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金融学类专业专创融合的实践与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3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金融学类专业专创融合的实践与反思

谭艳斌,庞皓丹

桂林学院   广西桂林

【内容摘要】深化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各高校都在制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努力把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每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每一位师生。然而,高校的专业建设与区域发展需求脱节,创新创业教育推进中出现未能针对对接产业需求,没有明确的专创融合目标,且缺乏师资等难题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据此,本文结合应用型高校金融学类专业专创融合尝试的具体模式,探讨破解难题的方法,对高校如何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之下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更好实现专创融合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产教融合;专创融合;应用型高校;协同育人;金融学类

2018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要求高校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上升为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并把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作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打造的突破口。深化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就要研制出台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和措施,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把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每一位师生。应用型高校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金融学类专业为应用型专业,在实际工作中不仅需要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金融领域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创新意识是金融学类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应贯穿或渗透到专业课程体系中。与此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也不应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探讨产教融合背景下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具有现实意义。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金融类专业专创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脱节

高校的专业建设具有滞后性,未能与城市的产业发展得到很好的融合。以桂林为例,近年来,桂林市大力引进华为、比亚迪、中兴等名优企业,依托工业园区,开启重振工业雄风时代。大项目合作协议虽多,但项目落地有困难,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配套的人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缺口不断扩大。桂林作为广西区两大高校集聚区之一,桂林高校资源优势突出,学科门类齐全,但高校对城市经济社会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响应迟缓,学生培养结构变化不大,同质化办学现象严重。专业的建设基本是在校内闭门造车,没有主动与目前桂林市国家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发展联系起来去培养既有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具备创新意识的人才,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

(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度不高

金融学类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应用型高校更重视实践性,开设的专业课大多和实际业务密切相关;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大都遵循教材体系介绍基本理论知识,即便进行了教学内容的重构,实践教学大都以实际行业的逻辑进行设计,实训课程大都是实际金融业务的模拟,如模拟银行、保险各项业务的流程、模拟炒股、模拟期货交易等,能够给学生发挥创新创业潜力的空间不多,从历届双创比赛项目不难发现,与金融专业相关的项目极少,任课教师也没有明显的驱动力在专业课教学中主动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因此需要专业整体进行顶层设计,力求在各门专业课的教学各环节需要寻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口,实现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

(三)专创融合目标不明确

各个高校均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就金融学专业而言,在开设的各类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中,均在前六个学期设置“创业就业类”课程,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业基础》两门课程。此外,专门设置了创新实践平台课程,课程类别包括社会实践类、专业实践类、创新实践类,其中创新实践类课程为:《课外创新实践》。上述课程一方面是独立于专业课之外的一个体系,另一方面该类课程的开设情况总体是“重实践”“轻创新”,具体的开展方式和形式较为随意,具体效果缺乏评价,效果难免会打折扣。此外,金融学专业在涉及专业教育的平台模块,采用标记的方式把带有创新创业性质的课进行了标记,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SYB创业培训》《电子商务》等,由于没有明确的专创融合目标指引,这类课程作为专业平台里的任意选修课,并未得到老师和学生,尤其是学生的重视。

(四)师资力量薄弱难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

目前金融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创新创业课程,大都由创新创业学院的教师授课,师资大都由辅导员、教务部门管理人员、招生就业部门人员组成,极少有专业课教师参与授课。这些教师大部分本身缺乏创业实践的经历,授课内容不免“纸上谈兵”,过于理论化。历年来学校组织参加的各类“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或者“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虽有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因为本身应用型高校的师资相对就少,教学任务通常较重,因有指导毕业论文的常规任务,专业教师难以腾出更多的精力用于比赛的指导。

二、产教融合驱动下的应用型高校金融学类专业专创融合的探索

经过多年摸索,探索了四种专创融合的模式:学生社团模拟运营、专业类技能比赛、金融实务班、创新考核的专创融合。

(一)以学生社团模拟运营形式的专创融合

专业课程的设置,目的是夯实学生的金融基础与实践技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旨在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性知识。学生专业社团的创设,能够将专业与创新创业两类知识进行融合运用。金融学专业以创设“证券学社”并模拟运用的形式进行了专创融合的尝试。证券学社的组织构架与人员设置,完全与证券公司相同,学生的社团活动开展完全模拟证券公司的实际运营。在模拟运营过程中,既需要学生专业所学的《证券投资》《投资基金》等证券类知识、同时创新创业课程中学到的创业类、管理类、营销类知识也运用其中。借助本专业与多家证券公司良好合作关系而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为证券学社的运营提供了包括企业师资的实践指导、实地参观、实习见习等便利条件,证券学社的模拟运营实现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的综合运用。

IMG_256

图1 以学生社团—“证券学社”形式的专创融合模式

(二)以开展专业类技能大赛进行的专创融合

金融学类专业近年来围绕着各类专业课程,积极开展了各类专业技能大赛,在大赛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与意识。比如,金融学专业在《保险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的“互联网+保险产品设计”比赛。比赛要求学生利用课程所学知识,充分挖掘市场需求,设计一款互联网保险产品。在保险产品设计过程中,需灵活运用保险学的基础知识,在团队合作过程中,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此外,还有其他如模拟期货交易和股票交易、投资理财规划等,均能开展专创融合的实践。此外,为了让专创融合能够真正与市场接轨、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够“接地气”,还需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提供的支持:企业为技能比赛提供专业的指导,可以按行业标准进行对比赛作品或成果进行科学评价。

(三)开设金融企业实务班的专创融合模式

在金融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嵌入了“企业实务班”的课程模块。企业实务班开设了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四大模块,开设课程由行业制定,授课内容和方式由企业导师根据行业需要制定。企业实务班的实施方式采用“课堂授课+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接近行业的知识和信息,解决了大多数高校教师“纸上谈兵”缺乏行业经验的问题。在企业实践环节,学生在企业导师的带领和指导下,逐步熟悉和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和业务流程,这将有助于学生建立对行业和企业的初步认知,了解企业的运作和管理,学生还在学校阶段,就开始接触市场和企业,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塑造。

(四)以创新考核形式的专创融合模式

近年来,金融学类专业的多门必修课程也纷纷尝试开展了课程考试方式的创新。课程考试形式的改革,实际上是对传统闭卷这种单一评价模式的突破,这种突破往往就给专创融合提供了契机,创新后的考核形式以多种多样,具体内容包括如模拟方案设计、策划案撰写、产品推介演练、模拟谈判等。如《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创新考核方案要求学生团队模拟开设一家商业银行,从银行的名称、选址、发展定位、经营范围、人员架构、营销策略等进行模拟运作,撰写银行设立及运营方案,进行系列环节的模拟演练。还比如《金融营销》课程,保险公司赞助了一款简易短期意外保险产品,学生以组队营销该保险产品,撰写营销过程与体会,业绩与成绩一定比例的挂钩。多种形式的考核,任课教师既要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灵活掌握程度,也要考核学生的开拓创新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口头表达等涉及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金融学类专业专创融合的反思

(一)继续拓展专创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金融学类专业在专业教育各环节积极进行了专创融合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历次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均有获奖,在专业的技能比赛或创新考核中,也能涌现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和团队,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和锻炼。但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仍需拓展深度和广度,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各环节,融入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人员应主动与专业课任课教师沟通,校内教师主动与校外企业方教师进行沟通,多方均需明确专创融合的目标,同向而行,共同发力。

(二)深化产教融合,高校专业建设主动对接产业需求

在深化产教融合方面,突破原来浅层次的融合形式,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应顺应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拓展合作的内容和形式,除了专业技能提升之外,共同探讨创新创业能力与意识培养和提升的方法和路径。高校的专业建设从顶层设计开始,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就桂林而言,桂林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如旅游服务、康养、生态环保、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现代农业等,金融学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可以结合这些产业领域,在这些产业领域的各类运营场景内,研究金融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可行性,或者开发设计与这些产业相关的金融创意产品等等,提升专创融合的产业或行业属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能够真正为社会和产业服务。

(三)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可以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有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实践经验缺乏的解决之道,短期来看通过“引进来”的方法能较快解决问题,在原有校企合作基础的企业中,物色有较长时间从业经历,实践阅历丰富、资历高的行业人士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尤其时间充裕的退休时间不长的行业人士是最佳人选;从长期来看,培养现有的师资是长久之道,高校里的专任教师应该积极“走出去”,用寒暑假和空闲时间走进合作的企业,深入了解企业运营流程和管理制度,积累企业实践经验,高校给予到企业挂职的教师一定的挂职补贴以激励教师。双管齐下,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导师人才库,师资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可得到有效解决。

(三)建立起“政府-高校-企业”三大主体协同育人体系

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人力资本和创新技术保障,建立“政府-高校-企业”三大主体协同育人体系,当地政府给予政策的扶持、资金的帮助和指导,积极主动地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要跟上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要跟上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步伐,充分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的岗位设置,倡导在政府统筹管理下,发挥市场作用,集合教育和产业体系的优势资源要素,推动产业需求更好地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关键是,企业要充分参与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当中来,这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脱节的问题。高校打造人才引进平台、打造一流学校和一流专业,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而产业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和来桂林的人才提供就业机会,可以实施企业的科研项目放到高校中,借助高校资源进行科研开发,政府要积极主动促进相互之间的合作,为其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帮助。而同时人才和企业间形成良好合作互动可以为城市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提高政府税收,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三赢”。

参考文献:

[1]王松涛、刘常国.基于“产教专创”双融合的商科大学生创业生态构建与实践[J]创新专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11)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EB/OL].2020-9-26.http: / /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9 /26 /content_5325472.htm trs = 1.

[3]于云亮,王忠义,高林,等.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讨[J]. 黑龙江科学,2020,11( 17) : 1-3.

[4]徐媛媛,黄雨婷. 嵌入式课程专创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 16) : 23-24.

[5]胡发刚,王坤,杨亚柳.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专创深度融合逻辑、效应及路径[J]宿州学院学报,2021,11(11):71-74

【基金项目】1.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广西教育基本建设研究专项课题《广西高校集聚区产教融合的战略意涵、逻辑理路与模式构建研究》及桂林学院2021年校级教育科学研究专项课题的研究成果;2.教育部2022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金融科技背景下应用型高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1.谭艳斌(1976-),女,广西柳州人,桂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保险。

2.庞皓丹(1997-),女,广西桂林人,桂林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