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周礼》大宰掌治、教、礼、政、刑、事六典,佐王治邦国。其中又以教典扰万民、以礼典谐万民、以刑典纠万民,三相辅相成,交织成重教、隆礼、明刑治民思想体幂。本文着重分析《周礼》礼与刑内涵及其本质,以此揭示共治民思想时代特征。

  • 标签: 周礼 荀子 时代特征 先王 先秦文献 思想
  • 简介:"仁"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观念,但追究其原始内涵,则尚无精确答案.早在中,仁就有三形三义,究竟哪个是"仁"之本源字形?许慎放过了这一重大问题.但这里留下了"仁"本源疑难也留下了如此线索.本文通过甲文中"尸"字,与夏商周沿习尸祭之礼,揭示了许慎"仁"字"从尸"原因,说明它是仁原始正字.又从甲文中"尸"与"人"区别,说明"从人二"绝非本源"仁"内涵,同时也说明了"从千心作"之仁乃是在"从尸"之仁含义上衍生之意.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仁"原始内涵不是横向的人偶相爱,而是悼亡哀死纵深内在心性;"仁"源起早自夏商西周开始,而春秋时显要的人相偶爱"仁"是"从尸"之心性之仁脱离尸礼后推己及人;还借"尸"、"夷"假借,探讨了尸祭之礼和心性之仁发明或最重视部族可能是东夷古族.从而辨明了思想史上并存心性之仁、爱人之仁、以仁为心性三哪个是本源,以及它们演绎次序等问题.明白这些,对于我们认识仁真相和地位,对于通过礼更深切著明地把握仁、孝关系及孔子儒家思想源泉和体系,对于理解老子思想中舍仁取慈实质等等,都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起源 丧礼 尸祭礼 夷俗
  • 简介:<正>《礼记》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其成书时间跨度较长,历经战国秦汉之际以至汉初。今存《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则是汉代经学家戴德、戴圣据之删辑而成。这在学术界几成定论。《礼记》本非一人所作,故内容十分博杂,就其思想内容而言则涉及政治、伦理、文化、教育、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它在思想理论方面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广泛改造和发挥,上承先秦孔、盂、荀,下启汉代董仲舒以至《白虎通》,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位置。礼治主义构成了《礼记》思想核心。它是在继承孔、孟、荀礼治主义学说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而成为先秦礼治主义思想集成和总结。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礼记》中礼治主义思想做些考察和分析,以期促进对于儒家政治思想学说探讨和研究。

  • 标签: 礼治 大戴礼记 礼仪制度 法治主义 先王 理论支柱
  • 简介:荀子是先秦时期著名思想家,他年甫十五就游学于齐,齐襄王时,“最为老师”,“三为祭酒”,成为稷下学宫著名学者。战国末期,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和长期兼并战争,全国统一封建政权趋于形成。他学说特别是“一天下”、“立君势”、“明礼义”、“起法正”等思想...

  • 标签: 荀子 社会秩序 法治思想 走正道 人性恶 性恶论
  • 简介: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周易》是最早对男女情爱现象加以完整说明,给予明确价值定位著述。《周易》认为,人必然与自然规律为一,男女情爱发生,是自然规律表达,为天经地义存在,而作为必须依存于社会的人,情爱又必然受到社会规范。自然性和社会性两合理并存于人情爱现象之中,相互过犹不及。同时,《周易》又实质上注入了“礼”价值标准,这一点,成了否定人在情爱问题上平等与自由基础。《周易》观念,成为Tlt情爱问题认识价值内核,贯穿于中国古代思想全过程。

  • 标签: 《周易》 情爱 自然规律 社会规律
  • 简介:所谓"道",其存在形式为"形而上",其内在规定性为"阴阳",其主要功能为"变"与"生"."形而上",指古经中卦爻画所蕴含阴阳变易法则.透过卦爻符号独特结构形式,将这一变易法则"演绎"为天地人三才统一宇宙图式,同时又借助于这一符号系统,彰显出"生生不息"宇宙本质.

  • 标签: 《易传》 “道” “阴阳” 哲学
  • 简介: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人类社会从现代向后现代过渡同时,国家也正发生后现代转向.实际上,国家后现代转向不只是后现代主义一种设想,而是已经来临事实.国家后现代转向表现为两个基本趋势:其一是国家某些职能让位给非国家组织,即国家公共管理职能社会化,产生于社会国家正在回归社会;其二是民族国家某些职能让渡给超国家机构,超国家机构及其活动--跨国政治与跨国行政正在发展.人类必须认清国家后现代转向事实,以便科学确定相应对策.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国家 国家社会化 超国家机构 跨国行政
  • 简介:<正>儒家学说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经济哲学思想,有待于我们深入地发掘和研究。本文仅从介绍儒家整体和谐观念、自然天道观念、社会人本观念、循环发展观念和中庸守常观念等五大哲学观念入手,来探讨儒家经济哲学。

  • 标签: 儒家学说 孔子 孟子 社会经济关系 荀子 人与人
  • 简介: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表述了一个“目的链”分析,他论证说:我们所有的实践与探究都旨在获得某个好,而每种好之所以好,又是因为有助于获得下一个好;这样,这些“好”就会排成一个“为了一为了一为了”手段一目的链条,其尽头指向“终极好”。终极好价值源于自身,而不再是因为服务于下一个好而好。接下来,亚里士多德说这样终极好就是“幸福”这个至善——幸福概念是整个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核心。在现代,对自由主义主流政治思想不满社群主义和共和主义政治哲学,在重启亚里士多德幸福论智慧时经常诉诸它。事实上,不仅政治哲学家们日益钟情古典幸福论,而且各国政府今天也正在现实政策规划中直接写入“幸福指数”。

  • 标签: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柏拉图 《尼各马可伦理学》 政治哲学家 朋友 主流政治思想
  • 简介:古琴艺术有着悠久历史,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处于尊贵地位,作为音乐艺术,它具有很强历史性、哲理性、文学性.古琴有着丰富文化内涵,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以擅长琴、棋、书、画作为个人修养,古琴因其淡雅清和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处世态度而居于首位.古琴同书画、诗歌等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承载.

  • 标签: 古琴 表现内容 思想 情感
  • 简介:<正>《周易》本经称《易经》,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有卦名与卦辞,爻有爻题与爻辞,是殷周之际作品。《周易大传》简称《易传》,是《易经》最古注解,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又称《十翼》,均作于战国时代。《易经》成书年代古老具有鲜明生动形象思维特征,且含有极简朴哲学因素。《易传》则从哲学角度解释《易经》,是先秦时代首届一指思想史料,包含有古朴但相当系统辩证思想,本文拟通过《易经》和《易传》,探讨《周易》这部古著特殊思维形式。

  • 标签: 周易 思维形式 易经 八卦 六十四卦 形象思维
  • 简介:本文从《庄子》有关记载中,发现《庄子》一书中孔子既“具有道家思想儒者形象”,又有“道家反面形象”。进而又从书中“以重言为真”写作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儒道两家之间既互相矛盾又互相渗透关系。

  • 标签: 《庄子》 孔子 儒家 道家
  • 简介:<正>《易传》是战国时期儒家作品,是解释、阐发《易经》思想论文集。它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古人又称其为《十翼》。我们认为:《易传》主要篇章包含着许多整体思想因素。本文试图就这些因素谈点初步想法。一《易传》称天、地、人为三才。它认

  • 标签: 易传 整体思想 自然之道 六十四卦 天地人 系辞
  • 简介:《易经》中君子观于春海卞良君“君子”,在西周、春秋时期是贵族通称。《书·无逸》:“君子所,其无逸。”郑玄曰:“君子,止谓在官玉。”又,《国语·鲁语上》:“君子务治,小人务力。”君子指当时统治阶级,小人指被统治劳动人民。春秋末年以后,“君子”...

  • 标签: 《易经》 君子观 卦爻辞 中国传统道德 有德者 理想人格
  • 简介:《管子》君臣观初探裴传永孙希国《管子》一书,内容广博,思想深刻精到,但由于其具体成书年代一直众说纷纭、悬而不决,致使关于《管子》思想研究迟迟不能得到深入、系统开展,使《管子》许多创见迟迟不能得到合理、准确历史定位,此诚为古代思想史研究一大...

  • 标签: 《管子》 君臣观 君臣关系 人臣 兴利除害 思想品德
  • 简介:东南亚诸国受到西方殖民影响,有宗教信仰自由环境。华人宗教信仰虽然多元化,却因为根深蒂固传统习俗和生活仪规,在信奉阿伯拉罕宗教时,在信仰方面会出现柢牾,特别是“神”观南辕北辙。我们视祖先为神,把祭祖看作是孝一个重要环节,阿伯拉罕宗教则为了求得神一统,必得污蔑圣贤、前人、祖宗,不准供神像牌位,而只对“一神”负责。今时,随着华人教育提升,追求精神文明欲望越是迫切,但若信奉阿伯拉罕宗教,则要有很大勇气,因为其要无视百善孝为先事实,敢于断绝孝循环,让“家”不再是“神”所归之处,所以许多他教徒,都处在灰色信仰之中。

  • 标签: 华人教育 文化自信 宗教信仰自由 南洋 传统习俗 精神文明
  • 简介:<正>在《管子》书中,“度”字屡屡出现。据台北1970年出版《管子引得》统计,全书中出现131次。其使用频率之高,引人注目。根据研究结果,把《管子》书中“度”字不同意义梳理如下:第一,法度、制度、准则(名词,读音dǜ)。根据《说文》解释:“度,法制。”又据《礼记.王制》“用器不中度,不鬻于市”。“度”字又可作为标准解。例如:

  • 标签: 管子 数量界限 作者 使用频率 适度消费 标准解
  • 简介:徐光启生活于社会历史转变较大时代,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形势下,满怀爱国热忱,在军事上力图用西方传入技术装备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训练出一支精锐部队,改变明廷面临危局。徐光启提出坚甲利器和实选实练是建设一支精锐部队根本途径。还具体提出了如何实现坚甲利器和实选实练办法。为了挽救明王朝衰弱形势,徐光启对边海防既提出了总体战略,也提出了局部战略,既提出了战略问题,也提出了战术问题。

  • 标签: 徐光启 军事思想 坚甲利器 实选实练 边海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