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通过调查分析保护性通气措施对老年患者术后内氧合的功能影响。 方法 选择 2021年4月到 2022年 4月我院治疗的76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于观察组,各38例,其中对照组研究对象通过常规通气方法进行治疗,而观察组通过保护性通气措施进行治疗,通过不同措施对两组患者氧合功能、血压、心率、功能和术后肺部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后第 1、3、5、7天CPIS 评分比对照组低;两组患者在气管插5分钟后其 OI、Pa O2没有差别(P> 0.05)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气管拔管1小时后,观察组患者 OI、Pa O2比对照组高。 结论 采取保护性通气措施能够使患者术后内氧合功能得到提高与改善,并减少呼吸机相关性损伤以及肺部感染情况。

  • 标签: 双腔 支气管 插管 单肺通气  保护性通气  肺内氧合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乌司他丁联合术中保护通气策略对Stanford A型夹层患者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择Stanford A型夹层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通气(C组)、乌司他丁+常规通气(A组)、保护通气(B组)、乌司他丁+保护通气(AB组),于麻醉诱导后(T0)、体外循环开始后3h(T1)、6h(T2)、12h(T3)、24h(T4),取桡动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IL6、IL8、TNFα,记录四组各时间点的氧合指数(PaO2/FiO₂)。结果 乌司他丁联合术中保护通气策略对Stanford A型夹层患者具有保护作用,且效果优于两者单独使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全身炎症反应有关。结论 司他丁联合保护性机械通气能够有效提高损伤患者临床有效率,改善呼吸功能,降低炎症反应,有利患者预后和恢复。联合治疗的总体有效率优于单一治疗的患者。

  • 标签: 乌司他丁联合术 Stanford A型夹层患者 肺损伤 影响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连翘酯苷A对脓毒症大鼠急性损伤(ALI)的保护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模型组和连翘酯苷A干预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假手术组仅行开关腹手术;模型组和连翘酯苷A干预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连翘酯苷A干预组于术后0.5 h内灌胃连翘酯苷A 75 mL/kg,6 h后重复灌胃1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各组术后12 h取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制备组织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水平;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比色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组织均无明显病理学改变,且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大鼠间质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肺泡结构破坏明显,肺泡隔增宽,肺泡腔内广泛出血,毛细血管扩张;组织中TNF-α、IL-1β、IL-6、MDA含量及NF-κB p65蛋白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显著升高〔TNF-α(ng/L):132.81±16.15比45.08±5.98、46.10±6.72,IL-1β(ng/L):137.32±15.22比51.03±7.89、50.92±8.13,IL-6(ng/L):138.39±14.28比51.68±7.03、52.48±7.36,MDA(kU/g):1.79±0.13比0.96±0.05、0.97±0.05,NF-κB p65蛋白(NF-κB p65/GAPDH):2.82±0.23比1.76±0.12、1.82±0.13,均P<0.05〕,SOD活性则显著降低(kU/g:45.90±5.46比92.11±10.13、93.36±10.56,均P<0.05)。连翘酯苷A干预组大鼠组织病理学改变较模型组明显改善,表现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肺泡隔增宽程度明显减小,出血明显减少,结构也较完整;组织TNF-α、IL-1β、IL-6、MDA含量及NF-κB p65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TNF-α(ng/L):72.48±9.78比132.81±16.15,IL-1β(ng/L):83.85±12.46比137.32±15.22,IL-6(ng/L):81.88±11.89比138.39±14.28,MDA(kU/L):1.29±0.09比1.79±0.13,NF-κB p65蛋白(NF-κB p65/GAPDH):2.29±0.19比2.82±0.23,均P<0.05〕,SOD活性则显著升高(kU/g:66.03±7.98比45.90±5.46,P<0.05)。结论连翘酯苷A可有效减轻脓毒症大鼠ALI,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NF-κB p65的表达,降低组织炎症因子和自由基水平,从而保护脓毒症大鼠组织。

  • 标签: 连翘酯苷A 脓毒症 肺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其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实验分组及动物模型制备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32只,月龄3~3.5月,体质量250~300g。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舒芬太尼组(M组),纳洛酮组(N组)。S组暴露肠系膜上动脉(SMA),观察3小时;I/R组暴露SMA,动脉夹夹闭1小时,再灌注2小时;M组缺血前15分钟颈静脉输注舒芬太尼0.3μg/㎏,其他同I/R组;N组输注舒芬太尼前10分钟给予纳洛酮3㎎∕㎏,其他同M组。(2)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酶联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浆中TNF-α的含量.结果酶联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浆中TNF-α的含量与I/R组比较,M组血浆中TNF-α的含量明显减低(P<0.05)。结论舒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导致的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阿片受体参与介导,减少血浆TNF-α激活有关。

  • 标签: 舒芬太尼 肠缺血再灌注肺损伤 TNF-&alpha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压力控制容量保证(PCV-VG)、容量控制(VCV)和压力控制(PCV)3种通气模式下全麻腹腔镜手术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通气进而评估其动脉血气及气道压的不同。方法选择本院需要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采用PCV-VG通气模式,B组采用VCV通气模式,C组采用PCV通气模式。结果SpO2比较在A组内差异无显著(P>0.05)、B、C两组组内差异显著(P<0.05),T2、T3时点SpO2(A)>SpO2(C)>SpO2(B),组间差异显著(P<0.05)。乳酸(Lac)A、C组内差异无显著(P>0.05),B组组内差异显著(P<0.05),T2、T3时点Lac(A)<Lac(C)<Lac(B)组间差异显著(P<0.05)。气道压(Paw)气腹后均大于气腹前和气腹结束后,组内差异显著(P<0.05),T2、T3时点Paw(A)<Paw(B)、Paw(C)<Paw(B),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全麻过程中,采用PCV-VG通气模式较VCV及PCV更有利于患者通气性损伤的保护,也更有利于患者动脉血气及内环境的稳定。

  • 标签: 通气模式 血气分析 腹腔镜手术 动脉血气 气道压
  • 简介: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72只雄性清洁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缺血再灌注组(IR)、药物治疗(RG)组。每组分别于夹闭缺血的第45分钟、缺血再灌注后1h、2h及4h四个时间点.处死大鼠,取10%左匀浆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a)、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含量、组织干/湿重比值(D/W)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及在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结果(1)TNF-a、ICAM-1含量在IR组缺血再灌注后台量明显增加。较S、RG组显著增高(P〈0.01);(2)IR组SOD含量较S、RG组同时间点均显著下降(P〈0.01);RG组减少的程度明显小于IR组(P〈0.01).IR和组的RG组织D/W比值都呈进行性下降;(3)IR组组织损伤进行性加重。毛细血管充血、肺泡间隔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腔内炎性细胞及炎性液体渗出渐显著,RG组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较IR组减轻。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 标签: 再灌注损伤 谷胱甘肽 肿瘤坏死因子 胞间粘附分子1 动物替代试验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护性(单)通气在肺癌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4例在我院行肺癌麻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治疗时间的先后,分为常规组(42例)与干预组(42例),对两组患者进行麻醉,分别实施常规通气与保护性通气。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气情况,使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干预组在气管插管后、通气90min后、术后24h、术后72h的血氧分压、氧合指数,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癌麻醉中实施保护性单通气,提高血氧分压、氧合指数,在手术时有效的保护功能,值得临床上推广及使用。

  • 标签: 保护性通气 单肺通气 肺癌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肺叶切除术患者的保护作用。方法择期全麻下拟行肺叶切除术患者80例,年龄35~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C组维持MAP 65~90 mmHg,CVP 8~12 cmH2O,尿量>0.5 ml·kg-1·h-1;G组实施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维持CI>2.5 L·min-1·m-2,SVV≤11%。分别于气管插管术后即刻(T1)、单通气30 min(T2)、单通气1 h(T3)和术毕即刻(T4)时记录气道峰压(Ppeak)和气道平台压(Pplat),并于上述时点和术后24 h(T5)时抽取桡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测定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于T1和T4时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颈内静脉血样,测定IL-6和IL-10浓度,并计算IL-6/IL-10比值。使用超声测量下腔静脉呼吸变异指数(IVCrvi)。记录患者术中总输液量、胶体液用量、尿量和术中出血量情况,记录住院时间。结果与C组比较,G组T2-4时Ppeak和Pplat、T2-5时A-aDO2、T4时肺泡灌洗液IL-6浓度和IL-6/IL-10比值降低,总输液量和尿量减少,胶体液用量增加(P<0.05)。结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可改善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呼吸动力学,抑制肺部炎症反应,改善功能。

  • 标签: 补液疗法 肺切除术 炎症
  • 简介: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对小儿重症肺炎预后的影响,观察其是否有预防和改善功能进一步发展至呼吸功能衰竭的作用。方法:将46例重症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设对照组(42例),两组病情程度、年龄基本对等(P>0.05)。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呼吸功能改变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包括呼吸困难解除、紫苷消失、呼吸频率及心率正常、肺部罗音消失时间及患儿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呼吸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沐舒坦组比常规组改善更明显;沐舒坦组患者肺部罗音吸收时间及住院时问均低于常规组(P<0.01);沐舒坦组住院时间(7、83±4.22)d明显短于常规组(10.65±5.16)d(P<0.01)。结论:沐舒坦对重症肺炎的功能有保护作用,可降低重症肺炎呼吸功能衰竭、进而间接降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 标签: 盐酸氨溴索 小儿 重症肺炎 肺功能保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剂量沐舒坦对肺癌术后患者保护的不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9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大剂量组45例,小剂量组45例。两组患者在经过手术治疗后,除了行常规抗感染以及营养支持的治疗外,分别给予大剂量组以及小剂量组990mg/d、300mg/d的沐舒坦进行持续静脉泵入,连续行5天后观察两组第1、3、5天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并做出研究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3天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大剂量组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沐舒坦对肺癌术后患者保护比小剂量效果显著,有助于较快减轻肺部的炎性反应。

  • 标签: 不同剂量 沐舒坦 肺癌术后 肺保护 不同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吴茱萸碱对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急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于小鼠腹腔注射LPS(5mg/kg)复制急性损伤动物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地塞米松组(2mg/kg)、吴茱萸碱组(10mg/kg)和吴茱萸碱组(20mg/kg)。观察各组组织病理学改变,测量湿/干重比、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及组织中NF-кBP65蛋白表达。结果:吴茱萸碱(10mg/kg和20mg/kg)可有效减轻LPS所致组织病理学变化,能降低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的数目和湿/干重比,能提高SOD水平,降低MDA水平,并能降低NF-кBP65蛋白水平。结论:吴茱萸碱可减轻LPS所致急性组织损伤,对LPS诱导的急性损伤有保护作用。

  • 标签: 吴茱萸碱 炎症 LPS-诱导急性肺损伤 NF-кB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pressure-regulated volume control, PRVC)模式下保护性通气(lung-protective ventilation, LPV)对合并慢性阻塞性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的保护效应。方法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50例,年龄52~70岁,BMI<30 kg/m2,性别不限,ASA分级Ⅱ、Ⅲ级,所有患者均伴有中度COPD。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双盲分为保护性通气组(LPV组)和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联合保护性通气组(PRVC组),每组25例。于诱导前(T0)、插管后10 min(T1)、气腹后60 min(T2)、气腹结束后10 min(T3)采集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PaO2、PaC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difference, PA-aO2),并计算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 RI)。于T1、T2、T3时记录患者气道峰压(airway peak pressure, Ppeak)、气道平台压(airway platform pressure, Pplat),计算动态顺应性(dynamic pulmonary compliance, Cdyn)。测量患者术后1、3、5 d的第1秒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第1秒用力肺活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及残气量占总量的百分比(residual volume/total lung capacity, RV/TLC)。记录术中及术后7 d内并发症(肺炎、不张、呼吸衰竭等)的发生率,术后2、7 d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 CPIS)及术后出院时间。结果T3时PRVC组PaO2较LPV组升高(P<0.05),PA-aO2、RI较LPV组降低(P<0.05)。T1、T2、T3时PRVC组Ppeak、Pplat较LPV组降低(P<0.05),Cdyn较LPV组升高(P<0.05)。术后1 d时,PRVC组FEV1、FVC较LPV组升高(P<0.05),RV/TLC较LPV组降低(P<0.05),术后3 d时FEV1较LPV组升高(P<0.05)。术后2、7 d时CPIS评分PRVC组较LPV组降低(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VC模式下LPV策略能改善合并COPD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氧合功能和Cdyn,优化保护效应。

  • 标签: 机械通气 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呼气末正压(PEEP)保护通气策略对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n=20)常规通气组C组(潮气量10~12ml/kg,PEEP0cmH2O)、保护通气PⅠ组(潮气量6~8ml/kg,PEEP5cmH2O)和保护通气PⅡ组(潮气量6~8ml/kg,PEEP10cmH2O)。全麻气管插管后按分组调节麻醉机呼吸参数。观察时点为气管插管后5min(T1)、体外循环停机后5min(T2)和手术结束即刻(T3)。于三个时点采集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记录麻醉呼吸机上潮气量(VT)、气道峰压(Ppeak)及吸气平台压(Pplat),计算动态顺应性(Cydn);记录三个时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麻醉时间。结果三组患者组间比较,T1时间点,OI和Cdy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间点,OI和Cdy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Ⅰ组的OI和Cdyn大于C组(P<0.05),PⅡ组的OI和Cdyn大于PⅠ组和C组(P<0.05)。三组患者组内比较,OI和Cdyn在T1时间点均明显高于T2、T3时间点(P<0.05)。任一时间点,三组患者的HR和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B心脏瓣膜置换术麻醉期间,采用10cmH2OPEEP的保护通气策略比5cmH2O可以更好的提高氧合指数和改善动态顺应性,且不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

  • 标签: PEEP 体外循环 氧合指数 动态肺顺应性 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