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心理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2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心理途径

吴学凌

吴学凌

摘要:新课程改革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实行已经有一段的时间了,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每当教师谈到新课改时都会提及这样一个普遍的观点,那就是:达到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的目标。当然,关于这一目标,大家都理所当然地会尝试和实践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然而,笔者却认为要想真正地实现这一目标,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心理途径。

关键词:父母心理;教师心理;学生心理

为了在当今的教育教学改革大潮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线的广大教师们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努力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在学生的能力发展和学习方法上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是,结果却是事倍功半。原因何在?笔者认为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能够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中不同参与者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

新课程改革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实现真正意义上从的“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目标,这就要求所有教学过程参与者首先要从各自的心理上寻求更为本质的途径和方法。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完成基本的教育教学具体任务之外,更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心理准备:

一、父母心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也是学生教育的主要施教者。因此,父母的健康心理状态对于学生的积极影响是不能被忽视的。

1.性格优化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良好的性格特征对个人的能力发展是不可缺少的,更是一个真正学习者必需具备的。因此,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拥有一种良好的性格特征。“笨鸟先飞,勤能补拙”,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虽然孩子在性格形成的道路上有很多的影响因素,但是,父母的性格特征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的影响却是主要的。心理学界的一个普遍观点:“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复制品”,这正是一个科学证明。因为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他们对父母的行为全盘接受,没有好与坏之分。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在孩子性格的发展上留下深深的痕迹。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告诫做父母的:“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的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想培养孩子的优良性格,父母首先就要以身作则,用自己良好的性格特征去感染孩子和影响孩子。与此同时,父母应该对自己不良的性格加以控制和纠正,减少和降低自己不良性格对于孩子的负面影响。

2.家庭欣赏

家庭对于孩子来说是让他们感到最为信任和安全的地方,当然也是他们每天待的时间最多的场所。因此,父母对于孩子采取的心理态度给予孩子们的影响是基础性的。那么,父母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孩子们呢?我们可以从卡耐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里得到启示:“使孩子发挥自己最大潜能的方法,就是赞美和鼓励,尤其是来自父母的赞美”。其实,家庭就是孩子们成长的“苗圃”,家庭欣赏则是孩子们成长的“底肥”。发现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赞美孩子们的每一个进步,就会激发起他们对自己的信心,更能够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很多人都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父母首先必须具有欣赏孩子的心理认同,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才能够为他们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奠定心理基础。

二、教师心理

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的主要场所是在学校,教师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然而,教师的教学效果与他们的心理本质是密不可分的。我相信为了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的目标,教师们首先就应该从自我心理转变开始。

1.公平对待

“要我学”的本质实际上是源于一种不公平的心理状态,并且伴随着强烈的拒绝和气愤的情绪。然而,“我要学”则是一种自发心理状态的体现,伴随主动和快乐的心情。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充满了许多的“为什么”,例如为什么老师总是偏爱那些成绩好的学生、为什么老师总爱找我的茬、为什么老师总是会怀疑我的某一次好成绩的真实性……等等。处在这样的一种学习心情下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是极低的。

因此,教师们在教学中应该保持一种公平心理,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分性别、年龄、家庭背景和成绩优劣,以及自己主观的偏爱好恶。给学生创造一个公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逐渐走向“我要学”的理想学习状态。

2.心理暗示

《心理学大词典》上是这样描述心理暗示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在生活和工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只不过受暗示的程度有高低之分而己。心理暗示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个体工作效率。然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会使人对自己或他人以及周围的世界和人生产生怀疑,失去信心,缺乏动力。有句话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所以,教师应该在整个的教学过程里都必须给自己这样的心理暗示,笔者的每一位学生将来都一定会取得很大的成就。当这样的心理暗示普遍存在于教师心理的话,不仅教师的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也能够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一定会成功!那么,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就比较容易实现了。

三、学生心理

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的只是主导作用,然而真正的学习主体却是学生们自己。外因仅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本。因此,只要学生具有一种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我要学”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很快实现。

1.自我尊重

自我尊重是指人对自我行为的价值与能力被他人与社会承认或认可的一种主观需要,是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观点认为,人们的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就能使人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并且能够体验到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否则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就学生个体而言,为了实现尊重的需求,首先就应该从自我尊重开始。换句话说,学生们应该相信自己,乐观学习,阳光生活,最终能够自我接纳。

2.动机培养成功体验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动机是驱使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内部原因,有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之分。外部动机指的是个体在外界的要求或压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动机,给学生带来的就是“要我学”;内部动机则是指由个体的内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它产生的结果是“我要学”。内部动机往往起着主要作用。学生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提高自己内部动机的强度。

一方面,学生们可以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是推动人们寻求知识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够带着热烈的情感去积极地投入学习,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就是是我们要实现的“我要学”的教学目标。正如达尔文曾经说过的那样:“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

另一方面,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必须亲自体验成功,感受成功的快乐。一位心理学家就曾说过,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体验过成功的喜悦,直接影响孩子学习的动力和一生的发展。体验成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真正成为“我要学”。当然,学生能够体验成功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完成一些较为简单的学习任务的过程里体验、可以在他人的帮助下体验,更可以是通过那些已经取得成功的榜样来从想象中去体验成功。

总而言之,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者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效果不仅和受到学习者自身客观条件的限制,更与受到学习参与者的心理状态的影响。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准备,我们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我要学”,甚至是“我乐学”的最佳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大钧.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周慧霞.现代知识观与学生能力培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

[3]姚本先.心理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安徽省师范大学教科院2011级教育硕士

邮政编码:2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