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小RNA(miRNA,miR)-762对胰腺癌PANC-1细胞株吉西他滨(GEM)耐药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miR-762在GEM耐药的胰腺癌细胞PANC-1/GEM和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细胞资源中心的非耐药株PANC-1中的表达。通过Lipofectamine™ 2000将miR-762 mimics、miR-762 inhibitors及其scramble序列分别转染PANC-1/GEM细胞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及GEM敏感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检验。结果miR-762 mRNA在GEM耐药的胰腺癌细胞PANC-1/GEM中的表达量(2.88±0.37)显著高于非耐药株(1.22±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40,P<0.01)。转染miR-762 mimics后PANC-1/GEM细胞miR-762 mRNA相对表达量(4.96±0.67)与阴性对照组(2.87±0.45)比较显著增高(t=-4.92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转染miR-762 inhibitors后PANC-1/GEM细胞miR-762 mRNA表达量(0.72±0.18)与阴性对照组(2.87±0.45)比较显著降低(t=8.43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miR-762 mimics组吸光度(A)450值、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及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磷酸化糖原合成激酶3β(p-GSK-3β)蛋白表达量显著增高,细胞凋亡率及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量显著降低;而miR-762 inhibitors组A450值、IC50值及bcl-2、p-Akt、p-GSK-3β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及bax蛋白表达量显著增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R-762在胰腺癌耐药细胞株中高表达,能够诱导胰腺癌细胞增殖并抑制其凋亡,从而导致胰腺癌细胞对GEM耐药,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cl-2、p-Akt、p-GSK-3β表达、下调bax表达有关。

  • 标签: 胰腺癌 微小RNA-762 吉西他滨 化疗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微小RNA-21(miR-21)对胰腺癌PANC1细胞侵袭、迁移和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插入miR-21或靶向miR-21的小干扰RNA的重组质粒,以空质粒为对照,应用脂质体法分别转染人胰腺癌PANC1细胞,建立空白组、miR-21过表达组(过表达组)和miR-21沉默组(沉默组)PANC1细胞株,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酶联免疫法检测miR-21靶向结合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蛋白的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urvivin、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蛋白表达。结果培养24 h时,空白组、过表达组、沉默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20.72±5.62)%、(28.46±6.12)%、(14.05±3.36)%;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89±0.26)%、(4.62±0.19)%、(8.66±2.25)%;穿膜细胞数分别为(212.4±32.5)、(508.8±50.7)、(50.9±10.6)个/200倍视野;细胞迁移覆盖面积分别为(75.6±12.1)、(118.8±20.2)、(48.8±9.5)mm2/200倍视野;PDCD4表达量为0.85±0.22、0.72±0.10、1.36±0.41;PTEN表达量为0.85±0.21、0.28±0.09、1.36±0.45;VEGF表达量为0.79±0.24、1.15±0.31、0.46±0.10;survivin为1.02±0.33、1.51±0.42、0.52±0.12;MMP-2为1.12±0.22、1.86±0.52、0.56±0.18;MMP-9为1.06±0.15、1.78±0.48、0.49±0.12,3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空白组比较,沉默组的细胞凋亡率及PDCD4、PTEN表达量均增加,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以及VEGF、survivin、MMP-2、MMP-9蛋白表达量均下降;过表达组的变化与沉默组完全相反,过表达组、沉默组与空白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沉默miR-21能抑制PANC1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力,促进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DCD4及PTEN蛋白表达有关。

  • 标签: 胰腺肿瘤 细胞运动 细胞凋亡 细胞增殖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微RNAs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癌双特异性抗体诱导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效应及其对KIF20A阳性表达的胰腺癌PANC1细胞系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化学交联的方法,经凝胶分子排阻Sephrose-G25层析纯化,制备CD3/KIF20A双特异性抗体(双抗)并浓缩。采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单核细胞,再分别培养为树突样细胞(DC)及T细胞,并联合培养为DC-T细胞,同时应用维生素C干预DC-T细胞(vcDC-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T细胞亚群及培养上清中IFN-γ、IL-2、IL-4、IL-12水平。将10、50、100、300 ng双抗装载的1×105个T细胞、DC-T细胞、vcDC-T细胞PANC1细胞(20∶1)共培养2、6、10 h后,明确杀伤率最高的双抗装载剂量;将DC-T细胞及装载杀伤率最高的双抗剂量的DC-T细胞、vcDC-T细胞PANC1细胞(20∶1)共培养2、4、6、8、10、12 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聚集效应,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肿瘤细胞杀伤率。结果CD3/KIF20A双抗经SDS凝胶电泳鉴定,其分子质量为130 000。与DC-T细胞比较,vcDC-T细胞的CD8+CD28+及CD40L亚群比例增加[(47.6±15.8)%比(38.2±7.6)%,(52.1±4.9)%比(44.7±3.2)%],负性调节细胞Treg比例降低[(4.3±0.8)%比(8.3±1.1)%],分泌的IL-2、IFN-γ、IL-12增加[(201.2±17.3)ng/L比(163.4±13.1)ng/L,(303.3±22.6)ng/L比(221.8±17.6)ng/L,(190.4±11.7)ng/L比(80.3±8.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显微镜下可观察到100 ng CD3/KIF20A双抗装载T细胞对KIF20A+胰腺癌PANC1细胞有明显的靶向性,有最强的杀伤力。效靶细胞比20∶1、共培养4 h时,双抗vcDC-T细胞PANC1细胞的杀伤率为(88.6±2.6)%,显著高于双抗DC-T组的(68.4±3.4)%及DC-T组的(39.2±2.1)%,杀伤率分别提高20%及45%以上。结论CD3/KIF20A双特异性抗体装载的DC-T细胞能显著提高对KIF20A阳性表达的胰腺癌PANC1细胞的杀伤率,维生素C干预后更进一步增强对双抗装载T细胞细胞杀伤能力。

  • 标签: 胰腺肿瘤 驱动蛋白 抗体,双特异性 T淋巴细胞 ADCC效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毛囊角质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大鼠毛囊角质细胞(购自中国赛百慷生物有限公司)标志物角蛋白14(K14)的表达量。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0、5、10、25、50 μg/L浓度SDF-1作用大鼠毛囊角质细胞24 h后,10、25 μg/L浓度SDF-1作用大鼠毛囊角质细胞48 h后,及10、25 μg/L浓度SDF-1加入50 nmol/L趋化因子受体-4(CXCR4)拮抗剂普乐沙福(AMD3100)作用大鼠毛囊角质细胞24 h后毛囊角质细胞增殖;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标记法分别检测对照组(0 μg/L SDF-1),25 μg/L SDF-1组,25 μg/L SDF-1+50 nmol/L AMD3100组作用大鼠毛囊角质细胞24 h后毛囊角质细胞增殖。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细胞免疫荧光显示95%以上细胞K14染色呈阳性。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0 μg/L浓度SDF-1(103.04±0.99)比较5 μg/L浓度SDF-1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100.67±4.59,t=0.90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25、50 μg/L浓度SDF-1促进毛囊角质细胞增殖(111.44±4.95、124.59±2.08、125.11±0.48,t10=3.221,P10<0.05;t25=8.624,P25<0.01;t50=8.464,P5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浓度为25 μg/L比较,SDF-1浓度为10 μg/L促增殖作用减弱(t=5.04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浓度为50 μg/L促增殖作用无明显变化(t=0.19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25 μg/L浓度的SDF-1作用48 h(98.26±5.24、112.39±2.30)与作用24 h(111.44±4.95、124.59±2.08)比较其促增殖作用减弱(t10=3.167,P10<0.05;t25=6.816,P25<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25 μg/L浓度SDF-1加入50 nmol/L AMD3100作用毛囊角质细胞24 h后,毛囊角质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84.20±1.06、98.51±0.92,t10=9.325,P10<0.01;t25=19.900,P25<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dU检测结果进一步验证SDF-1具有促进毛囊角质细胞增殖作用(SDF-1组:38.59±0.33,对照组:22.45±2.59,t=10.700,P<0.01),AMD3100可抑制SDF-1促增殖作用(22.12±1.96,t=10.70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DF-1在10~50 μg/L浓度范围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毛囊角质细胞有促进增殖作用,且该增殖作用能被AMD3100抑制。

  • 标签: 毛囊角质细胞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细胞增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细胞因子样蛋白1 (cytokine-like protein 1,CYTL1 )在脓毒症早期天然免疫反应阶段,对中性粒细胞促炎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C57BL/6小鼠,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脓毒症组(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和对照组(实施假手术),每组6-12只。术后8 h后分离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用CYTL1重组蛋白作用于细胞。Boyden趋化小室检测CYTL1细胞的趋化活性;荧光素标记大肠杆菌吞噬试剂盒检测吞噬功能;荧光探针标记后流式细胞术检测氧自由基释放。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YTL1对脓毒症小鼠中性粒细胞有较强的趋化活性[ (10.0 ± 2.0)vs(66.3 ± 4.0),t=-21.6,P <0.0001]。与其他趋化因子相比,CYTL1趋化活性较"中间型"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强[(66.3 ± 4.0)vs(21.7 ± 6.5 ),t= 10.1,P= 0.001];与"终点型"趋化因子fMLF相比差别不明显[(66.3 ± 4.0 )vs (86.0 ± 13.5 ),t=-2.4,P= 0.073】。流式细胞术及共聚焦激光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与脓毒症组相比,CYTL1蛋白能促进脓毒症小鼠中性粒细胞吞噬大肠杆菌[(7.35 ± 1.66)vs(2.84 ± 0.62),t = 4.4,P= 0.012],并增加细胞释放氧自由基[(84 340.1 ± 5 353.5 )vs (351 018.7 ± 72 291.7 ),t = 6.4,P = 0.003]。结论在脓毒症天然免疫反应阶段,CYTL1对小鼠中性粒细胞有较强的趋化活性,且能促进细胞吞噬能力及氧自由基释放,提示该因子可能在疾病早期有促进炎症反应的作用。

  • 标签: 细胞因子样蛋白1 中性粒细胞 趋化活性 吞噬功能 氧活性物质 脓毒症 天然免疫反应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Na+/H+交换蛋白1(NHE1)抑制剂对癌基因BRAF野生型(BRAFWT)和激活型BRAFV600E突变的胶质母细胞瘤(GBM)细胞生长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NHE1抑制剂Cariporide分别处理U251(BRAFWT)和AM38(BRAFV600E)GBM细胞系,乙酰甲酯化的2’,7’-双(2-羧乙基)-5(6)-羧荧光素荧光探针处理细胞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在440 nm与490 nm的荧光强度,计算荧光强度比值以反映NHE1的活性,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基质胶-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AM38细胞的NHE1活性、增殖和侵袭能力均显著高于U251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10、0.047);Cariporide处理的U251和AM38细胞的NHE1活性、增殖和侵袭能力均显著低于溶剂二甲基亚砜处理的U251和AM38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51:P=0.012、0.023、0.044;AM38:P=0.006、0.001、0.038)。结论采用Cariporide阻断NHE1活性可有效抑制BRAFWT和BRAFV600E突变型GBM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NHE1抑制剂 BRAF野生型 BRAFV600E突变型 增殖 侵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 1A1(CYP1A1)对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生成一氧化氮(NO)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10 mg/L的LPS诱导野生型C57BL/6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PMs)建立炎症反应模型,检测细胞中CYP1A1的mRNA和蛋白表达。体外培养CYP1A1过表达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CYP1A1/RAW),用10 mg/L的LPS刺激细胞,并设阴性对照细胞株(NC/RAW),检测细胞中激活蛋白-1(AP-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蛋白与mRNA表达以及细胞上清中NO含量。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用10 mg/L的LPS和100 nmol/L的12(S)-羟基二十碳四烯酸〔12(S)-HETE〕单独或联合刺激RAW264.7细胞,并设空白对照组,检测细胞中iNOS mRNA表达及细胞上清中NO含量,观察CYP1A1对LPS诱导巨噬细胞生成NO的影响是否与于其代谢产生的12(S)-HETE有关。体外培养CYP1A1过表达同时羟基化酶活性突变的RAW264.7细胞(CYP1A1m/RAW),用10 mg/L的LPS刺激细胞,并设CYP1A1/RAW细胞对照组,检测细胞中iNOS mRNA表达及细胞上清中NO含量,观察CYP1A1羟基化酶活性是否参与CYP1A1对LPS诱导巨噬细胞NO生成的调控。结果与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比较,LPS刺激2 h起小鼠PMs细胞中CYP1A1 mRNA表达即明显升高,并持续至12 h到达峰值〔CYP1A1 mRNA(2-ΔΔCt):6.41±0.98比1.00±0.00,P<0.05〕,6 h CYP1A1蛋白表达也显著增强,并在24 h达高峰,说明LPS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时CYP1A1表达水平发生变化。与NC/RAW+LPS组相比,CYP1A1/RAW+LPS组细胞中iNOS mRNA表达及NO的生成均显著增加,分别于12 h和24 h达峰值〔12 h iNOS mRNA(2-ΔΔCt):54.42±8.21比24.22±3.89,24 h NO(μmol/L):66.52±4.09比41.42±2.09,均P<0.05〕,同时iNOS蛋白和AP-1磷酸化亦明显增强,说明CYP1A1可能通过促进AP-1活化和iNOS表达增加,从而使NO生成增多。给予LPS单独或联合12(S)-HETE刺激RAW264.7细胞后,细胞中iNOS mRNA表达和NO的生成并无明显改变,12(S)-HETE+LPS组与LP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 h iNOS mRNA(2-ΔΔCt):34.24±4.07比34.35±4.01,24 h NO(μmol/L):44.02±3.14比44.56±3.21,均P>0.05〕,说明CYP1A1对NO生成的调控作用可能并不是通过12(S)-HETE而实现的。与CYP1A1/RAW+LPS组相比,CYP1A1m/RAW+LPS组细胞中iNOS mRNA表达及NO的生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 h iNOS mRNA(2-ΔΔCt):52.11±6.84比50.21±5.19,24 h NO(μmol/L):60.42±4.14比52.01±5.12,均P>0.05〕,说明CYP1A1对NO的调控与其羟基化酶活性无关。结论LPS可显著上调巨噬细胞中CYP1A1表达水平。CYP1A1过表达可通过活化AP-1/iNOS通路促进活化的巨噬细胞生成NO,这种作用与其羟基化酶活性及代谢产物12(S)-HETE无关。

  • 标签: 细胞色素P450 1A1 脂多糖 巨噬细胞 一氧化氮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H1N1流感病毒疫苗株在MDCK和MDCK-G1细胞中的最佳培养条件、产毒量、病毒滴度和细胞代谢情况。方法通过棋盘法摸索两种细胞的最佳种毒条件,然后比较2株细胞在最佳条件种毒后的血凝滴度、半数组织感染剂量(TCID50)、葡萄糖和乳酸的代谢情况。结果MDCK-G1细胞以感染复数(MOI)=0.001、1 μg/ml TPCK胰酶接种H1N1流感病毒后,72 h时血凝滴度达到峰值(1∶512),病毒滴度为107.4TCID50/ml;MDCK细胞以MOI=0.000 11 μg/ml TPCK胰酶接种H1N1流感病毒后,72 h时血凝滴度达到峰值(1∶256),病毒滴度为106.6TCID50/ml。结论MDCK-G1比MDCK细胞更适合流感病毒的增殖。本研究为细胞基质流感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 标签: MDCK细胞 MDCK-G1细胞 H1N1流感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管癌栓中间质细胞/癌细胞比值、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与pT1~4N1~3M0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二医院经系统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67例pT1~4N1~3M0期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中位随访55.2个月(16.8~69.6个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检测脉管癌栓中间质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数目,计算间质细胞/癌细胞比值及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采用Ward法分别对间质细胞/癌细胞比值和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进行聚类,得到低比值和高比值两类。分别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χ2检验分析该比值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用log-rank检验分析该比值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67例患者间质细胞/癌细胞、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的M(P25~P75)分别为0.025(0.015~0.063)和0.023(0.015~0.036)。间质细胞/癌细胞比值与患者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临床分期及脉管浸润有关(χ2=10.210、6.210、64.315、56.901、19.771,P=0.001、0.045及P均<0.001),但与ER、PR、HER-2、Ki67表达及神经侵犯无关(χ2=3.148、2.260、3.187、0.145、1.384,P=0.076、0.133、0.074、0.704、0.240);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与患者的肿瘤大小、ER表达、神经侵犯、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临床分期、脉管浸润和HER-2表达有关(χ2=7.487、6.680、8.439、13.002、25.856、31.394、19.771、27.921,P=0.024、0.010、0.004及P均<0.001),但与PR、Ki67表达无关(χ2=3.616、1.183,P=0.057、0.277)。聚类后间质细胞/癌细胞比值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及临床分期均有关系(χ2=47.300,P<0.001;χ2=14.260,P=0.001),而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仅与ER表达有关(χ2=5.136,P=0.023)。间质细胞/癌细胞、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均与乳腺癌患者DFS率相关,比值越高者DFS率越低(预后越差)(χ2=24.124、18.746,P均<0.001)。结论脉管癌栓中间质细胞/癌细胞比值和巨噬细胞/癌细胞比值高的患者预后不良,此比值可作为评价pT1-4N1-3M0期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的参考指标。

  • 标签: 间质细胞 巨噬细胞 乳腺肿瘤 存活率 预后 脉管癌栓 肿瘤微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UEDC1基因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THP-1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构建CUEDC1基因干扰的THP-1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库。基于RNA测序技术比较CUEDC1基因干扰的THP-1细胞与阴性对照THP-1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性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验证差异表达的部分基因。将表达上调和下调的基因分别导入DAVID软件,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成功构建CUEDC1基因干扰的THP-1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库。CUEDC1干扰组与阴性对照组间共检测到161个差异表达基因(P<0.05),其中显著上调基因85个,显著下调基因76个;与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9个,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10个,与p53基因有关的基因2个,与转录调控有关的基因3个,与泛素化有关的基因8个;其中SMAD5、SG15、CBLL1、FANCF等基因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结论CUEDC1基因可能影响SMAD5、SG15、CBLL1、FANCF等基因的表达,进而参与了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发展。

  • 标签: 白血病,单核细胞,急性 序列分析,RNA 基因表达谱 基因,CUEDC1
  • 简介:摘要1型糖尿病(T1DM)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胰岛β细胞特异性免疫损伤而致胰岛素绝对缺乏,进而引起血糖升高。胰岛素替代是目前临床主要的治疗方法,虽能控制高血糖,但不能遏制胰岛功能进行性衰竭,无法有效阻止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细胞疗法基于T1DM病理生理特征,旨在通过胰岛β细胞替代或再生治疗保护甚至重建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系统,从而改善疾病进程与预后,是T1DM治疗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本文将围绕胰岛移植与多能干细胞在T1DM治疗中的研究现况及发展方向进行论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半枝莲抗肿瘤作用的重要机制,总结半枝莲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半枝莲诱导肿瘤凋亡药理机制提供依据。

  • 标签: 半枝莲 细胞凋亡 抗肿瘤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