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2016年第21届中国民居学术年会暨民居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16年11月10—13日在湖南省湘潭市湖南科技大学举行。为了办好这次学术活动,2016年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组委会希望得到您的大力支持与参与,为我国的民居文化研究和社会发展贡献出您的聪明才智,特诚挚邀请您撰写论文拨冗莅会。

  • 标签: 民居文化 中国民居 建筑学院 学术活动 湖南省湘潭市 传统聚落
  • 简介:自新史学兴起以来,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始终在中外各种思想、理论、方法交织激荡中发展,迄今百有余年,无论在中国抑或域外,皆已积淀深厚,成为国际性的学术领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国际化,也突出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与此同时,现代历史学的观念与方法也不断经历创新,遭遇各种挑战,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思想理论环境不断变化。

  • 标签: 中国古代史研究 中国古代历史 从国 《史学月刊》 会议筹备组 古代文明
  • 简介:2015年10月16日至17日,由内蒙古科技大学和韩国亚洲平和和历史教育连带合作主办的"民族、边疆与战时中国社会"中韩国际学术会议在内蒙古科技大学召开。会议以"民族、边疆与战时中国社会"为主题,旨在进一步加强海内外学术交流,拓展抗日战争研究的新领域,以此推动民族边疆地区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丰富抗战史研究的内涵。来自韩国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 标签: 中韩 内蒙古科技大学 抗日战争史 学术会议综述 抗日战争研究 历史教育
  • 简介:田余庆先生,祖籍湖南湘阴,1924年2月11日出生于陕西南郑(今汉中市)。先后就读于湘雅医学院(贵阳、重庆)、西南联合大学政治系(昆明),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历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助教,历史学系助教、讲师、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系学术委员会主席,并曾兼任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古籍整理与出版规划小组成员等职务。2014年12月25日因

  • 标签: 先生学术 学术论著 田余庆先生
  • 简介:刘浦江教授,祖籍重庆垫江,1961年出生于上海。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进入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任教。1988年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北京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2015年1月6日因病去世。刘浦江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勤勉治学,业绩斐然,

  • 标签: 刘浦江 学术论著 教授学术
  • 简介:广东增城籍清末翰林、香港崇正总会创始人之一赖际熙先生于1925年编撰的《崇正同人系谱》,全书15卷,共30多万字,内分8卷:一源流、二氏族、三语言、四礼俗、五选举、六人物、七艺文、八丛谈。虽名为客家人的族谱,但详细而系统地论证了客家人的“迁徙源流与学术道艺,及衣冠文物”,提出了客家先祖中原南迁说等理论和观点,形成了客家学研究的基本范式,是客家学的奠基性著作,为后来客家学研究理论、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客家学研究历史上的一座之一里程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

  • 标签: 学术价值 客家学研究 客家人 学术意义 创始人 奠基性
  • 简介:袁良义先生,安徽宣城人,1928年5月26日出生。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历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助教,历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3年退休,2015年7月9日因病去世。袁良义先生生平多历坎坷,而能心境淡泊,黾勉治学,于明清史研究领域多有创获,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在此,我们整理了袁良义先生公开发表的

  • 标签: 先生学术 学术论著 袁良义先生
  • 简介:中伊文明交往历时越千年,虽历经朝代更迭与政策起伏,始终具有吸引对方交往的魅力和保持和平交往势头的能力。地缘政治相近也好,经济合作前景广阔也好,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应该且可以保持高水平和深层次交往。中伊交往的智慧,需要梳理,首先是成果和经验梳理,回族的诞生便是中伊交往硕果的明证,读懂中伊关系应该首先加强对国内回族伊斯兰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并加强相关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消弭久存不去的学术空白,并给予合理定位。此外,在新的时代机遇和发展战略下,中国也需要明确自身的文明主体和文化主流,并将从属文明和次文化作通盘考虑,以便在交往中运用好组合策略,发挥综合优势。

  • 标签: 一带一路 学术 生态 伊斯兰 营造
  • 简介:刘浦江先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宋辽金史、中国北方民族史、四库文献学及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发表各类学术文章百余篇,出版《辽金史论》《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松漠之间——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契丹小字词汇索引》四部论著,在国内外史学界赢得了很高的学术声誉.他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术道路始终有清醒的认识和深远的思考.

  • 标签: 思想述评 学术成就 浦江 契丹小字 论著目录 古代史研究
  • 简介:上世纪六十年代,湖北京山苏家垄出土了一批高等级的曾国青铜器,从而揭开了学术界对古代曾国研究的序幕。1978年发掘的曾侯乙墓是中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近年来曾国考古又取得了许多重要收获,从叶家山到郭家庙再到文峰塔,新的考古材料大大推动了有关曾国的探讨,

  • 标签: 考古发现 国际学术研讨会 青铜器 曾国 出土 综述
  • 简介:刘大年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集"战士"与"学者"双重品格于一身,一生秉持历史研究应为现实服务的理念,强调学术与政治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史学成就与新中国50年社会和政治的发展演变密切关联,具有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学术与政治是具有各自实践理念和独立活动领域、在观念上不可混而为一的两大系统。学术和政治意识形态结合并不必然地会损害学术,恰当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意识形态出发,同样可以有学术发现,可以取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史学成就,这是刘大年史学留给后人的重要学术遗产。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革命意识形态及其规约下形成的革命史范式是学术与政治结合在观念和实践上的产物。研究刘大年史学风格有助于理解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内在张力与融合。

  • 标签: 刘大年 史学成就 革命意识形态 史学风格
  • 简介:台儿庄战役打响后,中外记者数十人冒着战火硝烟,陆续到达徐州前线采访。台儿庄这个过去鲜为人知的鲁南小镇,几乎成了民族复兴的新象征。雪片似的贺电飞往台儿庄,大批中外记者和各界慰问团涌向台儿庄。督率第五战区的李宗仁、第五十九军军长张自忠等都曾亲自多次接待过记者。

  • 标签: 台儿庄会战 第五战区 张自忠 李宗仁 民族复兴 战火硝烟
  • 简介:周承武《余昊集》的出版,既具有相当的文献史料价值,也是作者数十年躬耕地方文史研究的总结。若在近代地方文史学术之变的历史视野作一观察,此书还表征着被现代知识分工与学科建置所排斥在外的地方文史研究者、不断与这一趋势进行抗争的努力,就此而言,其努力应予充分肯定,至于其中所折射的问题,亦须学界内外省思。

  • 标签: 地方文史 学术史 学术体制 《余昊集》
  • 简介:学术风气史的思考是章学诚反省学风演变及流弊、寻找学术出路的关键环节。他认为三代道器合一、官师合一体制反映了知识自我满足的理想状态,由于官师合一体制的瓦解,人性的局限失去了原有的规范而奔竞好名,学术泥于三代经典内涵的义理、考据、辞章之一端迭起风气门户。章氏以为扬弃风气循环的最好途径就是史学经世,史学的优势在于它通过道器合一又一次提供了人性的规范,继承了先王的合道"道法"即"史意",熔义理、考据、辞章于一炉,又是包含一切根据个人性情产生的著述之学的根源性学术。章氏的史学经世最终从《春秋》经世深化到《尚书》经世,完成了扬弃风气循环的理论。

  • 标签: 章学诚 学术风气史 史学经世
  • 简介:明末清初理学大家孙奇逢,晚年讲学于河南辉县夏峰村,于清初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派持调和态度,努力熔诸儒学说于一炉,提出"以慎独为宗,体认天理为要,日用伦常为实际"的一整套学习内容和方法,而尤为注重践履,反对清谈。他一生培养了大批弟子,夏峰亦成为当时著名的学术胜地,被目为"北学重镇"。然而,学界关于孙奇逢的学术取向,见仁见智,迄无定论。本文分三个阶段,对孙奇逢学术取向的演进,做了进一步梳理。

  • 标签: 明末清初 孙奇逢 北学重镇 学术取向
  • 简介:1966年8月底,“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北京54中的20多名“红卫兵小将”利用大串连的机会,长途跋涉经过黑龙江哈尔滨、内蒙古呼伦贝尔到达边境小城满洲里,他们热烈响应反对苏联修正主义的号召,满怀“革命激情”,佩戴“红卫兵”袖章,集合在火车站的站台上,高举毛主席像和红旗、标语,准备采取行动拦截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

  • 标签: 国际列车 红卫兵 拦截 “文化大革命” 事件 呼伦贝尔
  • 简介: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讲“三国”的易中天先生,在他的学术专著《帝国的惆怅》中,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下了一个很潇洒的判断:“变法帮了腐败的忙”。

  • 标签: 王安石变法 原因 失败 组织 中央电视台 百家讲坛
  • 简介:历史学家茅家琦先生研究领域广泛,学术思想深刻,具有高尚的人文关怀品格和理性精神。茅先生在传统太平天国史研究领域中不断推陈出新;开辟了区域城市近代化研究等新领域;敏锐地把当代台湾研究作为一门学科,从而开创了当代大陆的台湾研究学。在60余载的治史过程中,他始终在思考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探讨思想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复杂关系,提出"思想合力构铸历史"等重要观点,并认为思想由人生论与方法论两部分构成,从而积极倡导创造历史与研究历史均需要弘扬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

  • 标签: 茅家琦 人文精神 理性精神 历史研究
  • 简介:在清代学术史上,清初学者孙奇逢具有六副不同的学术面孔,其学术思想不仅影响了清初学术的走向,而且也为后来的学者所汲取。对孙奇逢其人其学的深入研究,既是我们今天总结宋明理学的知识贡献与思想贡献的需要,也是重新审视清代思想史的应有之义。

  • 标签: 清初 孙奇逢 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