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1 个结果
  • 简介: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旨在沟通不同哲学传统与体系,增进人类各民族、各族群之间相互理解。从人类认知角度看,比较哲学其实也在不断拓展人类认识视野;从历史发展到当今实际来看,哲学始终与科学研究进展、人类社会政治生活变化密切相关。自然科学研究可以拓宽哲学认知视野;人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及其变化,尤其不同民族文化交流都可以拓宽哲学认识视野。

  • 标签: 比较哲学 社会政治生活 人类认知 哲学传统 比较文化 相互理解
  • 简介:援类而推方法是中国先秦时代特有的并广泛使用一种思维方法。对于这种推类方法,古代先贤只给出了一系列语义说明,没有而且也不可能给出一个形式语言语形说明。如借助现象对事物状态和功能及其所具有的规律进行描述科学认识方法,我们今天可以尝试着给它构造一个推理模式,并通过分析它思维进程、根据、推导原则及违反原则错误,展现它特点、能够成立有效性及世代相传普遍适用性,并进而了解其背后逻辑原则、文化传统、人文精神,从逻辑与文化角度增强我们对传统思维方法论意义、文化认同意义感受,并在全球化浪潮中,在越来越广泛文化交流与沟通中,促进对传统思维方式辩证扬弃,促进不同文化之间思维方式沟通。

  • 标签: 有效性问题 先秦时代 构造 推类 文化传统 科学认识方法
  • 简介:以文化范式批判为切入口所建构起来社会批判理论,尽管因认识到只有经过文化范式中介过客观现实才可能对现实个人起作用,因而表现出了一定深刻性,但由于其没有追问具体文化范式来源等问题,因而在学理逻辑上依然具有明显局限性。而经验主义学术思路由于只看到了经济事实物质存在形式而没有看到其社会存在形式,因而始终无法跟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高度相比肩。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自觉,不仅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学术思路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组成部分之间有机联系前提条件,也是我们建构自己社会批判理论前提条件。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方法论自觉 学术意义 社会批判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马克思主义理论
  • 简介:7月6—7日在辽宁大连召开,由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大连理工大学国学研究所主办。来自台湾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台湾中山医科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等院校近20名专家学者进行了探讨。台湾中山医科大学萧宏恩教授、山东大学刘陆鹏教授分别就“当代墨学与医学”、“中国哲学走向世界是原因抑或结果”作了报告。南开大学张晓芒教授、天津商业大学关兴丽副教授作了题为“先秦推类模式及其规则意识”报告,南开大学卢兴副教授则探讨了牟宗三和劳思光所代表港台地区“人乎其内”与“出乎其外”中国哲学史书写方式。

  • 标签: 中国哲学史 哲学走向 学术研讨会 世界 大连理工大学 方法论
  • 简介:所谓象思维,是指产生于阴阳五行理论和象数易学,以元气、阴阳、五行和卦象等为基本思维要素,具有一定推演规则.并通过对诸思维要素推演来建构多种象模型,进一步用这些象模型来解释并把握宇宙、社会和人生一种思维方式。象思维逻辑过程分为三个步骤:观物取象、象有其理、以象释物。象思维促成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产生了大量象模型理论。但在以近代科学思维方法为参照前提下,象思维显示出四种局限性特征:玄思性特征、感性化特征、普适性特征以及封闭性特征。由于这些局限性特征,导致象思维固然能够建构庞大象模型理论,但并不能促成近代意义上科学革命在中国产生。

  • 标签: 象思维 象模型理论 科学 李约瑟难题
  • 简介:11月3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共20余人参加了会议。北京师范大学刘成纪教授主持会议。北京大学哲学系朱良志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韩德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法教授、清华大学肖鹰教授就“中国美学史研究理论建构”问题先后发言。

  • 标签: 中国美学史研究 学术研讨会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 简介:4月13—14日在山东济南举行,由山东大学古希腊思想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办。开幕式上,“山东大学古希腊思想研究中心”宣布成立。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杰、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副主任靳希平、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谢文郁先后在开幕式上发言。研讨会期间,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学者针对近年来国内出现具有代表性三部古希腊研究著作——《真假之辨:柏拉图(智者)研究》、《存在与实体: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Z卷研究(Z1—9)》、《道路与真理:解读(约翰福音)思想史密码》所体现研究方法进行了“读者一作者”相互回应式深入交流,并对这三部著作进行了深入讨论。

  • 标签: 山东大学 希腊思想 问题研讨 文本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方法论
  • 简介:作为20世纪深切关注现实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在《理性毁灭》中对二战挑起者德意志进行了历史反思和现实分析,由此激发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继者对理性毁灭深层思考,并对风云变幻下知识分子历史责任与崇高使命发出呼吁。首先,通过考察具有代表性德意志历史图景,把人类理性变幻还原到历史原貌中展现,可以以真实历史感揭示出德意志复兴历史中民族精神分裂。其次,我们不仅要从卢卡奇那里寻找理性毁灭社会根源,还要把理论视野拓展到后继者研究文本中,包括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人物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继者侧重于从大众性格结构、心理趋向、人自由等方面揭示理性毁灭深层根源。最后,我们要关注知识分子对理性诉求。

  • 标签: 人类理性 卢卡奇 毁灭 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迷失
  • 简介:在新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的当代出场是资本创新逻辑必然结果。在周期性危机中探索创新之路资本不断变换自己主导形态,从工业资本到金融资本,再到知识资本和文化资本,不断重塑历史场景,造就新资本拜物教,同时也不断创造新生产繁荣,实现推动历史“伟大文明作用”。文化资本和文化产业就是资本创新的当代出场形态。文化产业是文化资本化、创利化结果。文化资本与文化产业和以往一切资本功能一样,既有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一面,同时也有“另类牵引”消极作用。

  • 标签: 资本逻辑 文化逻辑 文化产业 文化资本 新全球化时代 历史场景
  • 简介:天理概念是朱子哲学核心概念。历来研究对此多有论述和阐发。对诸如理与气、形上与形下等概念梳理和诠释,使我们对朱子哲学整体框架和基本理路有了较为明确理解。然而,天理内涵到底是什么,换言之,对于什么是天理这个问题,却仍然没有给出足够说服力回答。本文将以此为目标,通过对朱子相关论述细致哲学分析,以求对天理内涵给出具体而明确界说。

  • 标签: 朱子哲学 天理 内涵 整体框架 哲学分析 概念
  • 简介:清代经筵讲论是以研经论史为主要内核,是古代礼仪制度嘉礼一种习礼活动,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御前讲席而被视为官方正学,是“术”而非“学”,从而被排斥在主流学术之外。其实,经筵讲论本身具有传统儒学与经学双重特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传统儒学与经学一种外延和互补,所以官方正学也是一种学术体现。它既是清代礼制文化政策一个重组成部分,也是清代学术多变主要动因。

  • 标签: 清代 经筵讲论 学术
  • 简介:在文化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新兴古典学在传统解经学中打破了一个缺口,从这个口子流出了其后三百多年“圣经批评学”和“人文学”源头活水。古典学是专门针对中世纪“学问”批判艺术,其创始人把古典文本作为榜样,改造中世纪逻辑、语法、修辞“三科”教育,开创了注释、整理古希腊和古典拉丁文本以及圣经希腊文本古典学研究。梅兰希顿古典人文主义不但深化了路德信仰主义,而且在路德宗神学院中确立了古典学基础地位,为圣经批评铺平了道路。宗教改革后三百年见证了圣经解释学从“低阶批评”到“高阶批评”发展过程。霍布斯和斯宾诺莎为“旧约”历史批评奠定了理性主义基础和方法。而如果《圣经》历史记载皆与人们现实生活无关,只关乎信仰道德,那么完全可以把《圣经》作为文学来读。

  • 标签: 古典文本 解经学 传统 《圣经》 现代 古典人文主义
  • 简介: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意义上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不再存在,代表阶级利益政党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选举机器。宏观意义上阶级对立让位于微观上人和人之间权力斗争。政治斗争不再局限于上层建筑领域,而在经济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中频繁出现。

  • 标签: 后现代政治哲学 资本主义社会 20世纪 社会状况 经济状况 资产阶级
  • 简介:“新民”,是儒家思想中固有的观念。从《尚书》到程朱思想,“新民”被古圣先贤反复讨论和提倡。而在近代,“新民”被梁启超再次提出,并成为席卷社会一股社会思潮。“新民”究竟具有怎样含义,使其跨越新旧不同时代而愈倡愈新?本文主要通过对比传统“新民”之义与粱启超提出“新民”之义异同,从而去理解梁启超“新民”在新时代意义。

  • 标签: 新民 朱子 梁启超 国民
  • 简介:从先秦至西汉武帝时期,《周易》经历了从“卜筮之书”到“经书”,从“稽疑”到穷究“天人之道”转变。西汉初期属于祖师《易》阶段,诸位祖师多著有《易传》,它们为西汉中后期经学《易》成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汉初易学以自然哲学阴阳天道观为主导,而包含了对于人事说理。可以确定,帛书《易传》制作晚于今本,且前者对于后者抄录现象十分严重,而汉初诸《易传》可能也是如此。武宣时期,《周易》不但在朝廷及精英层面上实现了“经书”性质及其地位大转变,而且其师法和家法传统亦得以迅速确立和展开。自丁宽至于施、孟、梁丘三家,《易》章句之学兴起,彼时章句简明扼要,不过“训故(旨趣)举大谊(义)”而已;而随着京氏《易》立于学官,《易》阴阳灾异说也泛滥于元成之世。哀平时期,《易纬》诸书兴起,它们是谶纬思潮流行结果。此外,《易林》和《太玄》二书也值得重视,它们既是仿经之作,也是造经之作,同时反映出汉人对待经典态度。

  • 标签: 西汉 易学 阴阳 立经 师法
  • 简介:【导语】“时间”是一个一直困扰着哲学家问题,从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飞矢不动”到近代莱布尼茨、康德哲学中“时间”问题,无不代表着哲学家对这一问题探究。传统哲学在认识论维度上通过对“时间”问题研究进而探讨人之心智如何认识问题。现代哲学批判传统哲学“时间观”,对“时间”讨论呈现出不同样态:“时间”或是可以“直观”之“意识”,或是“人”存在之维度,或是“生命”之“流动”。2013年国内学界对“时间”问题讨论方兴未艾,这里选取几篇文章有助于我们管窥目前国内关于“时间”研究之现状。

  • 标签: “时间” 现代哲学 康德哲学 时间观 认识论维度 创新
  • 简介:文化工业作为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第一阶段,市场自发地以科技改变文化表现和传播形式为文化市场化和大众化做出重要贡献。以英国创意经济为标志新兴产业可作为文化与科技整合阶段,因其自觉地对创意设计创造性和人文性重视,使文化成为主导,科技为人所用,重新确立了人主体性地位。设计哲学用创造性和人文关怀重新对文化与科技加以整合,它出场不仅给创意工业乃至国民经济注入活力,还暗合了以“创造”为焦点经济社会实践诉求现代性转型,人本身能动性、创造性、艺术化生活追求以及对科技运用越来越明显地成为社会变迁主导力量。强调文化和科技整合而非融合是我国文化建设必须予以重视问题。

  • 标签: 文化与科技融合 文化工业 创意工业 设计哲学 整合
  • 简介:《毛诗序》有相对一致解释思路,十五国《风》、大小《雅》各部分《序》表现出一定系统性,相邻《序》文也往往有一定关联度,则其很可能成型于一人之手。三家《诗》本无序、四家《诗》解说有不少歧异,说明《毛诗序》非出于诗人、国史、周之乐官、孔子、子夏。先秦时期虽也有以政治教化、伦理道德解《诗》趋向,但尚未成为普遍原则。《毛诗序》与三家《诗》皆以政治教化、伦理道德解《诗》,洗明它们是同一时代选择。而《毛诗序》比三家《诗》有更浓厚政治教化意味,则《毛诗序》晚于三家《诗》创立。三家《诗》创立在高后至文帝时,结合《序》《传》关系、《序》资料来源,可以断定《毛诗序》成型在景帝前元二年至中元五年间。

  • 标签: 四家《诗》 异同 《毛诗序》 成型时间
  • 简介:从“理论哲学”转向“实践哲学”所带来一个重大思想成果在于,长期主导哲学“特权主义”与“贵族主义”欲求将走向终结,哲学将从“专横”走向“民主”。这是哲学在精神品格和气质上所发生根本性转变。哲学“特权主义欲求”与“贵族心态”始于摆脱“有限”与“卑微”、寻求“无限”和“超越”“高贵精神”,但由于它所坚执控制论思想倾向与排他性价值取向,“高贵野蛮”构成其深层精神底色。推动哲学走向“民主化”已然成为现当代哲学重大趋势。

  • 标签: 哲学精神 民主化 维度 现代 实践哲学 理论哲学
  • 简介:20世纪60年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马尔库什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一书,试图对马克思理论作出人道主义解读。马尔库什在该书中对马克思“人本质”概念解读具有三个维度:一是以劳动为切入点,说明人是普遍自然存在;二是通过对社会性和意识以及体现在其中普遍性探讨,说明人是社会、有意识存在;三是指出人本质具有历史性,以及人本质只有在人与社会辩证统一中才能不断实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者 人的本质 解读 概念 马克思理论 6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