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编钟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西周至西汉三十六套编钟所悬乐钟数量的考察,发现礼县圆顶山秦宗族编钟等三套秦编钟的数量与同时期中原及各地的编钟数量基本一致,从而得出《周礼》中关于各等级编钟所悬乐钟数量的规定,很可能是秦汉之际或西汉早期才形成的。

  • 标签: 春秋 编钟 价值
  • 简介:张舜徽赞赏清代学者的通人之学,表彰扬州学派治学能"创"能"通",这对打破学术研究分工太细的狭隘现象,是有现实意义的.他还总结了清代学者实事求是的治学之道,认为是比较接近科学的方法,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张舜徽评判清代学术的治学趋向,分为"清初"、"乾嘉"、"道咸以下"三个时期,赞扬清代学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张舜徽还对清代学术有关的史实和学术界尚存争议的问题,进行了精细考证,突破前人成说,提出己见,充分显示了他的朴学功底和严谨的学风.

  • 标签: 张舜徽 清代 学术 考证
  • 简介:<正>博士制度复趋完备这是汉初学术复兴的标识之三。“博士”,古代学官之职称,所谓“博士之官为天下宗师”。始建自战国,鲁、宋、魏都有博士之设。秦设博士,并置博士弟子员,是奉常(汉改太常)时属官。《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

  • 标签: 汉初 学术发展 博士制度 文化政策 博士弟子 后汉书
  • 简介:清代儒学以江南为主要活动舞台,“一代学术几为江浙皖三省所独占”。江南学术群体有三个特点:一、私学成风,父子相传,蔚然成风。顾炎武秉其继祖和继母之教;惠栋“受家学,益弘其业”,氏“四世传经”,咸有著述;庄存与幼承家学,五岁起由父亲、伯父和族伯教导;刘师培出身于仪征经学世家。二、各群体之间广泛接触,

  • 标签: 清代 江南地区 学术群体 特点 儒学 文化史
  • 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原所长王俊义教授,长期从事清代学术思想的教学与研究,治学勤奋,著述丰硕.俊义先生应约将有关清代学术思想史的系列论文,加以选录、汇集,定名为,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纳入'社会学术文库'丛书,于2002年8月出版.全书收录论文、序、评共30余篇,计40余万言,按文稿的类别与时序,分为总论、清初、乾嘉、晚清、评论诸篇.

  • 标签: 清代 学术思想史 《清代学术探研录》 政治 经济 乾嘉学派
  • 简介:6月28日至7月3日,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比利时、瑞士、菲律宾、印度、吉尔吉斯斯坦、韩国、泰国、新加坡16个国家的120余名以及我国国内、台湾、香港的近120名从事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管理等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相聚在世界上最著名的石窟遗产地——敦煌莫高窟,隆重举行了“丝绸之路古遗址保护——第二届石窟遗址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这一国际文物保护界的学术盛会。

  • 标签: 石窟遗址 学术研讨会 文物保护 丝绸之路
  • 简介:017年10月21-22日,作为第三届东方设计论坛的主要活动之一,2017一带一路与东方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设计科学学会(ISDS)、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地产闵虹集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承办,并得到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经济媒体联盟、中国产业网、《中国名城》杂志社、上海市MFA教指委、南京艺术学院上海校友会的大力支持。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设计中心 研讨会综述 东方 一流学科 上海交通大学
  • 简介:目前回族学界一般认为,“回族学”概念系马学林先生于1985年11月在第二届全国《回族简史》座谈会上以《试论建立回族学》一文率先提出,并加以具体阐述。此后关于回族学概念及回族学学科属性等问题,不少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和学术视野出发,提出见仁见智的见解。仅就笔者匆匆涉猎所及,已有十多篇各有见地之专题论文,可谓洋洋大观。学科所及,业已涉及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

  • 标签: 学术视野 回族学 中华文明 定义 繁荣 图谱
  • 简介:在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的楠溪江流域,以血缘宗族为纽带沿江分布的古村落群,在宋代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格局。发展至今,多数古村落已绵延数百年,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宗族文化。在流域宗族文化形成的同时,学术文化也迅速发展,至宋时达到高峰,出现了文化繁荣、政治显赫的时代,形成永嘉事功学派。

  • 标签: 楠溪江流域 宗族文化 学术思想 叶适 血缘关系
  • 简介:自后汉以来,释教东流,经书迻译,佛法大行于中土,梵文也随之成为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唐代高僧玄奘(602-664)和义净(635-713),跋涉万里,沟通华梵,树立起中西交通和佛经翻译史上的丰碑。唐宋以后,中原地区的译经活动渐趋消歇,但西藏地区却继之成为印度佛教新的输入地和保存地,

  • 标签: 中国现代学术 梵文 因缘 文化交流 中西交通 中原地区
  • 简介:王富仁先生说:'鲁迅给了我生命,我的生命就是要维护鲁迅文化的价值。维护住鲁迅,就有我自己的存在价值。维护不住鲁迅,我王富仁就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人。'而所谓'鲁迅给予的生命',即是指鲁迅使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知识分子'——'尽管我很弱小,但我在精神上并不萎靡。我站着走到死,我不会跪着爬着上前走一步。这是一个最根本的东西,是鲁迅给了我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

  • 标签: 学术守护者 民族学术
  • 简介:<正>黄景略同志给我讲,希望我在这次会上跟大家在一起谈一谈关于提高学术水平。提高工作质量的问题。据老黄讲,跟一些同志交换过意见,具体跟多少同志交换过意见,我说不清楚。不过我想,他提出这个问题,有道理。怎么说有道理呢?不管老黄同志跟多少同志交换了意见,我相信我们这次参加会议的同志,不敢说百分之百,至少是绝大多数,思想上从来就有这些问题,我也提出过这些问题.大家是在第一线的多,我是属于第二线也罢,第三线也罢,也没忘记这些事,也没把自己排除在外。所以,让我来给大家谈一谈,无非是让我来讲一讲我自己的意见。讲完了以后,大家还可以议论。在开幕式上老黄同志的讲话当中,夏先生的讲话当中,都提到一点,就是考古发掘要写出报告。我们这个会不是叫“考古发掘工作汇报会”吗,可能有人会理解成考古发掘就是

  • 标签: 考古发掘 学术水平 工作质量 考古工作 博物馆藏品 十三经
  • 简介:广东增城籍清末翰林、香港崇正总会创始人之一赖际熙先生于1925年编撰的《崇正同人系谱》,全书15卷,共30多万字,内分8卷:一源流、二氏族、三语言、四礼俗、五选举、六人物、七艺文、八丛谈。虽名为客家人的族谱,但详细而系统地论证了客家人的“迁徙源流与学术道艺,及衣冠文物”,提出了客家先祖中原南迁说等理论和观点,形成了客家学研究的基本范式,是客家学的奠基性著作,为后来客家学研究理论、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客家学研究历史上的一座之一里程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

  • 标签: 学术价值 客家学研究 客家人 学术意义 创始人 奠基性
  • 简介:袁良义先生,安徽宣城人,1928年5月26日出生。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历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助教,历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3年退休,2015年7月9日因病去世。袁良义先生生平多历坎坷,而能心境淡泊,黾勉治学,于明清史研究领域多有创获,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在此,我们整理了袁良义先生公开发表的

  • 标签: 先生学术 学术论著 袁良义先生
  • 简介:2006年8月21日,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岳德旺理事长在审阅了《2006·航海日学术论坛述评》一文后,批示说:“我看了副理事长显泗同志撰写的关于《2006·‘航海日’学术论坛述评》觉得很好,特印发给各位。这篇述评不仅把22篇学术论文作者的精神、丰姿和论文的精华,作了概括展示,还使我们看到了显泗同志及众多的学者教授们为开创郑和研究新局面,默默无闻地发扬着高度负责的无私奉献精神,为本次学术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从筹备开始的整个过程中,有众多的学者教授,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而尽责尽力,这是郑和研究会的活力所在。我借此向学者教授们致以崇高敬意!希望继续发扬这种精神,共创郑和研究的辉煌,为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目标作出应有贡献!”为了更好地反映本次论坛的成果,本期编排了4篇论坛论文和述评,以后还将陆续选登。

  • 标签: 学术论坛 述评 航海 无私奉献精神 “十一五”规划 郑和研究
  • 简介:<正>殷虚甲骨文为世人所知的第四年,即本世纪初的1902年,亦即清朝光绪二十八年,正月二十七日,一位杰出的古文字学家未及见到甲骨文便在江南因病辞世。他便是罗振玉和王国维极力推崇的“吴中丞”吴大澄。吴氏病逝之第二日,另一位杰出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即降生于岭南,他就是深得王国维赞许的罗振玉的及门弟子,我的老师商承祚先生。商先生字锡永,号契斋,是广东番(pan)禺人。他降生的家庭,与江南吴氏一样,也是数代书香之家。父衍鎏,字藻亭,为清朝最后一科(甲辰科,1904年)的探花,长于诗书画,有《商衍鎏诗书画集》、《清代科学考试述略》、《大平天国考

  • 标签: 商先 商承祚 楚漆器 学术成就 古文字学 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