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核医学科实施放射防护措施及科学的护理管理策略对医护人员及患者健康的影响。方法 先从核医学科收治患者中选出10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综合组,再从核医学科医护人员中选出20例,分为A、B两组, A组医护人员负责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放射防护与护理管理,B组医护人员负责综合组,实施综合放射防护与护理管理,观察效果。结果 综合组患者、B组医护人员的不良反应率均分别低于常规组患者、B组医护人员的不良反应率(p

  • 标签: 核医学科 放射防护 管理 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重症医学科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期(2020年1月-2022年1月)内,入组案例对象(重症医学科患者)100例,经随机数字分组后,分别对案例对象应用预见性护理管理(观察组,n=50)与常规护理管理(对照组,n=50),对比不同护理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中患者各项感染事件(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及其他组织感染)发生率4.00%(2/50)低于对照组24.00%(12/50),(p<0.05) 。结论:在重症医学科内应用预见性护理管理,能够有效预防各类感染事件的发生,提升感染控制质量,效果显著,可参考实施。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重症医学科 感染控制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多学科模式下,患者行肺部开胸术之后,其肺康复护理的构建及效果。方法 实验于2020年4月开始,持续至2022年4月,选择入我院行肺部开胸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200例,对半分成各100例的对照组、观察组,前者采用常规护理;后者采用多学科模式下的肺康复护理。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肺功能无明显差别,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MVV、FEV1/FVC、FEV1以及FVC指标改善情况比对照组好,P<0.05。干预前,所有病患的SF-36指标无明显差别,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项SF-36量表得分比对照组高,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憋气时间以及6min步行距离更长,P<0.05。结论 采用多学科模式下肺部开胸术患者肺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肺部各项指标,提升生活质量,同时还能提高患者憋气时间以及6min步行距离。

  • 标签: 多学科模式 肺部开胸术 患者肺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重症医学科患者镇静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研究期(2020年1月-2022年1月)内,入组案例对象(重症医学科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镇静治疗,经随机数字分组后,分别对案例对象应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n=25)与常规护理(对照组,n=25),对比不同护理模式对患者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相关并发症(伤口感染、窒息、脏器衰竭)总发生率4.00%(1/25)低于对照组患者24.00%(6/25),(p<0.05)。结论:针对重症医学科患者,镇静治疗期间配合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消除负面因素对患者的不良影响,预防相关并发症风险,效果显著,可参考实施。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重症医学科 镇静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下路径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从本院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抽选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多学科协作下路径护理,两组各40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在神经功能方面,护理后,实验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肢体运动功能方面,护理后,实验组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中,应用多学科协作下路径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多学科协作 路径护理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学科全人照护模式在安宁疗护病房的实施及效果。方法:将2020年5月至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终末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40例)和对照组(n=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照护模式。观察组实施多学科全人照护模式。结果:在两组患者对症状控制的满意度比较方面,观察组满意度为95.00%,对照组满意度为75.00%,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多学科全人照护模式在老年终末期患者的照护中,患者的各项不良症状控制情况较好,患者更加愿意配合照护人员开展工作,照护质量得到提升,患者生活水平有所保证,值得参考。

  • 标签: 多学科 全人照护模式 安宁疗护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核医学科中实施放射防护与护理管理对医护患健康的效果。方法 随机在我影像中心核医学科2021年3月17日至2022年2月14日接诊的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中选择164例,使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82,采取常规放射防护和护理管理)和综合组(n=82,采取综合放射防护与护理管理),记录两组医护患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并对比。结果 综合组医护患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于对照组更低,P<0.05。对照组医护患满意度低于综合组,P<0.05。结论 在核医学科中实施放射防护与护理管理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核医学科 放射防护 护理管理 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面整体护理模式在重症医学科重症肺炎病患护理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重症医学科重症肺炎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所有病患按照病患就诊先后顺序平均分为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和采用全面整体护理模式的分析组,每组病患各40例,观察两组病患经过不同护理方案后后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病患的动脉血气改善情况及两组病患的护理满意率。结果:分析组病患经过全面整体护理模式后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病患经过护理后的PaO2和PaCO2数据结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结果显示差异具有临床对比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面整体护理模式在重症医学科重症肺炎病患护理中能够提高病患的康复速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系统化护理 重症医学科 重症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开展护理的过程中,进行深入性的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加以防范之后,是否能够取得更好的护理效果加以观察和对比,评价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本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原呼吸内科)所有所收治的患者群体之中,选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抽取140例加以对比对照研究,将之前没有进行安全分析和防范的常规护理的群体设定为对照组,而选择现阶段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和防范干预的患者设定为观察组。人数完全一样的情况下,仅有干预方法和阶段方面的差异之处。对两组分别开展护理之后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加以对比,分析有关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等方面情况。结果:临床护理干预后的对比可以发现的是,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但相比之下护理满意度评分有效提高(P<0.05),临床干预成效要更加满意一些。结论:临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所收治患者仍然面临着较多的护理安全隐患,他需要对相应的问题充分认识,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相应的干预方案,注重护理不良事件的预防,促进患者健康情况的优化,并不断提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理的人文性。

  • 标签: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临床护理 安全隐患
  • 简介:摘要  目的: 提高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方法:根据卫健委《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对重症医学科21名医务人员进行各种操作时手卫生执行情况的观察。结果:医务人员手接触患者后手卫生依从性明显高于接触患者前。结论:加强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手卫生依从性重要性。

  • 标签:      重症医学科       医务人员        手卫生依从性      
  • 简介:摘要: 慢性疼痛是一种长期存在且持续时间较长的疼痛感,常常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困扰。传统的医疗模式往往难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因此综合护理干预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管理方式。本研究通过对慢性疼痛患者进行跨学科团队合作的干预,并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呈现,旨在探讨跨学科团队在慢性疼痛管理中的作用和效果。关键词包括慢性疼痛;综合护理;跨学科团队;干预;案例研究。本研究采用了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疏导等多种手段,以期全面管理患者的疼痛和相关症状。结果显示,经过跨学科团队的综合干预,患者的疼痛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讨论部分将进一步分析跨学科团队合作的优势和挑战,为慢性疼痛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结论部分将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并对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建议,以期为慢性疼痛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和管理方案。

  • 标签: 慢性疼痛 综合护理 跨学科团队 干预 案例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BL教学模式在重症医学科临床教学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重症医学科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25,采用传统教学)及观察组(n=25,采用PBL教学+传统教学)。对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的评价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临床技能评分及临床思维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优于对照组,组间以上各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L教学模式能够更有效地提高重症医学科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水平,锻炼其临床思维能力,并且更能被学生接受。

  • 标签: 重症医学 临床教学 基于问题式学习 思维能力 理论与技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学科团队协作延续护理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于我院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选取接受延续康复护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展开研究,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参照组患者行常规康复护理,实验组患者行多学科合作团队开展个性化的连续康复护理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的评分。结果:参照组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中更显劣势(P<0.05),在出院后6个月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中,参照组占比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 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施行多学科团队协作延续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对于改善其生活质量有明显帮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卒中偏瘫患者 生存质量 多学科合作
  • 作者: 贺海涛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22-06-07
  • 出处:《当代介入医学》2021年 第4期
  • 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人民医院·郑州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450003
  • 简介:目的:通过临床数据分析,探讨应用肠内营养规范化护理在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并分析其临床价值体现。方法:以随机抽取法选择本院重症医学科90例重症患者纳入课题研究,研究对象在院时间为2019年2月-2020年8月期间,运用奇偶数平均分组原则将研究对象等分入试验组(45例)和日常组(45例),对日常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肠内营养规范化护理干预策略,对照两组患者的各项蛋白质营养指标、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以表格形式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并做详细阐述。结果:试验组护理效果较为理想且实施性能显高,患者各项蛋白质营养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且多数患者可达优质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降低,患者满意度也随之提升,引用统计学分析处理,较日常组数据差异明显且对比结果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在重症医学科对重症患者采取肠内营养护理方案,效果显佳且可实施性高,给予规范化的营养支持,能够使患者营养情况得以调节,促进体质免疫力,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形成和谐的护患关系,同时也有助于其控制病情,加快恢复周期,可提倡推广,建议采纳并实施应用。

  • 标签: 重症医学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规范化护理;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学科康复联合舒适护理在老年股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老年股骨骨折患者82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1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1例采用多学科康复联合舒适护理,观察两组疼痛评分和髋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术后3天、5天、7天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学科康复联合舒适护理在老年股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

  • 标签: 多学科康复 舒适护理 老年股骨骨折 髋关节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五常法”在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五常法”理论加强规范管理,并比较应用前、后1年某驻军医院重症医学科抢救成功率、物品完好率、患者家属满意率等之间的差异。结果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及患者住院环境得到改善,团队协作精神、抢救成功率、物品完好率、患者家属满意率得到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常法”是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实施易、见效快,可有效提高重症医学科医护服务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五常法” 重症医学科 规范化管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规范化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 方法 研究人群取 2018年 9月 ----2019年 9月本院收治的 96例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为了公平起见,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为 48例,一组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一组为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最终统计对比两组护理干预后营养代谢指标,即白蛋白、转铁蛋、氮平衡、血红蛋白的情况,以及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给与肠内营养规范化护理后,我们发现观察组营养代谢指标,即白蛋白、转铁蛋、氮平衡、血红蛋白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大大低于对照组, 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规范化护理的临床效果良好,能够给患者提供营养支持,促进肠胃蠕动,促进预后和恢复,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 标签: 肠内营养规范化护理 重症医学科 危重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评析对妇科癌症患者在护理过程中使用多学科联合式延续性护理的护理价值。方法:参加此调查的妇科癌症患者就诊时间为 2018 /1-2020/1,随机取 70例并分为各为 35例的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多学科联合式延续性护理 ,评估差异化护理前后从多角度对患者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护理前两组妇科癌症患者的包括机体健康、精神状况、户外活动、日常生活能力在内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无差异 (P>0.05),差异化护理后 ,从生活质量各项指标数值变化程度可看出加用多学科联合式延续性护理的观察组妇科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显著好于对照组。结论:对妇科癌症患者护理时采用多学科联合式延续性护理对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有意义重大,具有临床推广可行性。

  • 标签: 多学科 延续性护理 妇科 癌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一对一带教模式在老年医学科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 2018年 1月 ~2019年 1月我院老年医学科实习护理学生 60名,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 60名护生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 30例,对照组实施排班制带教,观察组实施一对一带教,观察两组护生技能考核情况。 结果:观察组护生操作技能、理论知识、沟通技能考核分数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老年医学科中对护理学生进行一对一带教,可提升护生专业技术及沟通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一对一带教模式 老年医学科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 目的 调查 老年医学科护理人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知信行状况 , 为医院加强新型冠状肺炎培训提供借鉴和帮助。 方法 采用“ 问卷星” 网站设计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某三甲医院老年科护理人员 在线填写网络问卷。结果 收回 100 份有效问卷, 本科学历在标本采集方面知晓率为高于大专学历老年科护理人员知晓率(P<0.05)。在临床表现方面,年龄在 26-35岁人员知晓率为 55.3% 高于 26-35岁以外人员知晓率 26.4%( P< 0.05), 100名护士得分为( 70.21±12.68)分。 51%的老年医学科护士对身边出现新冠状肺炎病例感到惧怕,其中 26-35岁的护士对身边出现新冠状肺炎病例感到惧怕的比率相较于其他年龄组较低 (P< 0.05)。 身边出现新冠状肺炎病例感到惧怕的护士组较不惧怕的护士组对防护穿戴程序知晓率高,知识得分高( P< 0.05)。结论 身边出现新冠状肺炎病例感到惧怕可能对学习效果有积极作用,需做进一步研究。 老年医学科护士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并不全面,需要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诊疗方面的培训。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老年科护士 知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