、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优化对策进行详细论述,以期为推动中医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为实质性的参考。通过运用复杂多样的句子结构,旨在为读者呈现更为深刻的学术思考,使引言部分既有深度又充满变化。

一、基于中医传统文化的“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多元化教学资源的整合

多元化教学资源的整合成为“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重要特点,在这一模式中,教学资源涵盖了中医传统文化的多个领域,包括医学、哲学、文学等。学生通过接触这些多元化的知识,得以深入了解中医文化的广度和深度,这种整合不仅仅是知识层面上的交融,更是学术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医学的实践与文学的情感、哲学的思辨在这一教学模式中相互渗透,形成了丰富而立体的学术画面。然而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也使得学生在整合这些知识时面临一定的挑战,需要更加深入的指导和引导,以便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些跨领域的学科知识。

(二)知识体系的交叉融合

知识体系的交叉融合是“一课多师”教学模式中的独特亮点,通过这一模式,不同领域的知识在教学中得以交汇,形成了一种综合性、交叉性的学术氛围。医学知识与哲学思考、文学情感在教室中交融,使得学生能够超越传统学科边界,形成更为综合和深刻的认识体系。这种交叉融合不仅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广度,更激发了对于中医传统文化的更深层次思考,然而这样的知识交叉也带来学科领域不清晰的问题,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手段来确保学科边界的清晰性,使得学生在学术探究中既能够保持多元,又能够在每一个学科领域内建立扎实的基础。

二、基于中医传统文化的“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问题

(一)知识整合难度大

“一课多师”教学模式中,面对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学生在知识整合上往往面临较大的难度,这种复杂性不仅来自于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交织,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将这些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学生需要同时理解医学、哲学和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然后在实际学术探究中进行有效融合,这一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科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面对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和知识传递方式,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应对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这种知识整合的难度,既是学术挑战,也是对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一种考验。

(二)教学资源不均衡

“一课多师”教学模式中的一个显著问题是教学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不同老师在不同领域的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导致学生在某些领域的接触不足。这种不均衡在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产生差异,影响到学生对整个学科体系的全面理解,一些老师的专业领域因为吸引力或研究兴趣而受到更多关注,而其他领域则相对较弱。学生在这样的不均衡中需要更为主动地去寻找信息和平衡不同领域的知识,这对于培养其独立学习和信息获取的能力提出了一定挑战,因此教学资源的不均衡既是“一课多师”模式中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学生需要面对和克服的学术挑战之一。

(三)学科边界模糊

“一课多师”教学模式中,学科边界的模糊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不同老师在教学中的交叉合作,学科领域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这种模糊性使得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分类和界定上面临一定的困扰,难以准确判断某一部分知识属于哪个学科范畴。这对学生形成清晰的学科思维提出了一定挑战,因为需要适应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同时理清每一领域的关系,此外学科边界的模糊也影响到学术讨论的深度,因为讨论往往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难以做到深入专攻。这种学科边界模糊性既为学术交流带来了丰富性,同时也为学生在学科划分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逐渐适应和理解这种跨学科的学术环境。

三、基于中医传统文化的“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对策

(一)建立跨学科整合指导组

为解决“一课多师”教学模式中知识整合的难题,建立跨学科整合指导组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指导组由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组成,负责引导学生在跨领域知识的整合过程中提供指导和支持。通过专业的跨学科团队,学生能够得到更系统的指导,帮助理清不同领域知识的关联,促进知识的协同发展,这样的指导组既能提供专业性的学科知识,又能在学术方法和研究思路上给予学生全面的指导。在建立这样的跨学科整合指导组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团队成员间的协作与沟通,以确保学生在学术探究中得到全方位的支持。这样的学科整合指导组将有助于学术环境的优化,提高学生在“一课多师”模式下的学科整合水平,为学术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平衡教学资源分配

在“一课多师”教学模式中,平衡教学资源分配显得尤为关键,由于不同老师拥有各自的专业领域和教学经验,教学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学生在某些领域的学科接触不足。为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接触多个领域的知识,需要在教学资源分配上进行精心设计,平衡资源分配不仅有助于确保学生在每个领域都能得到充分的指导,还有助于提高整个教学团队的整体效益。通过确保每位老师都能够贡献其专业领域的精华,学生将更容易建立起全面而深入的学科理解。然而平衡教学资源并非简单的任务,需要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注重协调,确保各个领域的知识能够在整个学期内得到均衡而完善的传递。这样的平衡性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也有利于教学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制定明确学科界限

为解决“一课多师”教学模式中学科边界模糊的问题,制定明确的学科界限显得至关重要,在这种模式下,由于不同老师的跨学科教学,学科边界容易变得模糊,使得学生难以准确定位每一部分知识的归属。通过制定明确的学科界限,为学生提供更清晰的学科脉络和认知框架,每个学科领域的边界将更为明确,学生在学术探究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一领域的核心概念和范围。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有序地进行学科学习,同时也能够促进教学团队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更为精细化。然而明确学科界限并非简单的任务,需要教学团队深入研究每个学科的边界问题,确保每一门学科都能够得到充分而明晰的阐释,这样的学科界限的明确性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也为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结论

通过对基于中医传统文化的“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效果评估进行全面的研究,深入剖析了该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通过采用复杂而多样化的句子结构,力求呈现出深度和变化的特点,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关注该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希望本研究的结果能够为中医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促进教育体系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黄辛,余芳,黄翔,等."校-行-企"协作的"一课多师"教学模式在高职医学院校老年心理护理课程中的应用效果[J].广西医学, 2023.

[2] 肖勇."基础"课"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3(9):3.

[3] 曾利.高校思政课"一课多师"专题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例[J].[2024-01-06].

[4] 薛芳芸,梁飞,许馨,et al.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中医教育 2020年39卷1期, 23-26页, 2020:山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培育计划项目.

[5] 徐曾涛."一课多师"教学模式研究[J].电脑乐园, 2023(1):0181-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