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儒学在今天复兴,并不仅仅表现为向传统简单回归,在更内在层面,它同时面临如何在现代发展自身问题。具体而言,儒学这种发展,可以从形式和实质两个不同层面加以考察。从形式层面看,儒学发展首先需要在概念逻辑分析方面给予必要重视。

  • 标签: 儒学 历史向度 逻辑分析
  • 简介:在庄子哲学中,“物化”概念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诠释:幻化、死亡、自化、观化。这四个层面相互贯通,是庄子立足人生存现实对人生命问题独特思考和对超越之路个性化设计,在其整个哲学思想中起着关键作用。这里既有人“命”一面,也有人对“命”“觉”一面,体现着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人主体优越性。合理地解读庄子“物化”概念,对把握庄子哲学特质具有特殊意义。

  • 标签: 庄子哲学 物化 精神性存在 人的生存 哲学思想 诠释
  • 简介:试论齐国墓葬特色张明东近十几年来,随着齐文化研究兴起,各地考古工作展开,积累了大量齐国墓葬资料。目前所见齐墓除少量西周墓外,以东周墓葬为多,改变了过去在东周几个大国中,齐国墓葬资料较少状况,为齐国葬制研究提供了依据。齐文化类型墓葬出土地...

  • 标签: 齐文化 东周墓葬 战国墓 棺椁制度 齐国 陪葬坑
  • 简介:图腾作为一种原始混沌,既是人们崇尚、信仰及幻像体验符号,也是一种祈福印记,但这一切却植生于自然物及生命体实在.如果说这其中包孕生态特性的话,那就是由“生”而化成多重关系构成中,人活动更依附于自然、生命,或旨在悟解自然、生命有机性存在.我们如对图腾给予“生态”解读及阐释,显然需将图腾视为一个生命有机体,其所连接仍然是自然、生命及人之相互间有机性关系.图腾崇尚内质,乃至载体往往是实在,且为跃动着无限生命力自然物/客体,但其又隐含“虚”体、神性及符号性,且呈现多重实体有机组合性.这使得托举图腾形象,那个积蓄生命力“自然物”,不仅是“和合”生命有机体,而且有着一种超强生态合成力.

  • 标签: 图腾 图腾崇尚 生命有机体 生态合成力 文化多样性
  • 简介:问题缘起陈静先生在"吾丧我--解读"一文中认为:解读关键在吾丧我,并且对"吾与我"含义进行了辨析.①她认为"我"是形态我:"这个‘形态我'处于与外物纠缠状态之中,被外物裹携着、冲击着,踉跄于人生之途而没有片刻止息,终生劳碌却不见得有什么成就,疲惫不堪却不知归属何处.‘形态我'展示了‘人'作为‘物'存在状态,这样‘我',实在是被动而无奈."而"吾"是丧我之吾,"‘吾,不是‘形态我',也不是‘情态我',所以在任何极端情景下都不为所动.……超越了形态和情态‘吾,,‘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游'是的基本概念,它展示是一个自由境界.‘我'被外物裹携且陷溺于角色序列之中,与‘游'无缘,‘吾'才能‘游,,‘吾'‘游'展示了一个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有了这个境界,‘人'就从‘物'和‘角色'存在状态中超脱出来了."

  • 标签: 存在状态 人生境界 自由自在 齐物论 庄子 “吾与我”
  • 简介:<正>管仲是春秋时代最著名政治家,孔子曾称赞管仲为仁者。《管子》一书不可能是管仲自己撰写,我认为是战国时代齐国推崇管仲学者著作汇集。当时管仲在齐国声望非常高,孟轲讥讽他弟子公孙丑说:“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足证齐国推崇管仲的人很多。近年以来,有些学者认为《管子》一书是齐国稷下学者著作总汇。事实

  • 标签: 管子 历史价值 管仲 战国时代 道德教育 齐国
  • 简介:认知神经科学发展使原本隶属于哲学领域自由意志成了科学研究对象。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资料显示,我们大脑中存在着自由意志神经基础。这一研究结果给哲学带来了挑战,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类是否拥有自由意志问题。

  • 标签: 自由意志 神经基础 认知神经科学 科学研究 临床观察 重新思考
  • 简介:<正>《周礼》大宰掌治、教、礼、政、刑、事六典,佐王治邦国。其中又以教典扰万民、以礼典谐万民、以刑典纠万民,三者相辅相成,交织成重教、隆礼、明刑治民思想体幂。本文着重分析《周礼》礼与刑内涵及其本质,以此揭示共治民思想时代特征。

  • 标签: 周礼 荀子 时代特征 先王 先秦文献 思想
  • 简介:"仁"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观念,但追究其原始内涵,则尚无精确答案.早在中,仁就有三形三义,究竟哪个是"仁"之本源字形?许慎放过了这一重大问题.但这里留下了"仁"本源疑难也留下了如此线索.本文通过甲文中"尸"字,与夏商周沿习尸祭之礼,揭示了许慎"仁"字"从尸"原因,说明它是仁原始正字.又从甲文中"尸"与"人"区别,说明"从人二"绝非本源"仁"内涵,同时也说明了"从千心作"之仁乃是在"从尸"之仁含义上衍生之意.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仁"原始内涵不是横向的人偶相爱,而是悼亡哀死纵深内在心性;"仁"源起早自夏商西周开始,而春秋时显要的人相偶爱"仁"是"从尸"之心性之仁脱离尸礼后推己及人;还借"尸"、"夷"假借,探讨了尸祭之礼和心性之仁发明者或最重视部族可能是东夷古族.从而辨明了思想史上并存心性之仁、爱人之仁、以仁为心性三者哪个是本源,以及它们演绎次序等问题.明白这些,对于我们认识仁真相和地位,对于通过礼更深切著明地把握仁、孝关系及孔子儒家思想源泉和体系,对于理解老子思想中舍仁取慈实质等等,都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起源 丧礼 尸祭礼 夷俗
  • 简介:<正>《礼记》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其成书时间跨度较长,历经战国秦汉之际以至汉初。今存《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则是汉代经学家戴德、戴圣据之删辑而成。这在学术界几成定论。《礼记》本非一人所作,故内容十分博杂,就其思想内容而言则涉及政治、伦理、文化、教育、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它在思想理论方面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广泛改造和发挥,上承先秦孔、盂、荀,下启汉代董仲舒以至《白虎通》,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位置。礼治主义构成了《礼记》思想核心。它是在继承孔、孟、荀礼治主义学说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而成为先秦礼治主义思想集成和总结。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礼记》中礼治主义思想做些考察和分析,以期促进对于儒家政治思想学说探讨和研究。

  • 标签: 礼治 大戴礼记 礼仪制度 法治主义 先王 理论支柱
  • 简介:荀子是先秦时期著名思想家,他年甫十五就游学于齐,齐襄王时,“最为老师”,“三为祭酒”,成为稷下学宫著名学者。战国末期,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和长期兼并战争,全国统一封建政权趋于形成。他学说特别是“一天下”、“立君势”、“明礼义”、“起法正”等思想...

  • 标签: 荀子 社会秩序 法治思想 走正道 人性恶 性恶论
  • 简介: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周易》是最早对男女情爱现象加以完整说明,给予明确价值定位著述。《周易》认为,人必然与自然规律为一,男女情爱发生,是自然规律表达,为天经地义存在,而作为必须依存于社会的人,情爱又必然受到社会规范。自然性和社会性两者合理并存于人情爱现象之中,相互过犹不及。同时,《周易》又实质上注入了“礼”价值标准,这一点,成了否定人在情爱问题上平等与自由基础。《周易》观念,成为Tlt情爱问题认识价值内核,贯穿于中国古代思想全过程。

  • 标签: 《周易》 情爱 自然规律 社会规律
  • 简介:所谓"道",其存在形式为"形而上",其内在规定性为"阴阳",其主要功能为"变"与"生"."形而上",指古经中卦爻画所蕴含阴阳变易法则.透过卦爻符号独特结构形式,将这一变易法则"演绎"为天地人三才统一宇宙图式,同时又借助于这一符号系统,彰显出"生生不息"宇宙本质.

  • 标签: 《易传》 “道” “阴阳” 哲学
  • 简介: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人类社会从现代向后现代过渡同时,国家也正发生后现代转向.实际上,国家后现代转向不只是后现代主义一种设想,而是已经来临事实.国家后现代转向表现为两个基本趋势:其一是国家某些职能让位给非国家组织,即国家公共管理职能社会化,产生于社会国家正在回归社会;其二是民族国家某些职能让渡给超国家机构,超国家机构及其活动--跨国政治与跨国行政正在发展.人类必须认清国家后现代转向事实,以便科学确定相应对策.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国家 国家社会化 超国家机构 跨国行政
  • 简介:<正>儒家学说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经济哲学思想,有待于我们深入地发掘和研究。本文仅从介绍儒家整体和谐观念、自然天道观念、社会人本观念、循环发展观念和中庸守常观念等五大哲学观念入手,来探讨儒家经济哲学。

  • 标签: 儒家学说 孔子 孟子 社会经济关系 荀子 人与人
  • 简介: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表述了一个“目的链”分析,他论证说:我们所有的实践与探究都旨在获得某个好,而每种好之所以好,又是因为有助于获得下一个好;这样,这些“好”就会排成一个“为了一为了一为了”手段一目的链条,其尽头指向“终极好”。终极好价值源于自身,而不再是因为服务于下一个好而好。接下来,亚里士多德说这样终极好就是“幸福”这个至善——幸福概念是整个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核心。在现代,对自由主义主流政治思想不满社群主义和共和主义政治哲学,在重启亚里士多德幸福论智慧时经常诉诸它。事实上,不仅政治哲学家们日益钟情古典幸福论,而且各国政府今天也正在现实政策规划中直接写入“幸福指数”。

  • 标签: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柏拉图 《尼各马可伦理学》 政治哲学家 朋友 主流政治思想
  • 简介:古琴艺术有着悠久历史,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处于尊贵地位,作为音乐艺术,它具有很强历史性、哲理性、文学性.古琴有着丰富文化内涵,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以擅长琴、棋、书、画作为个人修养,古琴因其淡雅清和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处世态度而居于首位.古琴同书画、诗歌等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承载者.

  • 标签: 古琴 表现内容 思想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