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器官剂量调制(ODM)技术行鼻窦CT扫描时对图像质量和眼晶状体辐射的影响。方法应用GERevolutionevoCT对头部拟人模体进行扫描,不开启ODM为对照组,开启ODM为观察组。通过调整管电压(140、120、100 kV)、噪声指数(N17、N18)、螺距(准直宽度20 cm时0.531、0.969;准直宽度40 mm时0.516、0.984)、等扫描参数,分别采集24个序列图像。记录鼻窦组织前(A)、左(L)、后(P)、右(R)4个方向管电流(mA)值、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感兴趣区(ROI)的CT值均值(AV)、标准差(SD)、信噪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和影像品质因子(FOM)。采用双盲法对图像的边缘清晰度、软组织层次、噪声、伪影进行3分制主观评分。结果不同扫描条件组合下观察组的辐射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鼻窦组织A方向的管电流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P<0.05);观察组L、P、R方向管电流和CTDIvol、DLP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的SD、SNR、CNR、FOM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的边缘清晰度、软组织层次、噪声、伪影的主观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ODM技术行鼻窦部CT扫描可获得满足诊断的图像质量,有效地降低眼晶状体的辐射,符合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

  • 标签: 器官剂量调制技术 鼻窦 眼晶状体 辐射防护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常见CT扫描部位中不同尺寸参量对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SSDE)的影响,以建立SSDE的快速转换因子。方法于2021年3月8日至5月1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集颅脑、鼻骨、鼻窦、颈部、胸和腹盆6个临床常见扫描部位共189个临床病例。利用Matlab自编程序进行批量图像处理,计算横断面图像的面积、前后径、左右径以及平均CT值信息,由病例的真实有效直径和水当量直径得到估算体型特异性剂量值的转换因子,并比较两种特异性剂量估计(SSDEED和SSDEWED)值的差异。根据临床实践中便于得到的前后径、左右径、前后径+左右径、估算有效直径,以及程序所得真实有效直径和水等效直径,建立便于应用的成年人各部位SSDE快速修正因子。得出水当量直径和有效直径的便捷转换关系。以水当量直径对应的修正因子为基准,比较各种尺寸参量对应的修正因子之间的相对误差。结果颅脑、鼻骨、鼻窦、颈部、胸部和腹盆6个CT检查部位的真实有效直径对应的SSDE快速转换因子分别为1.01、1.01、1.01、0.97、1.28、1.32,水当量直径对应的SSDE快速转换因子分别为0.87、0.97、0.98、0.99、1.42、1.36。不同类型转换因子之间相对误差变化范围为0.68%~18.05%。腹盆部的各种尺寸参量的转换系数相差最小,胸部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对应的转换系数误差最小。颅脑使用左右径对应的转换系数误差最小。鼻窦、胸部和腹盆的CTDIvol与SSDEED和SSDEW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鼻窦=2.44、4.23,t胸部=17.67、17.00,t腹盆=17.93、18.75,P<0.05);颅脑和鼻骨的CTDIvol与和SSDEWE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7、2.80,P<0.05),与SSDEED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而颈部CTDIvol与SSDEE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P<0.05),与SSDEWED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SSDEWED可以更加精准的评估受检者的体型特异性剂量,不同扫描部位可选择不同的尺寸参数进行修正。快速转换因子可便捷用于临床操作,提高受检者辐射估计的准确性。

  • 标签: 容积CT剂量指数 体型特异性剂量估计 有效直径 水当量直径
  • 简介:【摘要】目的:老年患者冠脉CTA不同扫描方式(自由呼吸状态与屏气)的辐射比较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9月至2021年7月期间收治的104例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老年患者作为本次探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患者平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探究组,每组52例。探究组在自由呼吸状态下进行扫描,对照组患者在屏气后进行扫描。在扫描期间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CT平均值、噪声、心率、SNR、CNR。选择两名临床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以双盲法对图像进行解析评价,比较两组结果。结果:心率大于等于75次/min老年患者在屏气后部分患者出现辐射升高,心率小于75次/min老年患者在自由呼吸状态下和屏气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有效辐射和图像客观评价、主观评价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本次探究实验的具体情况,选择自由呼吸状态进行扫描可以降低辐射

  • 标签: 老年 冠状动脉 自由呼吸 计算机体层 辐射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SSDE)和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两种方式在评估成人胸部CT扫描辐射时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12月间40例进行胸部CT扫描的受检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受检者体重指数(BMI)的不同分为观察1组(n=12)、观察2组(n=18)和观察3组(n=10),收集可以满足受检者诊断要求的SSDE和CTDIvol,比较两组剂量估算方式在评估胸部CT辐射方面的应用价值。结果 观察3组SSDE、CTDIvol值高于观察2组,二者差值低于观察2组,观察2组SSDE、CTDIvol值高于观察1组,二者差值低于观察1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SSDE与CTDIvol相比更可以准确评估不同BMI受检者行胸部CT扫描时所遭受的辐射,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 标签: 成人 胸部CT 辐射剂量 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 容积CT剂量指数
  • 简介:摘要:强化DSA大型放射性医疗设备辐射测量与防护管理对于保证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次研究中,本文将通过现场试验的方法,在设置不同工况的基础上,检测DSA放射环境分组测量剂量数据,并根据实际检测结果判断对相关人员的影响,最终为实现放射介入治疗受照剂量控制提供支持。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可知,为最大限度上保证相关人员的安全,需要合理运行个人防护措施,做好医护人员宣教,这对于保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 标签: 受照剂量 辐射[zc1]剂量 安全防护 早期预警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2017至2018年我国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的扫描方案和及辐射水平。方法根据全国各省市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的数量与分布状况进行整群抽样,最终纳入75家医院(二级医院30家、三级医院45家)。对调研医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行CCTA检查的患者进行系统抽样,最终纳入1 312例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等)及CCTA检查的资料(扫描前准备情况、扫描参数、图像采集模式、后处理方案及辐射等),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χ²检验分析各指标的应用情况及相应扫描方案下的有效辐射(ED)。结果低管电压(≤100 kV)应用比例为35.4%(464/1 312),其中三级医院应用低管电压的比例在患者体质量<60 kg组、60~90 kg组及>90 kg组分别为45.0%(126/280)、39.6%(256/647)和33.3%(8/24),均较二级医院[27.8%(25/90)、18.5%(49/265)、0(0/6)]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34.25、51.05、207.05,P<0.001)。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应用比例为38.5%(505/1 312)。迭代重建技术的应用比例为82.5%(1 082/1 312),应用迭代重建的患者中仍有58.8%(636/1 082)的患者应用120 kV及以上的管电压。CCTA检查的ED为11.84(6.33,16.66)mSv。三级医院行CCTA检查的ED较二级医院的ED低(Z=-5.73,P<0.001)。前瞻性心电门控下ED较回顾性心电门控的ED低(Z=-15.76,P<0.001)。应用迭代重建的ED较未应用迭代重建的ED低(Z=-3.45,P=0.004)。结论调研医院CCTA检查均存在管电压固定化、低管电压和前瞻性心电门控应用比例低、迭代重建技术应用不规范的问题,且扫描方案的不规范是导致CCTA检查时ED高的重要原因。尽管三级医院的扫描规范性高于二级医院,但仍未达到指南要求水平。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疾病 辐射剂量 扫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全国范围内儿童CT辐射的调查,了解儿童CT辐射的现状,探讨儿童CT辐射的诊断参考水平(DRL)。方法以2021年11月30日为起点,按时间倒叙回顾性收集全国儿科CT检查的辐射报告。将所有CT扫描分为0~1个月、>1个月~4岁、>4~10岁、>10~14岁、>14~18岁5个年龄段;头颅平扫、鼻窦平扫、颞部平扫、颈部平扫、胸部平扫、腹部平扫、头颅增强、胸部增强、腹部增强9个检查项目。记录每次CT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其75%位数为DRL。将本次调查中头部平扫、胸部平扫、腹部平扫的DRL与我国专家共识和欧洲DRL指南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到2019年3月至2021年11月间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3家医院,包括20家儿童专科医院、11家妇女儿童医院、2家综合医院的儿童CT检查19 135次,获得了5个年龄段、9个检查项目的45个亚组的CT辐射DRL。本调查DRL结果显示,5个年龄组头颅平扫的CTDIvol为26.9~42.8 mGy,DLP为347~694 mGy·cm;胸部平扫的CTDIvol为3.5~8.0 mGy,DLP为54~293 mGy·cm;腹部平扫的CTDIvol为6.3~13.2 mGy,DLP为155~564 mGy·cm。我国专家共识的DRL基本相当于此次调查>4~10岁年龄组的DRL。与欧洲指南相比,头颅平扫辐射差异不大,胸部平扫及腹部平扫低年龄组本次调查结果辐射增高明显。结论本次调查显示了我国儿童CT常用检查项目的辐射分布情况。部分项目辐射水平与我国既往及国际相关组织发布的DRL不符,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建立自己的DRL,以指导儿童低剂量CT工作。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儿童 辐射剂量 诊断参考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度学习重建(DLR)较混合迭代重建(HIR)在降低CT肺动脉成像(CTPA)辐射中的作用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临床疑诊为急性肺动脉栓塞(APE)或因其他肺动脉疾病需行CTPA检查的患者100例,根据区组随机化分为HIR组、DLR组,每组50例,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及体质指数(BMI)。HIR组、DLR组噪声指数(SD)分别设置为8.8、15,其他扫描参数及对比剂注射方案相同,分别采用HIR、DLR算法重建。计算有效剂量(ED)及体型特异性扫描剂量(SSDE)。在1~3级肺动脉管腔、双侧椎旁肌勾画感兴趣区(ROI),记录各ROI CT值及标准差值,计算图像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由2名高年资医师采用盲法,以Likert 5分制对2组图像进行主观评估,评分不一致时由第3名医师综合判定。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2组患者一般资料、辐射及客观图像质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主观噪声、肺动脉分支显示、诊断信心进行组间比较,计算线性加权Kappa系数分析2名医师评分的一致性。结果HIR组、DLR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R组与DLR组图像1~3级肺动脉及椎旁肌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LR组平均ED为1.3 mSv,SSDE中位数为4.20 mGy,均较HIR组降低约35%,但DLR组CTPA图像的SNR(30±5)、CNR(26±5)均高于HIR组(分别为23±5、20±5,t值分别为-6.60、-5.90,P<0.001)。DLR组主观图像噪声得分明显高于HIR组(Z=-7.34,P<0.001),且2名医师一致性高(Kappa=0.847,95%CI 0.553~1.000);DLR组与HIR组图像在肺动脉分支显示以及医师诊断信心得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0.259、-0.296,P>0.05)。结论DLR能够进一步降低CTPA检查辐射,提高图像质量且不影响医师诊断信心,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深度学习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对实验猪心肌动态CT灌注(CTP)图像质量的提升程度以及该算法对心肌血流量(MBF)计算的影响。方法麻醉状态下对5只家猪进行静息与负荷动态CTP扫描,扫描管电压均为100 kV,低剂量与高剂量管电流分别设置为150、300 mA。低剂量扫描数据图像重建采用传统滤波反投影(FBP)及DLIR 3种不同强度(低、中、高),高剂量扫描数据图像重建仅采用FBP。客观评价及主观评价(5分制)图像质量,客观评价包括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采用线性回归对DLIR算法强度和图像质量的线性趋势进行检验。采用Shapiro-Wilk检验数据正态性,正态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数据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高剂量扫描方案与低剂量扫描方案平均有效辐射分别为7.2、3.8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50,P<0.001)。低剂量下获得的图像随着DLIR强度的升高图像噪声逐渐减低,图像SNR及CNR逐渐增高(F=60.10、35.87、41.41,P均<0.001)。低剂量下高强度DLIR图像与高剂量FBP图像的噪声分别为(31.7±3.1)、(38.2±1.2)HU,SNR分别为16.6±2.0、13.8±0.8,CNR分别为14.5±1.7、11.6±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70、4.15、5.68,P值均<0.05)。低剂量下高强度DLIR图像与高剂量FBP图像主观评分分别为(4.8±0.4)、(4.2±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2,P<0.05)。低剂量下FBP图像与高强度DLIR图像计算MBF在静息状态下分别为(81.3±17.3)、(79.9±18.3)ml·100 ml-1·min-1,负荷状态下分别为(99.4±24.9)、(100.7±27.3)ml·100 ml-1·min-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0、0.89,P>0.05)。结论应用高强度DLIR算法有利于实现实验猪低剂量心肌动态CTP,可明显提升图像质量,同时对MBF计算无明显影响。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心肌灌注 深度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患者全身辐射代谢的影响因素,为辐射防护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至9月于3家三甲医院住院的72例DTC术后患者[男性27例、女性45例,年龄15~75(42.79±14.23)岁]的临床资料,其中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23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4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5例。根据服用131I后48 h全身辐射是否达到安全标准将患者分为安全组(48 h全身辐射≤23.30 μSv/h)和危险组(48 h全身辐射>23.30 μSv/h),比较各因素对全身辐射代谢的影响。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各单因素及多因素联合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最佳临界值及诊断效能。结果危险组和安全组比较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甲状腺2 h摄碘率(t=-2.56,P=0.01)、24 h摄碘率(Z=-2.07,P=0.04)、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Z=-2.83,P=0.01)、游离甲状腺素(Z=-2.70,P=0.01)、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χ2=6.80 ,P=0.01)、甲状腺超声提示是否存在甲状腺残留组织(Fisher确切概率法,P=0.03)等6个指标显著影响了131I治疗DTC术后患者的全身辐射代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 h摄碘率[OR=1.27 (95%CI:1.03~1.57)]和Tg水平[OR=2.51 (95%CI:1.21~5.20)]对全身辐射代谢有影响(P=0.03、0.01),24 h摄碘率和Tg水平越高的患者其48 h全身辐射达到安全水平的可能性越低。24 h摄碘率+Tg水平(联合指标)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 (95%CI:0.65~0.87)、灵敏度为94.87%、特异度为46.88%、最佳临界值为-0.71。结论24 h摄碘率和Tg水平是131I治疗DTC术后患者全身辐射代谢的影响因素,利用这两个因素建立联合指标进行辐射评估可为调整患者住院时长提供参考。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碘放射性同位素 近距离放射疗法 辐射剂量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人工给药与自动给药的辐射和注射精度,评价PET自动给药系统在护理工作中的优势。方法人工给药和PET自动给药系统各完成2021年8月至2021年9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例患者(共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9.6岁)的18F-FDG注射;手持式辐射探测器测量2种给药方式护士的手臂和躯干剂量当量率,记录给药时长,比较2种注射方式的年辐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种给药方式注射参数的差异。结果按每年5 000例患者估算,人工给药时护士手臂和躯干的年辐射为220.19和2.09 mSv,自动给药为0.19和0.08 mSv,分别减少了99%和95%。人工给药和自动给药的空针活度分别为(18.87±7.77)和(0.22±0.19) MBq,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5,P<0.001),而满针活度、注射活度以及注射活度与处方活度的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0.03~1.37,均P>0.05)。结论PET自动给药系统为核医学护理带来更好的防护。

  • 标签: 给药系统 护理 辐射防护 辐射剂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氟脱氧葡萄糖F1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钙化积分的虚拟平扫成像(VNC)降低扫描辐射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双层探测器光谱CT行CCTA扫描的122例患者资料。记录每位患者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记录检查时间。在后处理工作站中,基于CCTA的光谱基数据(SBI)生成VNC图像。2名医师分别独立评价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真实平扫(TNC)及VNC的钙化积分(CS_TNC,CS_VNC)并做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到校正系数λ,各分支校正系数分别记为λLAD、λLCx、λRCA,总体冠状动脉(Total)的平均校正系数记为λAVG。校正后VNC的CS(CCS_VNC)=λ × CS_VNC。采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CS_TNC、CCS_VNC的差异;采用Bland-Altman法分析评价CS_TNC、CCS_VNC一致性。结果获得CS平扫的辐射为0.69 mSv。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扫描的辐射为6.47 mSv,总的辐射为7.16 mSv。利用基于双层探测器光谱CT冠状动脉CTA的VNC图像替代TNC图像获得CS,可省去CTA前的平扫,减少10.6%的总辐射及39%的检查时间。LAD、LCx、RCA及Total的CS_TNC,CS_VN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5.33、4.99、6.60,P < 0.05),相关性良好(R2=0.929、0.896、0.958、0.918,λ=2.18、1.18、2.15、2.07)。LAD和RCA的CS_TNC、平均系数CCS_VNC及分支系数CCS_VNC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LCx的CS_TNC、平均系数CCS_VNC及分支系数CCS_VN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4,P<0.05)。组内两两比较:CS_TNC与平均系数CCS_VNC及平均系数CCS_VNC与分支系数CCS_VN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3.43,P<0.05),LCx的CS_TNC与及分支系数CCS_VNC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的VNC技术可以从CCTA图像中准确评价冠状动脉CS,有望代替冠状动脉常规CT平扫,从而有效降低患者辐射及减少扫描时间。

  • 标签: 计算机体层成像 冠状动脉 血管钙化 辐射剂量 虚拟平扫
  • 简介:摘要目的估算前列腺癌患者177Lu-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617治疗后对公众辐射(RD)水平,为177Lu-PSMA-617治疗辐射防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间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177Lu-PSMA-617治疗的10例前列腺癌患者[年龄(71.1±5.9)岁],按照不同的177Lu-PSMA-617推注剂量,分为低剂量组(5.55~6.29 GBq)及高剂量组(6.70~8.94 GBq),在静脉推注药物后的5、30 min和1、2、4、24、48、72、96、144 h,分别在距患者0.3、1.0、2.0 m处,利用辐射监测剂量仪测量患者的外辐射初始剂量当量率(DR)。通过HERMES软件对ROI统计量进行分析,通过双指数函数模型进行曲线回归拟合得到相应方程。依据美国国家辐射防护和测量委员会(NCRP)提出的人类社会活动模式,估算177Lu-PSMA-617治疗后患者不同时间出院对公众人群的RD。结果患者均在完成治疗后72 h出院,距患者0.3、1.0和2.0 m处的初始DR分别为(12.6±3.3)、(4.7±1.2)和(1.6±0.4) μSv/h;同床共睡的伴侣、日间接触的家属和同事的RD分别为(999±253)、(121±29)和(160±39) μSv。患者若在完成治疗后48 h出院,即可将成年家属的RD控制在≤5 mSv,同事及儿童的RD控制在≤1 mSv。从177Lu-PSMA-617给药后开始,患者与伴侣分睡限制期以及与同事接触的限制期均为2 d,日间儿童接触的限制期为2 d(高剂量组)或1 d(低剂量组);给药后第1~4天,患者需限制公共交通工具乘坐时间,从第5天开始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则没有时间限制。结论根据目前对公众的RD限制,如果采取了良好的安全预防措施,177Lu-PSMA-617治疗前列腺癌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方式。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辐射剂量 前列腺特异膜抗原 二肽类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比较眼科病房住院患者X射线检查部位及辐射构成,探讨近年X射线检查模式的变化与推行的技术优化对患者辐射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回顾性调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9年7月1日至2019年11月31日及2020年7月1日至2020年11月31日眼科病房住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共516例,根据检查时间选取2019年258例、2020年258例。依据前期研究成果并结合低剂量CT筛查的相关文献,项目组在2020年对CT扫描参数与流程进行了一系列优化,统计优化前后单次检查剂量,统计两年数字X射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和CT检查的人次、人均检查次数、CT与DR的构成比、人均X射线受检剂量。结果2020年眼科住院患者胸部CT、眼眶CT的平均有效剂量分别为2.587±1.586 mSv和0.877±0.733 mSv,明显低于2019年(F=0.52、0.72,P<0.05),分别降低34.82%、37.13%;胸部DR与头颅CT的平均有效剂量2020年与2019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6.01、1.81,P>0.05);人均X射线检查频率增加0.15次,人均X射线有效剂量增加1.44倍(1.589 mSv);2019年X射线检查以胸部DR为主,占全部检查的68.79%,2020年以胸部CT为主,占全部检查的71.05%;2020年胸部CT构成比较2019年增加63.17%,胸部DR、眼眶CT、头颅CT的构成比分别较少53.88%、5.79%、2.89%。结论经过剂量优化,2020年眼科住院患者CT单次检查剂量较2019年有所降低。胸部CT检查频率明显增加,并代替胸部DR成为其主要的X射线检查手段,使眼科住院患者X射线有效剂量明显增加。

  • 标签: 辐射剂量 计算机体层成像 胸部X射线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血管成像中应用不同扫描模式对辐射及影响质量的对比。方法:纳选2020年5月-2021年5月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患者例数共计99例,依照扫描成像层数不同分设A组(64排,64层扫描),B组(64排,128层扫描),C组(320排,640层扫描),比较三组辐射及图像成像质量差异。结果:对患者扫描时所应用的对比剂含量及辐射指标CTDIvol、DLP、ED进行比较,三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辐射最小,C组辐射最大,B组辐射居中;三种扫描方案均可清晰显影下肢动脉血管,且均可顺利完成检查。各组CT值、SNR值、CNR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下肢动脉血管成像中应用不同扫描模式对辐射及影响质量对比均有所差异,双下肢动脉64排、64层扫描切实可行,扫描层数越低,因患者单次检查所接受辐射越低,但均满足临床诊疗要求。

  • 标签: 下肢动脉血管成像 DSA MSCT CTA 辐射 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绝对时相窄窗曝光降低心律不齐者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辐射的可行性。方法纳入心律不齐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者20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100例,两组均行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冠状动脉CT扫描。A组采用绝对时相窄窗曝光(250~450 ms),B组采用相对时相宽窗曝光(30%~75%),其他扫描参数相同,两组对比剂注射方案相同,扫描完成后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记录辐射,比较两组间图像质量和辐射。结果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分别为(16.71±8.35)mGy、(231.04±114.86)mGy·cm、(3.23±1.60)mSv,均明显低于B组的(29.35±17.90)mGy、(398.27±238.40)mGy·cm、(5.57±3.33)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6.32、-6.32, P<0.05)。A组中未出现重复扫描、出现1次、2次、3次重复扫描的例数分别为81、17、2和0,而B组分别为22、62、10和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76,P<0.05)。结论对于心律不齐者,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同时采用绝对时相ms扫描及重建,并且缩窄曝光时间窗,能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

  • 标签: 冠状动脉 心律不齐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绝对时相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SiR-V)对比,探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在低辐射下对乏血供肝转移瘤CT图像质量及检出效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21年1月至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乏血供肝转移病变需行全腹部增强CT的56例患者,增强后第1静脉期均行常规辐射(400 mA)CT扫描,根据第2静脉期管电流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280 mA,19例)、B(200 mA,19例)、C(120 mA,18例)组。各组第1静脉期和第2静脉期图像均进行权重为60%的ASiR-V(ASiR-V60%)和高强度的DLIR(DLIR-H)重建。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包括噪声、肝脏的信噪比(SNR肝脏)和门静脉的信噪比(SNR门静脉)、病灶的对比噪声比(CNR病灶),主观评价指标包括总体图像质量评分、病灶显示能力评分、诊断信心度评分,并记录各组有效辐射(ED)和病灶检出率。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ASiR-V60%和DLIR-H图像间客观指标的差异,采用配对资料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主观评价指标。结果第2静脉期A、B、C组ED分别为(5.56±0.35)、(3.88±0.23)、(2.42±0.23)mSv。A、B、C组第2静脉期的ED分别比第1静脉期的ED降低30%、50%、70%。随着辐射的降低,噪声逐渐增加,CNR病灶、SNR肝脏、SNR门静脉逐渐降低。在相同辐射条件下,DLIR-H的图像的客观评价指标均优于ASiR-V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各组的主观评分随辐射的降低而降低,在相同辐射条件下,DLIR-H的总体图像质量、病灶显示能力和诊断信心评分均高于ASiR-V60%(P均<0.001)。A组的ASiR-V60%和DLIR-H均将全部病灶检出,检出率为100%(84/84),B组检出率均为92.0%(75/81),C组检出率均为88.0%(79/89)。结论与ASiR-V60%相比,DLIR-H在低辐射下均可提高总体图像质量及乏血供肝转移病灶的显示能力,增加诊断信心。

  • 标签: 肝肿瘤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深度学习重建算法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PET/CT受检者有效剂量辐射分析。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PET/CT受检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取剂量长度乘积估算扫描辐射有效剂量,并计算受检者所受辐射总有效剂量。结果 PET/CT管电压120KV,管电流60~180mAs调整,伴随着管电流增大,EDTotal、EDCT/EDPET比值逐渐增大;受检者自身一般情况不同所注射18F-FDG药物不同,计算PEF所致辐射有效剂量,随着18F-FDG一定范围不断增大,EDPET、EDCT/EDPET随之增大,但不超过50%。结论 CT扫描所致辐射有效剂量占据总有效剂量一般以上,降低管电流,调整18F-FDG剂量,则有效降低PET/CT受检者有效辐射

  • 标签: PET/CT 有效剂量 辐射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乳腺数字体层摄影及全数字乳腺摄影(DBT/FFDM)模式平均腺体剂量(AGD)与乳房密度、压迫厚度的关系,探讨不同类型(厚度和密度)乳房在具体情况下摄影方式的优化选择与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29例乳房Combo(DBT+FFDM)临床资料,分别收集记录双乳正位(CC)及内外斜位(MLO)压迫厚度、AGD、kVp和乳房量化密度(Q_abd)类型,分析DBT/FFDM模式下压迫厚度、密度与AGD之间的关系。结果DBT/FFDM模式AGD与压迫厚度(CC位:r=0.55、0.53,P<0.001;MLO位:r=0.62、0.48,P<0.001)、乳房密度(CC位:r=0.36、0.39,P<0.001;MLO位:r=0.16、0.30,P<0.001)正相关;DBT模式AGD组间差异小,FFDM模式AGD组间差异大(厚度分组CC位:F=35.29、31.32,P<0.005; MLO位:F=44.83、27.02,P<0.005;Q_abd分类CC位:F=18.68、19.76,P<0.005;MLO位:F=4.58、10.52,P<0.005);Q_abd分类高的乳房平均压迫厚度较低(CC位:F=16.28,P<0.005;MLO位:F=17.81,P<0.005);同时考虑压迫厚度与乳房密度交互作用影响,仅在MLO位DM模式对AGD有交互作用(F=3.16,P=0.005)。结论DBT/FFDM两种模式剂量累积可能增加辐射风险;乳腺摄影优先采用单视图CC/MLO-DBT或CC/MLO-(DBT+FFDM)+单视图MLO/CC-FFDM模式,在减低辐射风险方面有积极作用。

  • 标签: 数字乳腺体层摄影 乳腺摄影 平均腺体剂量 压迫厚度 乳房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X射线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21年1至12月,将武汉市部分三甲医院1 039名医务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其中518名放射工作人员作为暴露组,521名非放射工作人员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人群的一般情况,测量甲状腺功能5项指标:总甲状腺素(TT4)、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同时收集暴露组接触电离辐射的年累积剂量。采用Pearson 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人群一般情况、甲状腺功能5项指标及异常率等进行比较,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暴露组年累积剂量与甲状腺功能5项指标的关联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暴露组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对照组与暴露组工作人员的TT4水平分别为(7.95±1.07)μg/dl和(8.26±1.41)μg/dl,FT4水平分别为(16.33±2.19)pmol/L和(17.15±2.42)pmol/L,甲状腺功能异常率分别为4.80%(25/521)和8.49%(44/518),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暴露组年累积剂量与TT4、TT3、FT4、TSH均存在明显关联(P<0.05),年累积剂量每增加1 mSv,放射工作人员TT4升高1.661 μg/dl,FT4升高1.422 pmol/L,TT3降低0.113 ng/ml,TSH降低0.731 μIU/ml。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放射工作人员年龄越大,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风险越高(OR=1.080,95%CI:1.016~1.148,P=0.013);年累积剂量越大,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风险也越高(OR=6.400,95%CI:1.796~22.811,P=0.004)。结论低剂量X射线电离辐射年累积剂量与放射工作人员甲状腺功能TT4、FT4存在正向关联,与TT3、TSH存在负向关联;年龄、年累积剂量越大,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风险越高。

  • 标签: 放射 X射线 低剂量电离辐射 甲状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