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安全心包穿刺引流,并有效治疗心包积液的方法。方法将经2D超声定位后穿刺并动脉留置持续引流的48例资料与同期单纯心包穿刺的20例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引流组16例(16/20)肿瘤性积液,23例(23/24)结核性积液,4例(4/4)特发性渗出性积液经引流与心包内注药后积液消失,其余5例症状获得有效缓解;而单纯穿刺组2例心包积液消失,其余18例仅短暂缓解症状,全部转入引流组。操作相关并发症以后者为多。2D超声定位后在床边循穿刺点穿刺置引流,安全可靠;动脉与组织有较好的相容性,可较长时间保持引流(1—65天)并注药治疗。结论本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可持续保留并有效引流及治疗心包积液。

  • 标签: 2D超声定位 心包积液 动脉鞘管留置 心包穿刺引流 并发症
  • 简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近三十年来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技术之一,其相应的护理技术在过去近十年里有着明显的改进。本文以穿刺股动脉途径为重点综述国外PTCA术后留置动脉的护理进展:动脉拔除责任者、拔除时间、拔后局部压迫方法等内容,旨在提升PTCA术后护理质量。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动脉鞘管 护理
  • 简介:由于危重患者的动脉血压监测、持续床旁血液滤过时血气分析检查的时时监测等等。动脉越来越重要。临床上常用的动脉针其径大,针芯粗。而危重患者的动脉搏动弱。无法一次性穿刺成功。反复的穿刺不仅会破坏血管,加重患者的疼痛,还会增加感染的机率。穿刺成功时,因其径大,回血速度快,往往造成血液污染和逆行感染。而留置针代替动脉针在临床上应用效果良好。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 标签: 留置针 动脉置管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品管圈对留置患者卧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组建品管圈,组织成员开展头脑风暴,通过把握现状,原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评价品管圈实施效果。结果目标达到率为83.8%,进步率为45.6%,且实施后护理人员综合评分较实施前得到明显提高(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高留置患者卧床舒适度,并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品管圈 鞘管留置 卧床舒适度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制作一款动脉留置针装置应用于重症医学科(ICU)患者中,探讨研制的动脉留置针装置在ICU患者中的使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8月住院治疗进行有创血压监测的40例患者,采取自身对照法,将患者左手或右手使用传统静脉留置针为对照组,右手或左手使用自制动脉留置针为观察组。比较2组的操作人数、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血液污染、平均动脉压。结果观察组操作人数只需1人,低于对照组2人。观察组穿刺成功率和血液污染率分别为67.5%(27/40)、0,优于对照组的30.0%(12/40)、77.5%(31/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1.257、50.612,P<0.01)。观察组操作时间和平均动脉压分别为(50.53 ± 14.12)s、(65.38 ± 18.03)mmHg(1 mmHg=0.133 kPa),对照组分别为(76.21 ± 8.28)s、(68.24 ± 17.07)mmHg,2组比较操作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3.63,P<0.01),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动脉留置针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缩短了操作时间,并节省人力成本同时避免了血液浪费和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 标签: 危重症 有创血压监测 自制动脉留置针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介入手术后不同动脉时间对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26例行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在拔后处理方法相同的情况下,观察组在术后1h内拔,对照组在术后4~6h拔。结果观察组未发现任何明显并发症,对照组共有9例患者出现明显并发症,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4.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血管介入手术后早期动脉对血管并发症具很好预防作用。

  • 标签: 脑血管病 介入治疗 拔管时间 血管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介入术后股动脉拔除前后及相关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实验中共选取研究对象86例,患有心血管疾病,已同意接受介入手术治疗,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将86例患者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中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取综合性护理,对比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护理过程中分别出现2例、9例并发症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65%、20.9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P<0.05)。其次,观察组中仅2患者不满意,满意度95.34%,反观应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不满意患者8例,满意度81.39%,对比来看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通过对心血管介入术后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能够显著提升护理针对性,降低并发症风险。

  • 标签: 心血管介入术 股动脉鞘管 并发症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介入术后股动脉拔除前后及相关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实验中共选取研究对象20例,患有心血管疾病,已同意接受介入手术治疗,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将86例患者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例,对照组中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取综合性护理,对比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护理过程中分别出现2例、9例并发症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65%、20.9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P<0.05)。其次,观察组中仅2患者不满意,满意度95.34%,反观应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不满意患者8例,满意度81.39%,对比来看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通过对心血管介入术后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能够显著提升护理针对性,降低并发症风险。

  • 标签: 心血管介入术 股动脉鞘管 并发症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PCI术后桡动脉不同处置方法对桡动脉损伤情况观察探索PCI术后桡动脉的恰当处置办法。方法选取我院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行PCI的12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依据《心血管介入诊疗操作培训规范》进行恰当处置PCI术后桡动脉有利于明显减少桡动脉损伤。结论由于桡动脉的解剖特点及手术量的增加,经桡动脉PCI术后留对桡动脉损伤情况复杂,需进一步进行探索。

  • 标签: 经桡动脉PCI术 桡动脉留鞘 恰当处置 桡动脉损伤
  • 简介:摘要根治性切除是改善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合并动脉侵犯是局部进展期胰腺癌不可切除的主要原因。对于累及动脉的胰腺癌进行更精准的可切除性评估,选择适宜的外科技术,有赖于对肿瘤侵犯动脉解剖学、组织学以及肿瘤生物学的进一步深入理解。传统基于累及动脉周径的肿瘤影像学评估不等于真实意义上的病理学侵犯。在可切除性评估中,动脉被侵犯的深度比受累及的周径更重要。对动脉结构的形态学观察发现:动脉外弹力层是否受侵犯决定动脉剥除的可行性与联合动脉切除的必要性。动脉剥除技术为合并动脉侵犯的胰腺癌患者提供根治性切除机会,同时可避免动脉切除重建的高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对肿瘤侵犯深度和生物学行为更精准地评估将为侵犯动脉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外科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 标签: 胰腺肿瘤 局部进展期 可切除性评估 动脉鞘剥除技术 联合动脉切除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拔除后血管迷走反射的预防措施,方法:120例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患者,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拔前给予生理盐水静滴,拔时局部使用利多卡因于周围浸润麻醉,对照组未经上述处理直接拔。结果:预防组共发生血管迷走反射2例,发生率为3.3%,对照组心血管迷走反射发生9例,发生率为15%,(P<0.05)。结论:应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输注生理盐水可有效预防拔除后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鞘管拔除 血管迷走反射 预防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传统胃固定方法与新的固定方法(胶、寸带法)差异,选择即牢固又简单易行的方法,减少病人意外脱率,解除病人留置胃管带来的心理负担,消除胶布对固定胃处皮肤的刺激,减少护士工作量。方法分析比较我院2009年3月~2009年6月分别采用传统固定方法(109例)与新固定方法(127例)的意外脱率、固定胃处皮肤受损情况及病人担心脱的心理负担。结果新固定方法意外脱率、固定胃处皮肤受损发生率及病人的心理负担状况明显降低,传统固定方法(109例)与新固定方法(127例)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新的固定方法固定牢固、取材方便、简单易行,在我院使用受到广泛认可。

  • 标签: 胃管固定 意外脱管 皮肤受损情况 担心脱管的心理负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患有急性动脉栓塞患者在进行取栓术后留置动脉导管溶栓护理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方法于来我院接受急性动脉栓塞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择30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都处于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对其中的15例患者在接受取栓术后采用一般的护理,这组称为研究的A组,对另外15例患者在接受取栓术后实施留置动脉导管溶栓护理,包括进行术前和术后护理,对患者进行病情、心理、饮食等方面的护理,这组称为研究的B组。最后对比两组患者血管通畅的程度和症状缓解的情况。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取栓术后实施不同的护理,显示B组患者的血管通畅率比A组高,症状缓解的情况也优于A组,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对患有急性动脉栓塞的患者在进行取栓手术后,实施留置动脉导管溶栓护理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急性动脉栓塞 动脉导管 溶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品管圈1活动在降低介入术后留置尿2的置率的。方法利用品管圈工具,以“降低介入术后留置尿率”为主题,以患者介入手术的先后顺序对80例患者进行分组,其中品管圈活动开始前40例,实施品管圈活动后40例,对所有的首次介入术后的患者进行查验,分析留置尿的原因,制定相对应的措施并且实施。结果在实施相应措施后,介入术后患者留置尿率由22.5%(9/40)下降至7.5%(3/40)。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显著降低介入术后留置尿率。

  • 标签: 品管圈 介入手术 留置导尿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膀胱充盈时拔除留置导尿与随机拔的效果。方法实验组238例选择膀胱充盈时拔除留置导尿,对照组155例无特殊选择随机地拔除留置导尿。结果实验组中继发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膀胱充盈时拔除留置导尿可有效地预防继发性尿潴留。

  • 标签: 尿潴溜 膀胱充盈 留置导尿管 护理
  • 简介:摘要留置导尿术是基础护理中最常用的技术操作之一,在临床上极为广泛。近年来,护理界对尿相关并发症及护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常用于手术,截瘫或昏迷等患者。目的是避免术中误伤膀胱,术后引流,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减少并发症。

  • 标签: 留置尿管 护理
  • 简介:摘要为解除尿潴留及保持尿失禁患者的局部清洁,预防皮肤并发症发生,常采用留置尿的方法。根据本科住院患者统计2015年11月1日至2017年11月1日给患者留置尿51例次,留置时间最短的1天,最长的超过4年(入院前已留置)。规范导尿的置入和护理,从而提高护士导尿护理的专业能力,更好地为广大留置导尿的患者服务,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将对长期留置尿的护理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长期留置 尿管 护理 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