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着年龄递增,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步凸显,房颤的发病率增加,其卒中发生风险明显升高。

  • 标签: 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 简介: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发病率高,危害大。近年来,房颤的非药物治疗取得了较快发展,其中肺静脉隔离(PVI)就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治愈率较高,而在持续性房颤和长时程房颤患者中疗效一般。本综述主要探讨针对持续性房颤患者的最新辅助消融策略及其机制,包括线性消融、复杂碎裂心房电位(CFAE)消融、神经节(丛)消融、主频率消融、转子消融和与房颤触发相关的其他解剖位点消融。

  • 标签: 心房颤动 消融技术 辅助消融
  • 简介:在任何中毒病例,首先要对呼吸损害以及是否需要处理做出评估。食物、呕吐物、分泌物、义齿都要从病人口腔和咽部清除,避免舌回缩。如果是昏迷病人,咽喉反射消失,应置人导气管最好是气管内插管。病人应置头低左侧位,以减少胃内容物吸人肺内的危险。

  • 标签: 中毒 呼吸系统 循环功能 血浆扩张剂 洗胃疗法 活性炭
  • 简介:造血在儿童和成人时期发生在骨髓。但在胎儿时期,造血主要发生在肝;胎儿发育的晚期(从6—7个月起),造血干细胞移行至骨髓。[胎盘脐带血是供移植用的造血干细胞的丰富来源,数以百计的这种移植已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由于所提供的血量有限(60一lOOml),这种技术主要应用于儿童。]

  • 标签: 贫血症 血红蛋白 疾病诊断 寄生虫 小红细胞性贫血 慢性疾病
  • 简介:PKC是细胞内信号传导的重要成分,生理功能主要有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坏死及基因表达,调节神经兴奋性,突触塑形。目前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在参与心肌预处理及后处理过程的多种因素中,PKC起到了关键作用,是多种因素的一条共同的通路,本文就PKC及亚型在心肌预处理及后处理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缺血预处理 缺血后处理 蛋白激酶C 亚型
  • 简介:冠心病(CHD)在英国仍然是导致死亡最常见的原因,它导致了22%的男性和12%的女性过早死亡。这些死亡大多数是由心肌梗死(MI)所导致,其中英国一年有260000例。在最近的10年里,CHD的死亡率已经有所下降,年龄在75岁以下的人群中,过早死亡已经减少了37%。这其中一半以上是由于主要的危险因素下降(主要是停止吸烟)所致;其余则是由于个体化治疗和二级预防。本文主要介绍MI的治疗。通过迅速和恰当的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个体化治疗 死亡率 危险因素 二级预防 冠心病
  • 简介:慢性肾病的病程一般表现为不可逆性进展,即从无症状或轻微血生化异常进展到有潜在生命危险的尿毒症,并伴有钾磷代谢紊乱、血压和血容量调节异常。慢性进行性肾病分四个阶段——肾储备功能丧失、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终末期肾衰(ESRF)。内科医师要面临每一阶段的不同问题和临床表现。

  • 标签: 慢性肾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 血容量 肾后性尿毒症 肾动脉病 高血压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可能致命的临床情况,存活者的长期转归很差,这是心肌损伤及其相关的心力衰竭所致。一级预防可能减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可能性,但在很多患者缺血性心脏病的首发症状可以是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因此,出现胸痛的患者,尤其是那些有缺血性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应尽早寻求医学指导。迅速筛选、早期诊断并给予循证医学为依据的治疗以减少心肌损伤的程度显得极为重要。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冠状动脉闭塞 循证医学 心肌损伤 病理学 抢救处理
  • 简介:肾脏疾病包括遗传、代谢失调和获得性的肾脏损害,后者又可分为免疫性、代谢性、肿瘤性和感染性等各种类型。许多“肾脏”疾病(特别是免疫性或代谢性问题)存在系统性表现,所以病人常常表现为另一个器官或系统症状。这样就会导致误诊、漏诊和潜在的伤害。如,病人有乏力、肌肉强直、鼻

  • 标签: 慢性肾功能损伤 肾脏 并发症 治疗
  • 简介:心肌梗死后,病死率和再发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在最初的4~6周最高(图1)。此后,50~70岁的患者年病死率为5%~10%(普通人群平均病死率为1%),3%~4%患者再次发生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患者随年龄增长、左心室功能不全加重和再发心肌梗死,其存活率进一步降低。心肌梗死还可能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带来显著的影响。焦虑和抑郁常见,患者可能存在复发性心肌缺血或气短,影响他们未来的就业。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理护理 冠脉造影检查 运动负荷试验 生活方式 干预性治疗
  • 简介:甲状腺结节是临床最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据美国甲状腺协会调查,普通人群触诊检出的结节占4%~10%。近年来随超声检查的普及,调查显示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已达18%~67%。甲状腺结节在老年人及女性中更常见,50岁以下人群甲状腺结节的超声检出率为30%,而60岁以上的检出率达50%。我院老年健康体检者中甲状腺结节的超声检出率达70.7%。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癌 甲状腺良性结节 左旋甲状腺素
  • 简介:目的探讨安全心包穿刺引流,并有效治疗心包积液的方法。方法将经2D超声定位后穿刺并动脉鞘管留置持续引流的48例资料与同期单纯心包穿刺的20例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引流组16例(16/20)肿瘤性积液,23例(23/24)结核性积液,4例(4/4)特发性渗出性积液经引流与心包内注药后积液消失,其余5例症状获得有效缓解;而单纯穿刺组2例心包积液消失,其余18例仅短暂缓解症状,全部转入引流组。操作相关并发症以后者为多。2D超声定位后在床边循穿刺点穿刺置管引流,安全可靠;动脉鞘管与组织有较好的相容性,可较长时间保持引流(1—65天)并注药治疗。结论本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可持续保留并有效引流及治疗心包积液。

  • 标签: 2D超声定位 心包积液 动脉鞘管留置 心包穿刺引流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总结老年危重急性动脉栓塞患者取栓术后的诊治经验,探讨持续性静脉滤过(CVVHD)治疗在此类患者动脉栓塞取栓术后改善预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8年6月至2015年5月北京军区总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47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按照患者或家属意愿,根据是否采用CVVHD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m=21)和对照组(Ⅳ=26)。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死亡率等情况,重点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肾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术前出现肢体发绀、僵硬症状的比例更多(P〈0.05);治疗组患者血钾、肌酐及尿素氮恢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缩短[(13.5±1.6)vs(18.2±2.1)d,P=0.043]、住院期间死亡率显著降低(9.5%vs19.2%,P=0.027)。结论老年危重急性动脉栓塞患者术后积极进行CVVHD治疗可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明显减少死亡率和术后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 标签: 老年人 急性动脉栓塞 连续性静脉滤过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微创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要点,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我院从2012年7月至2012年8月连续进行该手术10例,包括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及微创体外循环下进行,术中常规行食道超声检查,并应用洗血球机行自体血液回收。转机前半量肝素化(200-240IU/kg),维持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clottingtime,ACT)在300秒以上。转机期间谨防进气,适当补液,维持合适的血容量和体外循环流量。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出院,无术后并发症,无死亡。体外循环时间(93.7±19.9)min,阻断时间(54.8±18.5)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4±5.7)h,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停留时间(39.3±19.4)h,24小时胸管引流量(424±156.2)mL。围术期仅1例输入血制品,为浓缩红细胞2单位。结论掌握微创体外循环的方法和原理,加强容量管理和体循环阻力的调控,谨防进气,是麻醉处理的关键。

  • 标签: 微创体外循环 心脏手术 麻醉处理
  • 简介:90年代以前,新发结核病中的耐药结核菌小于5%,90年代以后耐药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美国和泰国等相继发生耐多药结核病(MDR-TB)爆发流行,耐多药问题日见显露。我国MDR-TB的流行情况亦十分严重,截止2000年,初始、获得耐多药率仍分别高达7.6%和17.1%。据估计,当今世界上已有5000万人携带结核菌耐药菌株,约三分之二的结核病人处于发生MDR-TB的危险之中,

  • 标签: 耐多药结核病 MDR-TB 90年代 耐药结核菌 2000年 爆发流行
  • 简介:目的探讨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ctomy,PD术)后胰瘘高危患者中施行早期持续负压引流对预防、治疗术后胰瘘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间行PD术的2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术后胰瘘高危患者87例,根据术后引流管处理方式将其分为术后早期持续负压引流组(观察组)和常规引流组(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胰瘘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医疗费用及住院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共计40例。对照组共计47例,2组患者在临床基本资料与手术基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术后总体胰瘘发生率、胃瘫、胆瘘、出血及切口感染发生率无差别,但观察组B、C级胰瘘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2.5%vs34.0%,P〈0.05),腹腔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0%vs4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60.0%vs83.0%,P〈0.05),但2组间死亡率无差别;术后早期持续负压引流能降低PD术后胰瘘高危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21.93±7.14)vs(28.70±12.45)d,P〈0.05)及临床花费((6.48±1.20)vs(7.52±1.46)万元,P〈0.05)。结论在PD术后胰瘘高危患者中,术后早期持续负压引流降低了PD术后胰瘘高危患者中B、C级胰瘘、腹腔感染的发生率和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加速了患者术后的恢复,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花费,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瘘 引流
  • 简介:1981年Sullivan首次在临床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positiveairwaypressure,CPAP)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迄今CPAP已成为OSAHS患者的首选治疗措施。对中重度患者和年老体弱、有严重冠心病、脑血管病、

  • 标签: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治疗
  • 简介:在药物治疗的整个过程、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出现不合理用药。哮喘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药物治疗的总体安排不当、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不当和药物治疗方案的执行不当3个环节。用药是否合理应根据是否符合疾病、患者及药物三方面的特点来判断。我们首先要发现不合理用药,然后对其进行积极处理,包括调整药物治疗的方向和目标、调整药物治疗的方案及其执行。当然,合理和不合理用药是相对的,我们在处理中不能绝对化,应评估得失、权衡利弊、趋利避害,做出适当的决策。

  • 标签: 哮喘 不合理用药 表现 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