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静脉穿刺置入导管法应用体会,方法针对我院过往收治的20多例静脉穿刺置入导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应用体会。结果除3例患者出现小问题并采取措施顺利解决,其余病例都顺利完成插管并导管保护至治疗结束。结论静脉穿刺置管,如能掌握指征正确操作,术后加强护理,不失为一种安全、简便及有效的方法,对抢救危重病人裨益较大。

  • 标签: 经颈外静脉 穿刺置入 导管法
  • 简介:中心静脉置管是ICU急危重病人输血、输液、静脉内营养支持、给药和血液动力学监测的重要诊治措施。为了避免以往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带来的危险性和并发症,我院ICU自2006年1月开展了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置管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重症监护病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笔者在指导临床医学本科生解剖人体标本时,发现1例标本存在静脉伴头静脉行程变异。现作报道。10%甲醛溶液固定的男性尸体标本1具(九江学院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提供),约60岁,身长165cm,发育正常,外观无畸形。解剖显露左侧的头静脉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等结构,用游标卡尺(精确度0.02mm)测量其径线。

  • 标签: 遗传变异 解剖学 局部 颈外静脉 头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总动脉部分切除后应用静脉1期重建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对1例患者进行了右侧总动脉部分切除,应用同侧自体静脉进行Ⅰ期血管重建。本患者为女性31岁,甲状腺髓样癌晚期,欲行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检查发现甲状腺右叶肿瘤灶和颈部转移肿大淋巴结将右侧总动脉下部一段绝大部分包绕,长度约4cm,术前行球囊阻塞实验阴性。手术中在肿瘤包裹的总动脉段上下各保留约0.5mm安全界后切除右总动脉约5cm,用同侧自体静脉连接重建,静脉管径为总动脉管径2/3,手术成功,术后愈合良好,Ⅰ期愈合,无并发症。术后3d、1w、1月,2月,6个月,1年后分次复查,重建血管未见堵塞。结果随访12月,患者未出现脑缺血症状,管壁变厚,考虑静脉壁部分动脉化1。结论应用静脉重建总动脉的手术方法较应用大隐静脉修复,具有简便,时间短,手术切口少,创伤小等特点,重建后未出现因动脉压力高引起重建静脉管壁怒张或破裂等情况。但手术例数少,统计学比较无法进行,需长期积累。总结静脉代替大隐静脉总动脉置换、重建,优点多,创伤小,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新方向。

  • 标签: 颈外静脉 重建 颈总动脉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1-0049-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对42例水肿病人静脉置入静脉留置针,做好健康教育、加强置管期间护理、并发症的监测。结果42例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期间无静脉炎发生,达到维持静脉输液通路的理想效果。结论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减轻了危重患者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为患者抢救、用药及补液提供了快捷通道,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利于患者的抢救工作,同时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 标签: 颈外静脉 留置针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改进,减少静穿刺失败,以减轻患者痛苦,保护血管和稳定的静脉输液。方法将1ml注射器接于静脉留置针Y型的另一个接口,当进针有突破感后,用注射器轻轻抽吸,见回血后再降低角度进针,通过充分确认针尖已在血管内,再接补液。结果静脉穿刺失败率明显减少,输液3d~7d,未发生局部或全身感染等症状。结论掌握置管时间和熟练的操作技术,通过注射器抽吸充分确认针尖已在血管内是静脉留置针成功穿刺的关键环节。

  • 标签: 颈外静脉留置针体会
  • 简介:静脉注射化疗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给药途径之一,但由于大多数化疗药物为化学及生物碱制剂,反复、多次、大剂量静脉冲击化疗造成的机械刺激以及高浓度药物对局部的强烈刺激可导致给药静脉及邻近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其表现为:(1)管壁弹性下降;(2)静脉萎缩变化、管壁变薄、脆性增加;(3)皮肤沿静脉出现树叉形黑色斑;(4)长时间输液后,肢体水肿影响静脉循环,且显示不良”。虽然常规保护静脉方法对减轻静脉损伤起到一定作用,但效果不理想。

  • 标签: 静脉留置 化疗药物 颈外 给药途径 静脉损伤 高浓度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静脉放置全植入式输液港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临床治疗研究主要选取了2012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本院所收治的56例肿瘤患者作为临床治疗研究的对象,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的肿瘤化疗方式,观察组在常规肿瘤化疗的基础上,应用静脉放置全植入式输液港,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状发生几率。结果观察组的28例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锁骨区皮肤疼痛。对照组的28患者中,4例患者锁骨区皮肤疼痛,2例患者静脉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明显对于对照组的患者,两组之间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放置全植入式输液港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感染问题发生几率,同时也能够减少患者的并发症状的发生几率,对于肿瘤化疗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经颈外静脉放置 全植入式输液港 肿瘤化疗
  • 简介:目的研究动脉途径制作兔总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10只使用凝血酶直接注入总动脉,对照组取1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离动脉,从动脉取自体血,体外加入凝血酶制作兔自体血栓,动脉注入总动脉。两组分别在术后即刻测量血管内血栓长度,随后行动脉血管造影,观察血栓形态。结果10只新西兰大白兔直接在总动脉注入凝血酶模型成功率为40%,管腔内血栓量较少,主要围绕穿刺口周围,血栓平均长度为5±0.4mm;动脉途径直接注入血栓组成功率为100%,血栓量较大,充满整个管腔,血栓平均长度13±2.2mm。结论使用动脉注入新鲜血栓法,能够制作出较为稳定的兔总动脉急性血栓模型,模型成功率较高,为器械研发提供一种较为稳定的血栓模型。

  • 标签: 颈总动脉 血栓 数字减影造影 凝血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身体纵轴呈45°的“C”形固定法在静脉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静脉PICC置管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形固定方法,观察组采用与身体纵轴呈45°的“C”形固定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在导管破损、打折、断裂及患者舒适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导管破损、打折、断裂明显低于对照组,带管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PICC置管采用与身体纵轴呈45°的“C”型固定法能有效降低导管破损、打折、断裂,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了导管的有效留置。

  • 标签: 颈外静脉 三向瓣膜PICC导管 固定方法 &ldquo C&rdquo
  • 简介:摘要随机对神经内科住院的342例病人进行分组,分别采用静脉留置针和周围静脉留置针技术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对留置针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通过对比发现使用静脉置管法可延长留置时间,减少反复多次静脉穿刺造成血管的损伤,有效地保护静脉,减少静脉炎等输液并发症。

  • 标签:
  • 简介:摘要探讨患者浅静脉留置针置管的最佳部位。方法收集患者浅静脉置管486例,其中观察组278例,对照组208例,进行置管研究。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置管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进行静脉留置可以有效的延长静脉置管的时间,降低并发症,是患者浅静脉置管的最佳部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静脉采血成功率。方法操作过程中采取适当的体位,掌握正确的进针角度及针头固定方法。结果有效地避免采血量不足情况的发生,提高采血成功率。

  • 标签: 颈外静脉 护理
  • 简介:目的为临床静脉穿刺、留置针及周中心静脉置管提供解剖学基础,避免穿刺过深及导管重置。方法对30具尸体静脉常规解剖观察。结果静脉管径较粗(5.5±2.1)mm,静脉长(95.8±11.3)mm,注入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静脉角。结论留置针进针不宜过深,导管置入在送管过程中应充分了解通道走向,注意操作细节,预防导管漂移及静脉炎的发生。

  • 标签: 颈静脉 解剖 静脉切开术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在无痛人流术中采用静脉麻醉给药可减轻疼痛,减少皮下出血。方法观察组1000例,用静脉麻醉给药。对照组1000例,用四肢静脉麻醉给药。结论采用静脉麻醉无注射疼痛,拔针后,无需按压,无淤血淤斑,无血肿发生。

  • 标签: 颈外静脉 注射痛 淤血淤斑 血肿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