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当前静脉通路的搭建技术中PICC技术由于对于患者静脉损伤较小,操作难度小,便于维护,不影响日常生活等诸多优点,在临床使用中成为了较为热门的技术之一。关于PICC导管的体外固定方式,历来存在一些争议,本文对PICC体外固定方式进行了归纳研究,并对其优劣进行了概述,对于医护人员和患者选择PICC导管固定方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静脉穿刺置入导管法应用体会,方法针对我院过往收治的20多例静脉穿刺置入导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应用体会。结果除3例患者出现小问题并采取措施顺利解决,其余病例都顺利完成插管并导管保护至治疗结束。结论颈静脉穿刺置管,如能掌握指征正确操作,术后加强护理,不失为一种安全、简便及有效的方法,对抢救危重病人裨益较大。

  • 标签: 经颈外静脉 穿刺置入 导管法
  • 简介:摘要探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堵塞的原因和减少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护理对策,了解并合理应用PICC导管,PICC导管堵塞与护士操作不当、输注高浓度药物前后冲管及封管方法不正确、老年患者血液黏度异常有关。正确的冲管及正压封管,配制浓度适宜的封管液,合理用药。严密观察,可防止导管堵塞,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置入静脉导管 导管堵塞因素 护理措施 导管输液不畅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并发症防治方法。方法:本文病历筛选在我医院接受穿刺(PICC)患者56例,将纳入的病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中的人数为28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则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将两组最终取得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护理后两组各项指标结果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情绪也得到及时改善,依从性明显增强,护理期间发生的导管并发症较少,最终患者对此次护理管理满意度较高,两组数据结果对比差值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经外周穿刺 中心静脉导管(PICC) 并发症 防治方法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临床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应用及其护理的基本方法。方法 选取64例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同步实施置管前护理、置管期间护理、并发症护理等干预措施。对比两组置管一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置管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88%>81.25%,χ =4.01),其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25%<28.13%,χ =5.38),P均<0.05。结论 在PICC置管术治疗过程中予以实施相关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置管一次成功率,缓减患者痛楚,且并发症发生率得以显著降低,有助于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穿刺 中心静脉置管术 护理 应用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循证护理预防白血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持续渗血的效果。方法:以我院2021年2月到2023年3月收诊的60例白血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为对象,将患者分组后对不同护理措施价值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置管后渗血发生情况一级、二级、三级、总发生率对比,总发生率有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睡眠质量、自我监测、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护理前、护理后数据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白血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采取循证护理措施能够降低患者置管后渗血发生率,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能够明显改善,这种护理措施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循证护理 预防 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持续渗血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观察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6月-2021年9月,选取80例肿瘤患者进行研究,通过单双数法分组,单数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双数40例(观察组)采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结果:观察组并发症率2.50%小于对照组20.00%(P<0.05)。观察组满意度97.50%大于对照组77.50%(P<0.05)。结论:在肿瘤护理中应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肿瘤 常规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 并发症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进行静脉营养对早产儿体重增长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未应用PICC置管的114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应用PICC置管进行静脉营养的114例早产儿作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早产儿的体重增长情况。结果两组早产儿在体重增长情况方面比较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ICC置管技术进行早期静脉营养可明显促进早产儿体重增长,改善早产儿营养状况,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早产儿 静脉营养 体重
  • 简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s,PICC)是将中心静脉导管由肘窝静脉沿血管送入上腔静脉的一种方法,已发展成为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置管技术[1,2].但因肥胖、反复插管所致血管条件差及血管硬化等因素影响,部分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很低.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彩色超声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价值 应用 病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应用于肿瘤患者的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加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观察对比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80%,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6%,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2%,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肿瘤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采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有利于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解析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在急危重患者临床治疗期间的应用效果,验证其可行性。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1我院收诊的36例急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插管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1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手段,对两组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并发生出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5.0%,与对照组56.25%相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各类并发生出现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以使急危重症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显著提升,缓解患者痛苦感的同时,有效防治了有关并发症,对临床治疗效果能够起到优化作用,值得在危急重患者临床治疗期间普及与推广。

  • 标签: 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 急危重患者 并发症 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 109例血液肿瘤患者植人PICC导管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3%。主要并发症有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感染、导管堵塞.静脉炎,导管脱出、血检形成。结论严密观察,规范

  • 标签: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 并发症 原因 分析防治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极)低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新生儿监护病房住院的114例(极)低体重早产儿进行观察,分析选择不同部位置管、建立标准化管道维护流程的效果。结果(极)低体重早产儿PICC置管选择以贵要静脉为主,发生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小,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达到90.3%;标准管道维护流程是减少并发症的有力保障,同时可减少撕揭敷料时患儿表皮损伤的风险,减轻患儿的痛苦。结论应用PICC置管技术对(极)低体重早产儿进行救治,能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极)低体重早产儿 管道维护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头端定位的相关解剖参数,以指导PICC头端影像学定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334例患者胸部薄层增强CT扫描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测量患者右主支气管起点、右锁骨内侧头最上缘、气管隆突与心包返折及房腔交界之间的间距(解剖参数绝对值)。测量T6椎体上缘平面至T7椎体上缘平面之间距(L单元高度),将各解剖参数绝对值除以T6单元高度,计算出解剖参数相对值。记录房腔交界和心包返折所对应椎体位置。结果82%(274/334)的患者房腔交界位于T6~7水平、79.3%(265/334)的患者心包返折位于T5-6水平。气管隆突-房腔交界间距、气管隆突-心包返折间距、右主支气管起点一房腔交界间距、右主支气管起点一心包返折间距、右侧锁骨内侧头上缘-房腔交界间距及右侧锁骨内侧头上缘-心包返折间距的绝对值分别为(38.4±8.8)、(21.9±9.2)、(50.7±9.1)、(34.2±9.4)、(110.2±15.9)、(93.7±16.3)mm,相对值分别为(1.85±0.43)、(1.05±0.44)、(2.44±0.45)、(1.64±0.45)、(5.30±0.75)、(4.50±0.75)。相关性分析显示各解剖参数绝对值与患者身高有相关关系(P值均〈0.01);而相对值与身高相关性明显减弱,并且部分解剖参数相对值与身高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气管隆突及右主支气管起点用于PICC头端定位的可靠性相对较好;而心包返折的位置变异较大,利用影像学标志推断心包返折的位置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 标签: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解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对性护理预防新生儿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后血栓的效果。方法:随机在我院2020.1月-2021.10月的24例行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护理模式的不同,分成研究组、对照组,每组患者例数均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其中部分患者施行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 50例)视为观察组;部分患者施行一般护理视为对照组( 50例),对比两组患者在护理期间出现的疼痛、便秘、恶心呕吐、心理问题产生几率。对比护理中护理人员的专业评分等,并结合我院自制的满意问卷询问患者的感受,总评患者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分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总 12%不良症状几率,对照组为 16%。观察组护理中护理的各项指标评估分值均较高,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 96%,对照组为 94%。两组对比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肿瘤护理中,利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中更能降低患者的不良症状几率,同时护理人员的专业工作能力较为突显,患者对护理认可度高。

  • 标签: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肿瘤护理
  • 简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由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导管[1]。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7d至1年)。笔者总结了本院自2007年6月至2008年7月开展PICC置管术以来产生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措施,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6月至2008年7月本院行PICC置管63例,用于需中长期静脉输液、化疗等患者。

  • 标签: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PICC置管术 静脉输液治疗 长期静脉输液 肘正中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