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历史研究巨大挑战作为一门专业领域历史研究发现自己处在这样一种讨论中,这种讨论以既使它感到满足又使它感到不适方式,来处理历史根源、作用以及原则.满足之处在于历史学在人文领域内获得了新注意:在这里一个支配性问题是记忆在文化中作用.

  • 标签: 交叉点历史 历史研究 历史秩序
  • 简介: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在日本历史传播进行了考察,对每个时期特点和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认为马克思主义如想在当下日本社会发生作用,再分配问题是一个重要切入口。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日本 再分配
  • 简介:本文对郭店楚简哲学意蕴进行了疏释,揭示了"六德"内涵以及内在联系,认为"六德"从精神上建构并支撑了古代中国人生活世界,并与"六位"、"六职"组织成社会生活系统,而这些又都可以在以"六艺"为中心儒家原典中找到根据.发现及其研究,对于徐复观对贾谊解读与疏释,能起到既修补又映证双重作用.

  • 标签: 楚简 《六德》 哲学意蕴 儒家 德行 传统文化
  • 简介:<正>据《恽代英文集》和《恽代英日记》所载,恽代英已刊、未刊关于孔子研究文章有《我心日中孔子》、《耶稣、孔子与革命青年》以及他在日记中记录研究心得。这些材料虽不是研究孔子鸿篇巨制,其对孔子评价也未必人人赞同,但其研究态度之公允,方法之科学,不仅在当时(“五四”前后)高出时论一筹,即至今日也还有重要参考价值。概括言之,有以下几点:(一)评价孔子不要各执一词,既不能要求孔子言论“没有一句错”,也不能认为“没有一句不错”。恽代英说,孔子学说,自然不尽可信,但他确是“苟有所见之大学者”,对

  • 标签: 孔子研究 孔子观 研究态度 恽代英 文集 言论
  • 简介:<正>征兆,即预先显示迹象。征兆信仰,即在泛神论基础上产生一种认为天地鬼神可给人世变化预示某些兆象社会观念。它是在社会生产力依旧较为低下、人们虽有认识和把握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欲望但又不能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时产生一种社会观念。征兆信仰分为前兆迷信和占卜。

  • 标签: 前兆 占卜 自然崇拜 征兆 信仰 迷信
  • 简介:孟子道德哲学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情感主义学说。这一学说以其“四端”之情为基础,主张任何美德规范和体现美德行为规范最终源自人类天生不由自主情感。他规范伦理学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主义规范美德伦理学,他所提出评价性概念,如“仁”、“人”、“君子”和“不仁”、“非人”(“禽兽”)、“小人”等,实质上是针对道德主体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美德规范(人性应然之规定)。在孟子看来,美德与行为规范并非源自对外部世界经验或理性认知,而是源自人类天生情感,因此,最有效道德教育手段不是灌输关于外部世界(包括社会)经验知识或理性知识,而是“反求诸己”,培养和发展道德主体内心原本就有的“四端”之情,只要保有它们并加以体验扩充,就能“知性”、“知天”,“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道德情感主义充分反映了儒家哲学根本特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 标签: 孟子 道德情感主义 美德伦理学 “四端”
  • 简介:在论证古文《尚书》是西汉以来长期流传真古文献基础上,本文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古文《尚书》珍贵学术价值,如补充许多历史事实、订正旧籍引文之讹和纠正旧注之误等,用确切事例给予具体说明;同时也指出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被缀补、改动和增益不恰当之处。本文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古文《尚书》进行全面评论,提出了许多突破传统观点新见解。

  • 标签: 真古文献 学术价值 流传过程 重新认识
  • 简介:龚自珍对中国传统"圣人"人格提出了质疑,同时提出了具有新社会特征"豪杰"人格,这一理想人格为传统人格向近代人格革命性转换提供了思想养料.

  • 标签: 龚自珍 理想人格 中国 近代
  • 简介:王充命理学说基本思路为:人类生死寿夭与富贵贫贱“命禄”,是由胚胎时所禀元气决定,出生后有骨相等表征,并通过一系列表现为偶然事件巧合——“遭遇幸偶”得以完成;偶然事件本质,是与他人“命禄”相互作用。归根结底,命运是元气自然运动所致,无宇宙意志参与,故称之为元气自然命定论。

  • 标签: 王充 命运 元气 命禄 遭遇 幸偶
  • 简介:近代以来领域分化是由家庭发端。家庭功能分化,现代家庭对传统家庭取代,为近代社会出现做好了准备。在此基础上,日常生活、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才得以各自生成。对这一过程,乌托邦思想家有着高度敏觉,看到了“公”与“私”开始出现矛盾,因此,他们多有废除家庭不切实际想法。“公”与“私”矛盾最终是在现代政治建构中得到化解,是在“代议制”中得以调和。当人们找到了“公共利益”形成途径时,实际上也找到了建构公共生活方式。但是,今天公共生活还流于形式,只是朝着实质性公共生活过渡准备。

  • 标签: 领域分化 乌托邦 公共生活
  • 简介:在《两种自由概念》中,伯林对消极自由辩护是从两方面做出:他既主张自由本身就是消极自由,又主张作为政治价值自由只能是消极。这两个主张虽然在形式上相似,但却缺乏逻辑上必然联系。消极自由继承者们同时接受了这两种观点,并进而认为消极政治自由发源于消极自由本身,由此得出了自由没有内在价值结论。罗纳德·德沃金对自由问题处理典型地体现了对伯林自由观念这种解读,本文通过对德沃金论证考察,指出政治领域中各项基本自由权利必须以追求理想人生积极自由为前提才能得到理解,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并不截然对立,反而相互补充、共为一体。两种自由之间这种内在联系为我们重新理解伯林自由观念提供了新线索,而对伯林文本进一步考察和澄清则佐证了我们重构伯林自由观念合法性。

  • 标签: 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 内在价值
  • 简介:自春秋发端传统博爱观念,至汉代基本成型。本文通过对作为刑政必须要件、以孝治天下先行和公天下普爱等博爱观内涵探讨,揭示儒家博爱论在汉代政治中基本表现。汉代大一统国家长治久安需要内在凝聚力,仁德博爱是“威势成政”先导和内核。“博爱之谓仁”命题虽然晚出,但却集中展示了儒家博爱论基本精神。

  • 标签: 博爱 孝亲 公天下
  • 简介:孔子与《易》是有密切关系,抛开《史记》和帛书记载不言,仅就《论语》中两条最直接材料来看确实如此。“加我数年……”当为孔子五十之前所说。五十之前,孔子也曾学《易》,而孔子认为知天命之年尤需学《易》。“不占而已”表明孔子解《易》以德,判定吉凶不需要占筮,而是取决于人德性。孔子以“生生之德性”解《易》,以“道德必然性”解“天命”,通过揭去《周易》神秘外衣,发掘并发展其天人之学,将隐微难言性与天道托诸于显著的人道德性,发展出天人合一德性学说。

  • 标签: 孔子 《周易》 五十以学《易》 天人之学
  • 简介:本文以《易传》中“以……也”句为例,探讨句式分析对解读古籍能起作用。此一句式不见于《周易》经文,只出现在传中,是个多义结构,可作原因句、目的句或凭借名词组,也可以是含有“以”字介词组之状中结构。历代注疏及现代译本除了前述多种解读,还有将之解读为结果句、并列句、顺承句或受修饰句。本文特从句法角度指出此句式作结果旬并非常态用法,如此解读需十分慎重,而后三种解读则不妥当。通过本文讨论可看出句式分析能排除一些不合句法之解读,将合理解读缩小到一定范围。

  • 标签: 易传 “以……也”句 判断句 虚词 古籍解读
  • 简介:《孟子节文》在历史上只从1394年至1411年"合法地"存在了17个年头.在孟子升圣、《孟子》升经以后,朱元璋之所以还敢于以政治强权去强暴这个圣人和他经典,关键原因就在于,传统儒家以"道德相"制衡"政治王"激进理想,根本不利于他通过废除固有的宰相制度、从而营造明代集权政治模式.尽管《孟子》文本复原,仿佛表明传统儒家在"道德王国"与"权力王国"较量中取得了最后胜利,但是,"道德王国"思想者们在集权政治模式下"真实命运",乃至一代代知识分子置身于"政治"与"学术"之间坎坷经历,却是意味深长.

  • 标签: 《孟子节文》 文化省思 集权政治模式 朱元璋 “道德相” “政治王”
  • 简介:孔广森是清代今文经学先驱者之一。他从戴震学古文经学,从庄存与学今文经学,于两家之学能取长补短,使之相得益彰。他《春秋公羊通义》既发挥公羊学微言大义,又运用古文经学精擅考据学,校订文字,审音释义,特别是利用《左传》《谷梁传》厘正史实,纠正公羊学家何休《春秋公羊解诂》错误,对清代公羊学复兴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 标签: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清代公羊学 庄存与 左传 考据学
  • 简介:《孝经》意义在于其中政治伦理。《孝经》继承了原始儒家孝道、臣道、君道基本内涵,同时也有所创新,其创新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孝提到至高地位;二是将孝作为臣道和君道逻辑基础,从孝道中推导出臣道(或忠道)与君道(治民之道)。这固然有助于为儒家政治伦理添加孝这样一个有效推动力,以便儒家政治伦理在现实中贯彻;但与此同时,这种用与政治伦理本质不同孝道去推论、劝说作为政治伦理之臣道、君道做法,也隐含着扭曲儒家政治伦理而堕落为君主专制政治工具趋向。

  • 标签: 《孝经》 政治伦理 孝道 君道 臣道
  • 简介:与传统哲学对直观感性理解不同,胡塞尔提出范畴直观表明,范畴客观形式能够通过客体化行为综合功能构造自身,从而成为可直观把握认识对象。但在阿多诺看来,范畴直观只是观念论一种伪造,其根源实质上也仅在于逻辑有效性向主观方面的移置。

  • 标签: 阿多诺 范畴 批判 逻辑有效性 传统哲学 综合功能
  • 简介:本文以现代日本学者眼光对邵雍易学思想作了较为系统论述.认为邵雍从宇宙观和世界观理论基础上推演出他历史观来,企图把宇宙世界生成、万物存在以及历史变迁都还原为抽象数,因而一方面难免陷入脱离事实、空洞推演弊端,而在另方面又增加了重视义理以指导人事内容.所以他易学思想在古代术数与宋明理学之间,起了继往开来重大作用.

  • 标签: 邵康节 易学思想 易数推演 义理
  • 简介:<正>心性之学从何时起,到何时才可称得上一门学问,释、道两家可否称为心性之学,这在学术界大体有一致看法。在先秦时代,虽然也谈心论性,如孟子、荀子、《管子》之《心术》等四篇,都有较深入讨论,但不能说已构成心性之学,真正心性之学,应该说成熟于宋明时期,宋明理学中各种学派,都细致入微地讨论心性问题,所以后来有“无事袖手谈心性”之说,心性之学成为理学代名词。宋明时期,是中国传统哲学高峰期,其标志在于此时哲学家对哲学概念都有相对界定,并深入地探索概念联系,并自觉地建立体系。宋明时期心性之学最主要特点是把心性本体化,并通过工夫来完善本体,本体与工夫是这时期思想主旋律。关于宋明理学主旨,我已在《孔子研究》1992年第一期《本体与工夫》一文中作了探讨,我指出从本体上看,有四种类型,一为气本体论,一为理本体

  • 标签: 心性之学 性问题 学术界 代名词 荀子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