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效应:让语文教学温暖起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3

集合效应:让语文教学温暖起来

赵一娇

浦江县浦阳第一小学 322200

[摘要]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影响语文教学效度的因素很多。教学中,教师除精准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切的教学方法外,还应该关注课堂内外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情感体验。教师应注重自身的角色认同和完善,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以及根据课程特质,运用有利于学生进行体验的教学方式,不断联结教学各种因素使课堂成为学习共同体,并产生集合效应的时候,使语文教学温暖起来,使教学各方在心灵与情感的互动中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集合效应,温暖

“优秀的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教师在教学中流淌的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学基于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是情感、知识、审美、思维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自身、学生和教学内容这三个教学要素,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为载体,通过真诚并富有建设性的沟通与交流,建构起和谐的学习共同体,使课堂充满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相对于只关注结果获得层面的技术性教学,激活人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的“人在中央”的教学,更能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让语文教学温暖起来。

一、倾心教学,提高教师“温暖度”

教师是个特殊的群体,教师的“温暖度”与教师是否倾心教育事业,是否熟练教学技术,是否积极引领学生发展相关。让教师“温暖”就是要提升教师的情感能力,从认识自己到重视学生,使教学能从最朴素的地方开始,抵达师生的灵魂深处。

认识自己,认同、完善自己的需求

“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善。”

1.认识自己,并不断获得心灵的舒适和自由。 

认识自己并不容易,从古希腊的箴言到当下人们时常对心灵的叩问,都因为人往往最难看清的是自己。认识自己的方法很多,诸如独处静思、读书默念、散步交谈等,教师能够从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升华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建构自己最擅长的教学风格。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就可以温暖自己。

2.学习反思,并具有不断完善自我的特质。 

教师的自我完善,最常见的方式是学习和反思。阅读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成长与完善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不断进行自主阅读,“读一本好书,犹如和一位精神高尚的人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看到自己身外的世界。教师的角色价值体现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为了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行动,还需要批判性地反思,这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方式。

教师对自我和职业的认同与完善,能使自己和教育不断融通,和学生更加亲近,这个过程也是教师不断修炼心智、管理情绪、生成智慧的过程。由此,教师也才能渐渐成为温暖的人。

重视学生,理解、尊重学生的期盼

“教师的温暖,还在于能够温暖学生。”

1.懂得学生,对学生的需求能够理解和尊重。

一方面,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如低年级学生更习惯于直观感知,中年级学生更喜欢实践操作,高年级学生更愿意接受思辨和逻辑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并重视学生的认知特点,让教学呈现出学生所期盼的样子——学生喜欢,教师欢欣。如此,师生在教学中会因为内心认同而成为知识和情意上的合作伙伴。

另一方面,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学生的差异性客观存在,这就意味着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不同的个性需求,他们对学习也都有不同的期盼。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满含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怀,用心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学习水平,给学生以“为他而来”“私人定制”的惊喜,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与理解,使情感深处的共鸣成为催生和谐教学的基础和保障。

2.善于激活,对学生的探求给予激励、鼓舞。

高明的禅师不会将自己的领悟强塞给他的弟子,总是适时地加以引导,使弟子顿悟。高明的教师也是如此。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就是这样,常常在不动声色中,激活了学生对于朗读、文本内涵理解、习作等的认识和思考,也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尽显引领之功。这样的教学和煦而通透。

真正的学习基于学生的自主参与和探究实践,源自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长度和内容深度。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探求方式。温暖的教师会珍视学生的探求欲望,洞察学生的探求期待,并对学生的探求加以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达成探求的目标。温暖的教师不断指导学生,不断支持学生,不断陪伴学生,使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塑造品格。

二、合化内蕴,触碰知识“温暖度”

现行的课程教材,都以文选形式呈现。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不断将知识的内涵和意蕴打开,使知识更完整通透地呈现出来,知识与师生的生命就会更亲密地联结在一起。因此,不断让知识温暖,让学生感知并触碰知识的温度,就会使教学更添情趣和意味。

1.从文字中感受温暖——相融相生

语言文字是有温度的。所谓句句知冷暖、声声关情意。文以载道,文字不仅记载着有意义的知识,传递着文化的密码,也携带着情感的基因。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从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中,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知识与情感相融相生的温度。

(1)释放魔力,想象与期待并存。有些文字,读来生动形象、兴趣盎然:课文《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读课题就能让学生产生亲切和好奇,火星那样逼远而神秘,地球却那样亲切而熟悉,“孪生兄弟”这四个字,拉近了学生和火星的距离,也激发了学生阅读、了解、探索的欲望。这些文字的温度释放了一种魔力,这种魔力,使学生对于阅读饶有兴味,对于知识有想象和期待。

(2)产生力量,直抵品格中感悟。有些文字,读来平实恬淡、耐人寻味:课文《爱如茉莉》,通过几个小细节的描写,展现了父母之间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感人至深的爱情与亲情。字字句句,读来无声,却震撼心灵,就像课文用茉莉花作比,平淡朴素,却芳香四溢,沁人心脾。这些文字的温度产生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素面朝天却直抵品格,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生活的感悟。

可见,知识不是无情物,以文字为载体的知识更充满着情感温度,阅读文字,感受知识的温暖,知识与师生间就会更加亲近。学习,有了情感的内在联系,课堂就会自然而然地温暖。

2.于无字处感悟温暖——念念不忘

对知识学习领悟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处处留心、时时用心不拘一格,这样才能使知识愈加温暖,让人念念不忘。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有篇课文叫作《白鹅》,也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在作者丰子恺先生笔下,这白鹅俨然就是一位高傲而固执、忠诚而可爱的朋友,文本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欣赏和喜爱。将“厉声叫嚣”“引吭大叫”“大模大样”等词语和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所见的情景相联系,进行理解,从中使学生感悟到,对于成语的理解不能生搬词典的解释,而应该和生活这本“无字词典”结合起来。

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走出文本的窼臼,冲破文字的界限,引导学生在无字处感受知识的温暖。所以,教学中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关注文字,还应关注细微处。

(1)关注标点符号,特别是问号、省略号、感叹号等。如《海底世界》中“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4米。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使海底生物种类的丰富和活动的奇趣生动展现;如《早》中所写“花香?书香?“两个问号,使”三味书屋”味道的探究充满情趣和意味;还要关注各种说明的数据。

(2)关注文字空白处。如《姥姥的剪纸》一文的最后写道,“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文章戛然而止,作者的情感却更加浓郁,细细咀嚼,意味深长。

(3)关注写作的风格。如《桂花雨》既写了作者童年对于摇桂花的回忆,更写了“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作者擅长于清新中表现思乡情愫,如此,学生也能更加感知思乡情意。

(4)关注作者的生平。如《我和祖父的园子》描写了作者童年的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越是如此,了解萧红的生平,就越能感悟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只要教师能用心理解和精心引导,学生就能在情意的引领下与知识更加相近相亲,进而更加主动地去接近和认识,去欣赏和建构。

三、驱动吸引,增添课堂“温暖度”

语文教学基于言语智能的建构,如果没有“效应场”就无法深人人心。有“人”存在的课堂,必须始终确立“生命在场”的意识和观念。让教学过程温暖,就意味着教学的过程是自主驱动、相互吸引的过程,就意味着教学中的各方成为学习共同体。

(一)效益共同体,让全员课堂萦绕温暖

1.坚定“生命立场观”

有“人”存在的课堂,必须始终确立“生命在场”的意识和观念。温暖的课堂是尊重生命的课堂,是发展生命的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升华,从而让生命得到新的成长。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生命成长可以分为四种:一是生命感悟;二是能力提升;三是知识的积累;四是行为的改进。如《桂林山水》一文中让学生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新词,背诵重点段落;学生也提高了朗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总之,有温度的生命课堂追求的是学生因为一节课而让生命获得一次成长。

2.充当“情感引路人”

我们提倡并努力使教学更有发展性和教育内涵,让课堂温暖,就要不断提升教学的意义感,不断“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方式在价值识别、价值评判和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不断结成课堂中的利益共同体,相互合作,积极互动,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时,他和学生一起研究对课题进行理解性朗读的案例堪称经典。

第一次请学生读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课文,谁来读课题?这一次,薛老师的评语是:很好,字没有读错,都读正确了。

第二次请学生读课题: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课题,再读读课文,你想怎么读课题?为什么?这个时候,教室里鸦雀无声,稍后有隐隐约约学生练习读的声音,然后有窃窃私语般的讨论声,再然后又有练习读课题的细小的、坚定的声音,有的学生还很自然地加上了动作。当薛老师说进来读的时候,学生一个个都跃跃欲试,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突出了“你”,有的突出了“必须”,有的突出了“这条鱼”,有的突出了“放掉”,不管突出什么,都在将课题与课文内容相联系,说出自己如此读课题的理由。

第三次请学生读课题:同学们,课题中还有个标点符号“!”,你能联系课文内容,再想想,这个课题应该怎么读呢?并且说说你这样读的理由。这个时候,教学似乎又进人了一层奇妙的境界,学生再次投人到课文阅读,主动进行讨论,然后争着呈现自己的朗读思考,对于同伴读课题时的情况,还主动进行评点,有的频频点头以示肯定,有的微微摇头,像是进行思索……

起承转合间,互动促成了教师、学生在对话、交流、尝试中聚合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学的互动建立在对话题的共同探究上,发自内心,自觉自主,使教学充满了人文的意味、探究的星辉,也使教学更加温暖。

(二)深度参与,让真学课堂充满体验

1.真学课堂亮出来。

真正学习的课堂是摒弃流于形式、被动式的学习,不存在没有学习的过程,不存在没有思考的时间,不存在乱合作、假交流、偷成果、不参与、照抄照念、不需要思考的回答等。如部编版四下语文《记金华双龙洞》一课教学中,从字到词,从句到篇,从写字到朗读再到写法迁移,教学中尽可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学习过程要确保足够的学习时间,尽量避免流于形式的虚假学习。

2.实践温度暖起来。

语文教学要基于语文课程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特质,体验教学能从学习者的角度展开,不断激发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由此,也使知识具有了实践温度。如在部编本四下语文教材《游》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取习作素材,或者通过创设生活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情感,使学生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的情景中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我们认为,这样的习作才是有“烟火”味道的,是具有真实温度的习作。

让语文教学温暖起来,强调的是语文教学对人的主体价值的呼唤和回应,因此,我所理解的“让语文教学温暖起来”,其核心是基于对儿童认知和发展的尊重和理解——坚定儿童立场;其关键是基于对语文课堂教学根本诉求的认识和践行——构建温暖的语文课堂;其保障是基于对教师自我价值的肯定和专业发展的期望——让教师成为温暖的人。我们相信,当教师充分认识自我,理解知识,能不断联结教学各种因素使课堂成为学习共同体,并产生集合效应的时候,语文教学就会真正温暖起来。

参考文献

【1】让语文互动的课堂更有效率[J].张连贞.学周刊.2011(15)

【2】语文课堂互动“让”字策的运用[J].朱红梅.教育.2018(52)

【3】畅所欲言对话 俯身倾听呼声——建构生动活泼语文课堂的几点感受[J].黄磊.作文成功之路(中).2018(04)

【4】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互动[J].顾晓莉.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01)

【5】给学生一个互动的语文课堂——浅谈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J].束静.新课程(下).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