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卢斯飞教授是广西的著名学者、教授,也是广西民进会员中的优秀代表。在卢斯飞教授八十寿辰之际,广西师范学院在这里举行“文学教育的传承与创新——卢斯飞学术思想研讨会”,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作为学界的晚辈、广西民进的后来人,我感到十分高兴、也非常激动。我与卢斯飞教授相识,是先闻其名,后识其人。

  • 标签: 学术思想 广西师范学院 著名学者 文学教育 教授
  • 简介:2014年10月11—12日,"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春召开,国内外4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开幕式由古典所所长张强教授主持,王延副书记代表东北师范大学致开幕词,朱寰教授、王敦书教授分别回忆了古典所建立及其与林志纯先生的交往。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三十周年 研究所 文明史 古典 世界
  • 简介:2014年12月19日至2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中正大学历史系联合主办的"汉化·胡化·洋化——新出史料中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房山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的四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在会议上,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结合"新出史料",对其中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作了深入探讨,结论富有启发性。

  • 标签: 古代社会生活 北京房山 中正大学 历史学院 历史系 云居寺
  • 简介:1943年初,英、美两国先后对战后国际货币经济秩序提出设想,中国成为第一批被邀请参加讨论的国家。国民政府组织专家对英、美方案仔细比较、反复权衡之后,得出英案较为有利的结论。并准备相应的交涉提案,旨在最大限度争取战后利益。当年7月,国民政府派代表团赴美参加专家讨论会,促成了《关于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家联合声明》。以此为基础,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顺利召开,44个成员国正式达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为战后国际货币经济秩序作出重要制度安排。

  • 标签: 国民政府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战后国际货币金融秩序
  • 简介:2015年10月5日至6日,由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联合主办的'草原游牧民族与丝绸之路暨中蒙联合考古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隆重召开,来自中国、蒙古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50余名考古学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

  • 标签: 草原游牧民族 丝绸之路 中蒙考古合作十年 国际学术研讨会
  • 简介:由内蒙古博物院及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北方及蒙古、贝加尔、西伯利亚地区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0月12Et至16日在呼和浩特隆重举行,来自中国、蒙古、俄罗斯、日本、德国、加拿大、哈萨克斯坦、韩国、奥地利等十余个国家17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会议,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学术盛宴。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内蒙古自治区 西伯利亚地区 中国北方 呼和浩特 古代文化
  • 简介:本文通过详细梳理钱穆先生有关清代学术的论著,既对其一生孜孜于清代学术的探究历程分为四期做了展现,又重点探讨了他对清代学术史中一些重要问题(如清代学术与宋明学术的关系、清代学术的分期及其评价等)的认识与变化,并进而揭示了其之所以倾心于清代学术的中心取向与基调。我们认为,钱穆先生对清代学术的关注既一以贯之,又视野宏阔;他的诸多认识与论断,不惟有力地推进了清代学术史的研究,而且为学界提供了一种解读范型。

  • 标签: 钱穆 每转益进 清代学术史 汉宋学 经世致用
  • 简介:感谢论坛主办单位,尤其是厦门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陈耕老师的邀请。抱歉!我几场会没有来,对会议论文了解得不是很完整,主要责任在我自己。我曾在安溪调研,结识了一些朋友,这几天来来往往耽误了时间,失去了听会的机会,但是我利用这个时间把各位的文章翻阅了一遍,学习到很多。

  • 标签: 闽南文化 安溪 会议论文 陈耕 我自己 社会科学理论
  • 简介:杨天全,原名杨汝豹,1914年腊月出生于灌云县南城镇一个清贫的书香世家。因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便去当学徒,后考入灌云乡村师范。卢沟桥事变后,到武汉从戎报国,后人复旦大学会计系学习。1942年毕业后,经友人介绍到国民政府主计处任预算专员。1944年,在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后在纽约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到刚成立不久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算局工作,先后任预算处处长、副局长、局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

  • 标签: 国际预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 专家 卢沟桥事变 复旦大学 国民政府
  • 简介:《满江风雨一帆归》是三十多年前潘韵先生赠送我的一幅山水画。当年,我还是一个下乡知青,每天忙于农活,虽然很劳累,但一有时间还是很喜欢画画,自得其乐。一次偶然机会,通过杭州西泠印社丁茂鲁先生(原西泠印社主任,全国著名人物画家、书法家)牵线,我认识了潘韵先生。那时候我是个世事不知的“小鬼”,潘先生头上顶着“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饱经风霜的面庞,浓墨眉毛下的睿智的双眼却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认识潘先生,我开心死了,哪里忌讳他的“反动”,而是用一双稚嫩的眼睛真诚地羡慕地仰视他。

  • 标签: 学术权威 西泠印社 著名人物 山水画 书法家
  • 简介:1990年,我刚从法国回来就踏上了前往广西富川、贺县(即贺州)的道路,开始了我在国内的瑶族调研。徐杰舜教授几乎也在同时到贺县调研。我们都在追随费孝通先生瑶族研究的足迹。费先生早年所做的花蓝瑶调查就发生在广西的同一个地区,都属于历史上的“大瑶山”①。此前,徐教授在广西民族大学,在张有隽教授的带领下,已经进入到了瑶学领域。我与徐教授对瑶族研究,没有约定,只是邂逅;这一缘分从此便再未拆开,一直封存包裹着。那时与徐教授一起做瑶族研究,他是兼做,我是专做。

  • 标签: 徐杰舜 瑶族研究 年谱 学术 挚友 民族大学
  • 简介:王泗原这个名字,与同时代一些学者相比,并不为许多人熟知。一来他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从1950年进北京直至退休一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编辑;二来他没有高深的学历,大学没读完就因家贫而被迫辍学;三来他一生只完成3部著作,加起来不过百万字;四来他为人低调,从不喜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除了上班,多半“宅”在家里,唯一的嗜好是到戏院听戏。但就是这样一位看似平凡普通的学者,当你走近他、了解了他的事迹,便不能不肃然起敬。不妨略举几例:他于1954年出版的楚辞研究著作《离骚语文疏解》得到著名语言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教育部长马叙伦先生赞许,亲笔复信说:“初一循诵,已称博雅。”

  • 标签: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 学术 研究著作 1950年 1954年
  • 简介: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蜀中禅师圆悟克勤(1063—1135)在成都出任昭觉寺住持。他的师父法演(1024—1104),属与苏轼同时代的人。有宋一代,是中国佛教各宗派的建构完成(主要在唐代)后的一个大发展时期,禅宗的理论体系与传播系统更是日新月异,嬗变激烈。

  • 标签: 圆悟克勤 法演 昭觉寺 崇宁 中国佛教 蜀中
  • 简介: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着力解决群众和行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规范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最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了学术期刊认定工作。广西有115种期刊参加首批学术期刊认定,其中97种期刊被认定为A类(认定为学术期刊),6种被认定为B类(认定为学术期刊,但存在少量问题需规范),9种被认定为C类(存在问题需整改后重新认定),3种被认定为D类(认定为非学术期刊)。

  • 标签: 学术期刊 广西 地方志 期刊出版 认定工作 广电总局
  • 简介:《诗·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中的“绿竹”是两种草或两种菜名,还是指绿色的竹子,自汉至清,一直争论不休,可谓形成了一桩学术公案。钱锺书《管锥编》广征博引中外文献资料,揭示出这一学术陈案实际上涉及如何理解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大问题,他认为,诗文中的景物描写可分为两大类,就创作主体而言,诗文中描写景物有两种情形,一是“得之当时目验者”,二是“出于一时兴到者”;就接收主体而言,须对作者描写景物是“得之当时目验者”还是“出于一时兴到者”做出判定,不能缘木求鱼,或按图索骥,或刻舟求剑;即使是“得之目验”者,还要考虑到“因世变事迁”的复杂性,亦不可守株待兔,从而令人信服地破解了这一学术陈案。

  • 标签: 淇奥之竹 学术陈案 管锥编
  • 简介:陈寅恪1931年发表的《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责任》一文,尽管常被学界引用,但此文言简意赅,实值得仔细研究。其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是国民政府北伐之后将清华从一所民国初年成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改制为一所国立大学,学校的制度和学科发展经历了深刻的变革。陈寅恪此文正反映了这一变革过程中对中国学术的反思和对清华发展的总结与期待。一方面,陈寅恪在到清华任教多年之后,其背负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使得他非常看重民族与学术的独立;另一方面,他又不忘以他在海外游学多年的观察来评判中国学术过去从旧学到新学的转变中所存在的得失,对中国学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反思性看法。

  • 标签: 陈寅恪 《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 疏证
  • 简介:本文从"近三百年"学术发展走势的视角,探讨了王国维在晚清民初学术流变和转型中的治学取向,以及由倾心哲学转而探究文学再到孜孜于经史小学的学术思想进路缘由,并梳理勾勒出其对清代学术与宋明学术的关系、学术偶像的选择、清代学术各阶段价值评判等问题的认识,揭示了他在追求"为学术学术"理念之外所蕴含的"明道经世"情怀。相较于此前清儒的治学理念、方法和范围,王国维之为学,既有比较明显的"清学特征",更因时势变迁、中西学术的激荡等,而呈现出新的特色。

  • 标签: 王国维 清代学术史 道咸新学 清学三阶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