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同修 安心做父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4
/ 2

亲子同修 安心做父母

白露

山西省武乡县机关幼儿园 046300

儿子已是中班,年初开学,每天早上还在被窝,就泪眼汪汪“想妈妈,不想去幼儿园”,到了活动室门口,他拉着我的手含着泪望着我。我离开后,他便调整情绪,参与活动。与此同时,他喜欢上了班里的漂亮女孩优优,那天他告诉我“妈妈,以前优优一直说不嫁给我,今天她答应嫁给我了”……作为从事幼教工作已16年的妈妈,面对他的成长困惑,我依旧力不从心。于是,我再次精读了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周国平先生的教育论述,以期自身获得成长。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既是一个人人生起点的地方,也是一个人“梦想启航的地方”。从女儿和儿子出生到现在,我和爱人经历了心酸、困惑、欣喜、快乐、慰藉和勇气等太多太多的情感体验,生活也因此色彩斑斓。在家庭教育这条路上我们亲子同修,不断摸索前行。努力为孩子们营造爱和快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们以心智上的熏陶,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心智发育打好基础,让孩子们的童年拥有温暖明亮的底色。

反思的智慧

女儿初出生,我的内心充满了初为人母的狂喜,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我对照育儿书本,认真仔细地陪伴着她,绝不错过每一个成长点,我较好地捕捉到了她的感官敏感期、细微事物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等许多关键期,并付诸极大地耐心和引导,帮助她顺利度过,为她营造了宽松的探索世界的空间和环境。她性格温良,语言表达能力极强,非常乐意和人交流,热爱大自然,热爱户外运动,上小班时的识字量已非常可观,我暗暗庆幸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然而,上幼儿园开始我慢慢发现她的动手能力并不强,区域活动时很少选择美工区,画画构图很好,但涂色很难完成。大班时,她的书写敏感期并未出现,我不以为然,直到升入小学,书写困难,每天下午放学后会单独留在教室抄写作业,持续一个月后,写字速度快了许多,但字形实在不好看。早晚洗漱也不主动,洗澡不爱自己动手,随之而来的是学习习惯差,考试成绩不稳定,我也爱盯着她、陪着她做事,这样才觉得放心、踏实。有一次我出远门学习10天,回家后问她:想妈妈了吗?妈妈不在家你有什么感觉?她说:想妈妈,但是感觉特别好,终于不用妈妈看着做事了,终于可以自己洗头发了!猛然间我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可能就是家长的问题,于是我开始认真反思,养育她的一幕幕如电影般浮现,帮她洗手,帮她盛饭,帮她整理书包,帮她洗澡……她想要自己做事的时候,我害怕她烫着,害怕她弄湿衣服,害怕她落下书本挨批,害怕的很多很多,总是不能放手,难以放手。而这些我自己居然没有察觉到,觉得这是爱她的方式之一。

反思后我才真正明白,让孩子早早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将来他会更积极主动地做事。不要过分替孩子做事情,替孩子说话,替孩子做决定,越俎代庖之前,可以想想,这件事,也许孩子可以自己做了。不要说的话:“你不行,这事你做不了!”让孩子“尝新”。有时候大人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仅仅因为“他没做过”。如果事情不是危险的,就放手让孩子尝试。这些问题并没有在儿子身上出现,他从小就表现出了很强的自理、自立能力,我会安排给他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我包饺子时他会擀皮、包饺子;我洗衣服时他会洗手绢、袜子等小东西;我做家务,他也拖地、扫地,忙的不亦乐乎;户外活动时,他也会主动参与挑战性项目。终于,我们学会了放手,学会了远远地望着他,呵护他成长。

榜样的力量

教育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每位父母一生都在修行。女儿的成绩处于班级中上等,我的要求不高,只要成绩保持稳定就可以了,爱人的要求更低,只要孩子学得开心,不要有太重的课业负担就可以。实际上,孩子的分数好坏,上清华北大还是普通大学,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真正能把孩子一生距离拉大的,是与为人处世有关的人品问题。人品的树立来源自榜样的力量,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是不能逃避的。我和爱人从来不会呵斥孩子,也不会玩麻将或者网络游戏,我们在家里每个角落放了不同类别的书籍和杂志,让她可以随时翻阅,孩子写作业时,我们会随手拿本书看,顺便陪孩子。她的阅读习惯特别好,知识面特别广,她居然能和我聊红楼,聊人物间的关系,甚至分析事件的因果。

但是我们也常常在树立榜样方面遇到许多问题。智能手机兴起后,便剥夺了我许多时间,女儿也会经常凑过来看,或者直接拿手机玩小游戏,于是我们之间的规矩感被破坏。我们有时喜欢在背后讨论某个邻居或者朋友这样那样的问题,哪个人人品好,哪个人人品不好,哪个人小气,哪个人不小气,而且说的时候不回避孩子。结果有一次女儿从学校回来和我说,她们班哪个同学不讲卫生,哪个同学不讲礼貌,哪个小组长不负责任,我对她说不可以说同学的坏话,同学们每天在一起,你应该多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并多学习。她立刻反驳一句:你和爸爸不也议论别人吗?我为什么不能?我无言以对。从此,我和爱人定了一个规矩,在孩子面前注意言行,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想一想,我们有没有伤害别人。

我们会发现,孩子透过观察、模仿父母,最后慢慢的变成父母亲往日的样子,甚至于他们想要变得更好,会想要超越。我们做父母的如果真正明白,只有亲子同修,从自己做起,多约束自己平日的言行举止,不是去管教孩子,而是让孩子能够有效的传承生活中有序平衡的生活方式,就会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时我们会发现,教育其实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的事情。

说话的艺术

儿子的降生为我们的小家庭增添了更多欢乐,女儿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兴奋,也许她觉得从此以后自己多了个可爱的小伙伴,多了个比小猫小狗更高级的小玩伴。于我们,却是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希望。

许多人的成长印记中,教育者角色多是嗓门偏大的,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威严和正义的形象。联想到平日里自己教育孩子,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幼儿园,总是说着说着,不知不觉就提高了音量,带上了情绪。逼迫孩子看我们的脸色行事,让他们根据音量的高低,来判断事情的严重性。女儿习惯不太好,我总是在提醒她时突然将音量提高,儿子立马被吓得捂住耳朵,然后惊恐地看着我,直到看见我嘴巴不动了才会放开耳朵。如果我的情绪不太好,他会捂着耳朵静静地流泪,过后我问他:妈妈和姐姐说话,你为啥害怕成这样?他说妈妈的声音太可怕,姐姐可怜。瞬间我后悔又心疼。

儿子出现开篇提到的问题时,我们并未生气发火,每天坚持送他入园,多了交流,多了亲近,适当满足他的一些小要求,比如送到活动室后多抱他一会儿,和老师商量将他喜欢的小玩具带到幼儿园,离园后带他去吃喜欢的小吃……我在猜想,漂亮女孩优优也给了他许多鼓励吧!孩子很快回归了集体生活,我很是欣慰。

说话是一门艺术。我们要教育孩子如何说话,就更需要自己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个好榜样。如果经常对孩子高声斥责,不仅收不到效果,反而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心理健康有不利影响。这时候就要考虑改用低声教育的方式了。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说话前一定要三思,运用恰当的语气和措词,效果会很好。

写到这儿,我不由得想起周国平先生《父母咋样对孩子负责》里的这段经典,“父母的职责是做好监护人,给孩子身心成长一个好的环境,做到了这一点即可安心”。童心,本来就是纯白而柔软的。请允许孩子哭,允许孩子笑,允许他们以最自然的方式长大。愿我们能成为负责的父母、安心的父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