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扩大PICC导管应用的适应证。方法对21例患者实施静脉穿刺PICC导管置入下腔静脉,患者分别为装有心脏起搏器和双上肢烧伤各1例、肿瘤患者静脉条件差3例、PICC导管静脉穿刺失败16例。结果21例置管均一次穿刺成功,辅以相应的护理措施,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PICC静脉穿刺置入下腔静脉安全、可行,扩大了PICC导管应用的范围。

  • 标签: PICC 股静脉 外周静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运用导管漂浮原理预防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异位颈内静脉。方法将2012年9月到2014年1月400例拟行PICC置管的患者按照单双号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200例。采用体表定位结合超声实时观察,确认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后,试验组(200例)即从末端分离导丝和导管,撤出导丝3cm,继续送至预测量长度。对照组(200例)采用传统方法置入PICC。比较两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无颈内静脉异位,对照组颈内静脉异位率为1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导管漂浮原理可以有效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

  • 标签: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导管异位
  • 简介:静脉输液是临床上进行诊治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由于长时间静脉给药和化疗药物的刺激性,使用头皮静脉穿刺,因针头长时间留在血管内,病人稍微活动就可能穿破血管壁。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风险性高,不易被病人接受。为保证病人得到有效的治疗,避免或减少药物外渗及减轻病人的痛苦,

  • 标签: 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 微量泵 持续化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伴随多种并发症,如血栓性阻塞,影响疾病治疗,给患者带来痛苦。本文首先分析PICC血栓性堵塞危险因素,并总结护理方案,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性堵塞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采用护理干预对肺癌咳嗽剧烈患者的影响。方法 在肺癌咳嗽剧烈患者中选取10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对比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比较,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肺癌患者咳嗽剧烈患者,实施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配合优质护理能预防静脉血栓发生。

  • 标签: 肺癌 咳嗽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患儿发生导管堵塞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于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收录70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35)、观察组(n=35)。分析导致发生导管堵塞的原因,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观察组予以针对性护理,分组探究干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4.29%,相比对照组的71.43%更高,结果比较P<0.05。观察组管留置时间更长,结果比较P<0.05。对照组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20.00%,观察组发生率2.86%,结果比较P<0.05。结论:血凝块形成、药物残留、异物阻塞以及积聚物阻塞都是导致发生导管堵塞的重要因素,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患儿治疗时,实施针对性护理,加强导管的维护,能够提高穿刺率,延长导管的留置时间,减少导管堵塞的发生。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输液 导管堵塞 发生原因 针对性护理
  • 简介:目的评价床边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行经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7例肿瘤患者根据肘部静脉情况,良好者,即肉眼或触摸可及有弹性的静脉,作为对照组(n=109);差者,即肉眼和触摸均不可及有弹性的静脉,为观察组(n=78)。对照组按常规在肘部静脉置入PICC;观察组通过超声影像技术选择上臂中下部的贵要静脉或肱静脉作为穿刺点,在超声引导下并结合赛丁格技术置入PICC。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术后静脉炎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术后患者带管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静脉炎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带管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术的置管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术后患者舒适度高,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少。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超声 静脉炎 导管相关性感染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早产儿应用风险管理的护理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接收的46例(2019年1月~2021年3月期间)接受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早产儿开展研究,按照电脑随机法分为甲组(23例)应用常规护理方法,乙组(23例)应用风险管理方法。对比组间风险事件发生率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乙组风险发生率低于甲组,且家属护理满意率高于甲组,P<0.05。结论 风险管理对接受PICC置管的早产儿,有效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满足家属对护理的需求,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早产儿 风险管理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 简介:目的:预防和减少化疗所致静脉炎及渗漏性损伤的发生.方法:对我院外科65例PICC途径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全疗程跟踪护理,并总结护理中的经验.结果:患者满意,带管时间能满足不同患者化疗的需要.结论:置管前充分的准备、置管中严格操作规程、置管后全程跟踪式护理能提高PICC置管及带管的成功率,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反复穿刺造成的机械刺激及局部药物高浓度的刺激.

  • 标签: 中心静脉置管 乳腺肿瘤 化疗
  • 简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肿瘤患者化疗给药的常用途径,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致机械性静脉炎以及化疗药物外渗导致化学性静脉炎与组织坏死等并发症[1]。研究表明[2],在较长时间的输液治疗中,PICC较其他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可以降低导管相关风险、节约费用,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脱落 护理警示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在中度血小板低下的淋巴瘤病例中的作用及其使用情况。方法 分析2023年5月广州某三级综合肿瘤科收治一例中度血小板低下的淋巴瘤患者,施行PICC置管过程。结果 由于该患者血小板低下伴全身多处淋巴结,不适合建立静脉通道或中心静脉通道(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遂在超声引导塞丁格穿刺下成功置入PICC导管,留置半年,并顺利完了相关治疗后拔管。结论 该案例PICC的成功实施,拓展了中度血小板低下的淋巴瘤病例及疑难病例中的使用范围。

  • 标签: 血小板低下 淋巴瘤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应用及相关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8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数字法分组各40例,行PICC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常规导管护理,观察组采用预防性导管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预防性导管护理 重型颅脑外伤 PICC穿刺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护理应用于颅脑外伤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择取100例颅脑外伤患者参与研究,患者就诊时间为2020年6月-2021年6月期间,根据红蓝球抽签法分成两组,接受普通穿刺护理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另外接受PICC穿刺护理的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颅脑外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统计,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两组颅脑外伤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脑外伤患者治疗期间采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可有效减少血管壁刺激,提升药物使用有效率,降低了静脉炎等其他并发症的产生,安全性更加理想,具有值得积极推广的应用。

  • 标签: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颅脑外伤 穿刺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介绍接触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及转归,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预防及护理策略的综述,以提供现阶段该类患者PICC 置管后接触性皮炎的预防及治疗的参考依据,从而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对该类并发症的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PICC 接触性皮炎 护理
  • 简介:摘 要: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以其静脉损伤小、操作难度小、维护方便、不影响日常生活等优点,成为临床应用压疮最热门的技术之一。压疮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在护理工作中发生率较高,但目前治疗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尽相同。静脉导管插入中心静脉导管是指将导管静脉插入到中心静脉。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避免重复静脉穿刺,而且可以减少药物对静脉血管的刺激。操作简单,可靠性高,安全可靠,可长时间保持。但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患者易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因此在置管过程中做好导管维护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经外周静脉 中心静脉导管 压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对新生儿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后预防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需行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1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凝血功能和血栓形成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静脉血流速、APTT、TT、FIB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术后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对照组为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后预防血栓形成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还能预防中心静脉置管后血栓形成,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针对性护理 新生儿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肿瘤护理中应用静脉置入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的肿瘤患者8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41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对比两组肿瘤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感染、局部出血、血肿、导管堵塞、静脉炎)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置管保留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护理中应用静脉置入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置管保留时间,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外周静脉 中心静脉导管 肿瘤 护理
  • 简介:总结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血栓性堵管再通的护理.血栓性堵管后再通的护理措施是行尿激酶溶栓、更换连接器、指腹揉搓法等.25例血栓性堵管通管成功23例,成功率92%.

  • 标签: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堵管 血栓 通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恶性肿瘤病人接受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期间的护理方法,结合导管堵塞的预防情况,评价其护理效果。方法:将62例接受PICC置管的血液恶性肿瘤病人分为观察组(预防性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31例,观察两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人的导管堵塞发生率(2.23%<25.81%,χ2=4.679)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2.23%<25.81%,χ2=4.292)相对更低(P<0.05),而病人对于护理效果的满意度(93.55%>25.81%,χ2=4.292)相对更高(P<0.05)。结论:在血液恶性肿瘤病人接受PICC置管期间,需要加强对导管堵塞的预防,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为临床治疗提供安全保障。

  • 标签: 血液恶性肿瘤 PICC 堵塞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