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展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有效开展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策略

敖龙娟

敖龙娟(重庆市巴南区界石镇中心小学校重庆巴南401320)

摘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整改中,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核心课题。它是整个现代教学课程实施的重要形式。《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提出:要把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作为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重点。通过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方面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3-0197-01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1更新理念,指导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科学》主编路培琦语)。要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能更好的进行科学探究,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还要重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探究过程。当学生对某一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授之以鱼”,只能让学生得到暂时的满足。如果教师注重的是授人以“渔”,授给怎样去科学探究知识的方法,不但会使学生学习的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锻炼中培养创新精神。例如《科学》三年级上册,《一棵树的观察》先引导学生交流对一棵树的认识,这是学生已有的经验,然后在去观察前教师提出:你还想观察大树的哪些方面?使学生的观察有目的性。接着提出:怎样才能看到更多的东西?引导学生要有序的观察。

2行动上着手,推进科学课堂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现在的科学课堂以获得结论为价值取向的教学方式还影响着教师和学生,教师注重如何指导学生获得一个个问题的答案,解答学生头脑中的疑问,追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带着句号去”的教学境界。一节科学课下来,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了解答,然而却忽视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和问题意识的培养。我们要了解科学探究有没有落到实处,不应单看学生活动是否热闹,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获得了多少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没有得到提高。

2.1组建有合作探究氛围的小组

开展有效合作探究的前提是小组,只有一个形成了良好合作探究氛围的小组,才能让探究学习有效的进行。现在还有很多班级的学习小组都是由座位前后四人组成,而座位的编排往往是以学生的高矮搭配而成。这样的编排对开展小组活动虽然方便,但不利于不同特征、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还有的班级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但由于在操作过程中的一些不理想,并不能达到自己想达到的效果,小组之间的差异性还是非常大。

2.2精选有结构的材料助力探究

兰本达教授说:“科学教学中的材料的结构,意思是指材料在被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这种关系的形式即是现象的概念”。通俗地说:“有结构的材料应能揭示学生探究的思路和探究的方法,即思维积极活动的材料”。

科学教学是由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探究活动串联而成,活动的展开需要借助各式各样的材料,材料的质量则是导向“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的先决条件。高质量的探究材料应具有结构性,反映出思维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一堂好课有一套有结构的材料,才能有效保证探究活动的目的性、秩序性和有效性。

2.3有效设计和生成,促探究高效开展

课前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对探究活动的环节安排、活动的组织及材料结构等大体轮廓形成环节设计,对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预设,同时给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留下足够空间,根据实践情况进行有效课堂动态生成。教师也只有注意探究活动本身内在的结构、活动间的结构联系,有效的进行预设,才能更好地展开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4关注学生完整、充分地表达和交流

交流研讨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是探究式学习中最基本的环节。同时,提高交流研讨的效率也是提高科学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交流研讨时不仅要交流探究过程得出的初步结论或发现,同时要进行批判性的讨论,学习用自己收集的证据来捍卫自己的观点,用自己收集的数据来质疑别人的结论。在每一次的交流汇报前,我们应该给学生时间去整理和思考自己的发现,哪怕只是短短的一、两分钟,这样的等待绝不是浪费,而是后面精彩交流的基础,因为只有时间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智慧的生成。然后引导学生有序开展交流,充分发表意见,让交流更丰盈。

3加强课后探究指导,发挥教师引领作用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这已经成为广大小学科学教师的共识。很多课堂小结后,教师便会留下“课余探究”的任务,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研究。而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指导、引领,学生的课后探究就成了一纸空文。

在教学三下《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时,老师与学生利用雪碧瓶一起种下了几株凤仙花的种子,放在教室前面的花坛边,既有利于照料,也方便每天都对凤仙花进行观察、记录。教师和学生一同亲历一次活动,教师就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观察的注意事项,比如这阶段观察的重点。这样,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能进行长周期观察,都更容易获得成功。

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曾经说过:“学校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那就是学生离开学校许多年之后,还留在学生大脑中的那一部分东西。”而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并为学生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让他们都拥有一双能“点石成金”的手指,这就是21世纪科学教育应教给学生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张俊.略谈小学科学活动探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