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正>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发展聚焦和折射着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早期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文明化进程和国家起源的重要标志,并最终铸就了当今现代化城市的格局。为了展示上海地区的考古发现,反映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2014年6月6日-8月31日,上海博物馆举办了"申城寻踪——上海考古大展"。为配合本次展览主题,同时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学术

  • 标签: 城市经济 考古工作 早期城市 人类文明演进 国家起源 展览主题
  • 简介:2014年10月10日至11日,纪念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暨草原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来自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蒙古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以及吉林、辽宁、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福建、浙江、贵州、四川、广西、宁夏、洛阳、北京、上海、重庆等省(自治区)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山西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考古文博院系,中国文物报、文物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新闻媒体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盟市文物部门的9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化研究 文物考古研究所 草原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
  • 简介:2013年7月5日至7日,由上海市历史学会、《史学月刊》杂志社、上海大学历史系联合主办的“近现代中国社会的自杀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成功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美国西北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自杀问题 中国社会 近现代 研讨会综述 《史学月刊》
  • 简介:2014年11月8—9日.由上海市历史学会、上海师范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德国(海德堡)约翰·拉贝交流中心等单位协办的“饶家驹与战时平民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中、法、德等国的外交人员、专家学者、难民代表等共90余人与会。会议由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主持。

  • 标签: 上海师范大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平民保护 战时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历史学会
  • 简介:汉晋之际的巴蜀学术,以地方志的撰述为洋洋大观。据刘琳先生《华阳国志校注》的统计,在常璩之前,其成书者即达三十余种。时全国方志亦不过百余种,巴蜀方志(分属历史、地理、人物三类)就占去约l/5的江山。其中有八种《蜀本纪》(作者分别为扬雄、司马相如、严遵、阳城衡、郑廑、尹贡、谯周、任熙),三种《巴蜀耆旧传》,二种《益部耆旧传》(陈术、陈寿),二种《蜀书》(陈寿、王崇)以及来敏《本蜀论》,李尤《蜀纪》,常宽《蜀后志》,谯周《益州记》《三巴记》,黄容《梁州巴记》,祝龟《汉中耆旧传》。

  • 标签: 汉晋之际 巴蜀 学术 地方志 司马相如 谯周
  • 简介:宁波大学方祖猷研究员主编的《万斯同全集》八大册,作为国家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之一,在去年底出版了。《全集》,共收有万斯同已发表和未发表著作二十三种,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收有宁波天一阁、浙江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天津图书馆、上海华东师大图书馆收藏的万氏稿本《明史列传稿》,抄本《天下志地》、

  • 标签: 万斯同 学术价值 全集 抄本 稿本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 简介:美国圣迭戈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美籍山西人朱葆瑨,英文名PaochinChu,是国际知名的文史学家,研究中国史的权威。1928年8月5日,朱葆瑨出生于山西太原。其父朱增荫系山西法政专科学校毕业生,精通蒙文,时任职于平津卫戍司令部交际处。朱葆瑨在1岁时曾随父母赴北京居住。阎锡山、冯玉祥"倒蒋"失败后,朱葆瑨举家返回太原,其父服务于山西高等法院。

  • 标签: 历史系教授 阎锡山 圣迭戈 中国史 进山中学 山西人
  • 简介: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与教学中有着“一套正统的”基准时间(benchmarkdate):1500年、1648年、1919年、1945年和1989年。笔者认为,国际关系学者需要对这些作为内外参照物的正统基准时间进行质问,对基准时间被确立的方式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对基准时间进行修正,以便能够更好地反应宏观历史中的国际动态。第一部分对建构该学科自我认知的正统基准时间进行质疑。第二和第三部分讨论成为基准时间的资格与原因。我们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英国学派和社会学研究途径)对基准时间进行了分类,并总结其标准。第四部分进而建构了一套可以拓宽学科理论与历史视野的修正后的基准时间。我们设计了一种基准时间评级的方式,并针对近期的候选者提出了一种获得基准时间资格的方法,从而对该学科的基本时间点进行批判性思考提供了更好的启发。一套修正后的基准时间能够帮助国际关系的重心从关注战争与和平的动力转移到关注更为宽广的宏观历史动态上。

  • 标签: 基准时间 历史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社会 国际体系 现代性
  • 简介:抗战时期成立的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是中国最早的专业地理研究机构。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系统梳理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的成立缘起、组织结构、学术旨趣与研究方向等相关问题,并详细分析了其对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的成立与发展不仅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学术体制的大致形成,还促进了中国近现代地理学研究的职业化进程,引领了中国近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地理学在现代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但其历史命运也证明:在现代中国,地理学研究机构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的刚性支持。

  • 标签: 地理学史 北碚 中国地理研究所
  • 简介:钓鱼岛列岛问题无法得到合理解决的关键因素,是日本长期以来否定中日两国之间存在争议,以及否认"搁置争议"共识的存在。在亚太地缘政治格局出现变动的情形下,日本为强化对钓鱼岛列岛的"管理和管辖",采取了"国有化"钓鱼岛三岛的行为,以"补正"法律缺陷,并实施国内海洋政策,遵循海洋法制"要求"。但鉴于钓鱼岛列岛问题的特殊性,这种行为自然受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并采取了包括完善我国的领海制度等相应措施。本文重点依据国际法批驳了日本针对钓鱼岛列岛问题的主张的错误性和违法性,指出日本应承认钓鱼岛列岛问题争议,与中国展开和平谈判,以解决钓鱼岛列岛争议问题。

  • 标签: 钓鱼岛列岛争议 “国有化”目的 国际法 解决方法
  • 简介: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法是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基本依据.本文通过梳理近百年来国际法中关于旅游利用方面的内容,揭示了国际法对旅游利用的认识与态度的变化趋势.本文认为,国际法对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认识与态度的重要转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即:从对环境影响的关注到对经济社会文化影响的关注;从对遗产的原真性与完整性保护需要的关注到对社区发展与游客精神体验需要的关注;从对待旅游利用被动、消极的态度到主动、积极的态度.我国当前的文化遗产旅游利用实践远未与国际法接轨,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立法尚处于缺失阶段,因此须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相关立法以引导和规范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实践.

  • 标签: 文化遗产 旅游 国际法 立法
  • 简介:利用全球性国际组织谋求美国在国际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进而推进美国的国际文化战略是美国筹划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要动因。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谈判和建立过程中,美国发挥了政策设计、议程引领和规则制定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最终促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建立。但在主导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后,美国却无法控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运转,更无法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推进美国国际文化战略与对外政策的工具。

  • 标签: 美国 对外政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简介:近年来,在社会各界对乡村发展问题的高度关注下,学界相关研究成果令人瞩目。为了解读百年来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乡村建设思想与实践,总结中国乡村建设研究的经验,进一步拓展与深化该领域研究,

  • 标签: 思想与实践 乡村建设 研讨会综述 中国 学术 现代化发展
  • 简介:我刊学术顾问,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郑杭生教授因病于2014年11月9日在北京逝世。郑先生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学学科重要奠基人之一,是社会运行学派开创者。近年来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著述等身,桃李芬芳。

  • 标签: 客座教授 学术顾问 社会学家 郑杭生 逝世 社会学理论
  • 简介:俄国学者卡拉-穆尔扎所谓“葛兰西的悲剧”凸显思考文化领导权问题的新维度。文化冷战背景下苏联文化领导权丧失反面印证了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揭示出文化领导权在文化阶级政治之外的文化国际政治维度。信息技术与全球化语境只能使文化领导权的对抗性质更为隐秘,而对抗本身却更为激烈,这使传统革命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当代文化领导权建设更具现实紧迫性。

  • 标签: 文化领导权 文化冷战 文化国际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