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进数字化X摄影婴幼儿颈椎正位片的方法。方法选择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本院100例婴幼儿患者行颈椎正位,其中常规颈椎正位投照50例,改良后颈椎正位投照50例;比较婴幼儿颈椎正位不同投照1次性摄影成功率。结果50例患者中,常规颈椎正位摄影1次成功率为50.0%,改良后颈椎正位摄影1次成功率为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颈椎正位改进位优于常规颈椎正位,摄影成功率高,能相对满意的充分显示颈椎各椎体,能满足影像诊断。

  • 标签: 婴幼儿颈椎正位 DR摄影 摄影体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ardenⅢ型股骨颈骨折移位特点和正位Garden指数评价GardenⅢ型股骨颈骨折移位程度的信度、效度及其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8年10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收治的98例Garden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骨盆X线片,其中男47例,女51例;年龄19~89岁[(64.9±16.2)岁]。患者中包括21例髋关节64排三维CT资料。由3名高年资医师先后重复2次,对每例患侧股骨颈正位Garden指数各测量3次。统计描述正位Garden指数的分布特点。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和Kappa系数评价股骨颈正位Garden指数信度,包括重测信度和测量者间的一致性。依据21例髋关节三维CT,测量并计算骨折断端接触面积和股骨颈上移距离,与正位Garden指数行多元相关分析,评价正位Garden指数的效度。结果98例GardenⅢ型股骨颈骨折的正位Garden指数为(136±15)°,最小值为90°,最大值为159°,指数呈正态分布(P>0.05)。3名测量者重测信度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93、0.97和0.95(P均<0.01),3名测量者间一致性的Kappa值分别为0.87、0.91和0.86(P均<0.01)。正位Garden指数与骨折断端接触面积呈正相关(r=0.80,P<0.01),与股骨颈上移距离呈负相关(r=-0.77,P<0.01)。结论GardenⅢ型股骨颈骨折移位程度具有多样性且呈正态分布。正位Garden指数能够可信、有效地定量评价Ⅲ型骨折移位程度,并可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预后 Garden指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I)患者治疗模式变化、临床特征、治疗结果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9-2013年收治的866例女性患者资料。DCIS患者631例,DCIS-MI患者235例。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控(LC)、无瘤生存(DFS)、总生存(OS)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DCIS及DCIS-MI两组之间OS、LC及DFS相近(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Her-2阳性为OS及DFS影响因素,保乳未放疗患者LC和DFS劣于全乳切除术患者。结论导管原位癌和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总体生存结果类似,Her-2阳性为OS及DFS预后不良因素,保乳未放疗患者的LC和DFS劣于全乳切除术。

  • 标签: 乳腺导管原位癌 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 乳腺肿瘤/放射疗法 乳腺肿瘤/外科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载距突轴位和正位X线成像技术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SandersⅡ~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82例(92足),其中男47例、女35例,年龄18~71岁,均采用接骨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按照术中不同的X线透视方法分组:常规组45例(50足),男25例、女20例,年龄(39.65±9.28)岁,采用跟骨侧位和轴位X线透视;观察组37例(42足),男22例、女15例,年龄(41.22±8.65)岁,在跟骨侧位X线透视基础上,采用载距突轴位和正位X线透视。术后行足踝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和Mimics建模,评价载距突置钉质量,对比分析两组载距突置钉数和置钉优良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常规组(50足)载距突置钉(1.22±0.43)枚(共60枚),观察组(42足)载距突置钉(1.61±0.53)枚(共67枚),两组置钉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1, P<0.05)。观察组置钉优良率97.01%(65/67),高于常规组的85.00%(5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6, P<0.05)。结论在跟骨侧位X线透视的基础上,载距突轴位和正位X线成像技术用于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术中X线透视指导螺钉置入载距突,有助于增加置钉数量,提高置钉准确性。

  • 标签: X线透视检查 跟骨 关节内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载距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置入中长导管对急诊重症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急诊重症医学科收治52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开展超声引导中长导管(MC)置入技术分为MC组(n=278)和对照组(n=251),MC组应用超声引导置入MC作为早期拔除中心静脉导管(CVC)的序贯方法,对照组采用留置针作为CVC拔除后的静脉序贯治疗方法。统计CVC、MC、留置针留置时间,比较两组CVC使用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两组的CVC留置时间并进行Log-rank检验,Cox回归分析CVC留置时间的影响因素,比较CRBSI和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MC组CVC留置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8 d vs. 13 d,P=0.000),CVC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9.83% vs. 80.45%,P=0.000);Cox回归分析显示困难静脉、ICU住院时间延长、置管部位和未开展超声引导MC置入均是CVC留置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MC组CRBSI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571‰ vs. 3.802‰,P=0.038),两组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3)。结论开展超声引导置入MC可缩短CVC留置时间,减少CVC使用率,降低CRBSI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利用 感染控制/方法 超声检查/利用 危重患者医疗/方法 血管通路装置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中长导管 CVC使用率 CVC留置时间
  • 简介:摘要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是中心静脉置管较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各种近期或远期不良结局。随着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时间的延长,新生儿CLABSI发生率未呈线性增长。脐静脉导管(UVC)留置超过1~2周时,新生儿CLABSI发生率可能会明显增加;在UVC留置7~10 d内换置PICC,可能会降低CLABSI发生密度,但尚未得到循证支持。本文对新生儿CLABSI与导管留置时间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更合理地计划留置时间,更有效地预防CLABSI。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血流感染 留置时间 新生儿
  • 简介:摘要腮腺导管内癌(intraductal carcinomas,IDC)为罕见的、预后良好的涎腺肿瘤。临床及病理医师在诊断及治疗方面缺乏经验,急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本文报道了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IDC。患者男性,48岁,因“发现左侧腮腺区肿物2个月”入院。B超检查示:左侧腮腺内实性肿物,考虑腮腺混合瘤。完善术前准备后,全身麻醉下行肿物扩大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IDC(低级别)。术后伤口恢复良好,随访7个月未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代动脉导管封堵器(ADOⅡ)介入治疗儿童小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2月至2020年7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小型PDA患儿82例,均经影像学和心电图检查确诊,给予ADOⅡ介入治疗。术中术后造影观察封堵器位置、残余分流情况,术后1 d、1个月、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估封堵效果。结果82例患儿术中均成功封堵,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造影显示1例患儿仍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 h复查分流消失。术后24 h及术后1、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82例患儿PDA均顺利闭合,未见封堵器脱落等并发症。结论ADOⅡ对儿童小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成功率高,术后残余分流较少。

  • 标签: 心脏病 儿童小型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封堵器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2例经开放手术拔除因纤维蛋白鞘导致左颈内静脉透析导管嵌顿并原位更换导管的病例。两例患者均使用左颈内静脉半永久透析导管维持血液透析,7~8年后出现透析过程中血流量差,经导管末端泵入尿激酶溶栓、常规拔管及导管内球囊扩张均拔管失败,后行"左颈内静脉带隧道涤纶套透析导管拔除术+开胸探查+上腔静脉探查+颈内静脉带隧道涤纶套透析导管置入术",术中发现2例患者导管周围均存在纤维蛋白鞘,术后X线检查提示导管位置可,术后患者血液透析顺利。

  • 标签: 肾透析 中心静脉导管 外科手术 导管嵌顿 纤维蛋白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口咽通气导管与鼻咽通气导管间歇性高频喷射通气(IHFJV)用于肺炎患者无痛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术(PLVB)辅助通气的效果。方法择期行PLVB的肺炎患者160例,性别不限,年龄46~64岁,BMI 18~29 kg/m2 ,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80):鼻咽通气导管组(N组)和口咽通气导管组(O组)。N组置入内径4.0 mm的鼻咽通气导管,O组置入内径4.0 mm的口咽通气导管,行IHFJV,I∶E 1∶3,喷射频率100次/min,喷射峰压0.4 kPa,潮气量160 ml,每间歇2 min给予5次喷射:I∶E 1∶3,喷射频率20次/min,喷射峰压0.4 kPa,潮气量300 ml。分别于术前20 min(T1)、手术开始5 min(T2)、术毕即刻(T3)和术后5 min(T4)时记录SpO2。于T1、T3和T4时采集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检查期间托下颌、面罩加压通气、呛咳、气道痉挛、导管脱落或移位和体动的发生情况。结果与N组比较,O组T3时SpO2和PaO2升高,T3,4时A-aDO2降低,提下颌、呛咳和导管脱出或移位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口咽通气导管IHFJV用于肺炎患者PLVB辅助通气的效果优于鼻咽通气导管

  • 标签: 高频喷射通气 支气管镜检查 肺炎 通气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全国部分医院静脉导管维护现状,为标准修订、规范静脉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8年10—11月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在其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选择医院采用"静脉导管维护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在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发放问卷759份,回收有效问卷740份,有效回收率为97.5%。结果740家医院中,分别有737家(99.6%)、621家(83.9%)、634家(85.7%)、373家(50.4%)、245家(33.1%)医院开展了静脉留置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心静脉导管(CVC)、输液港(PORT)、中长导管(MC)维护技术,三级医院开展PICC、CVC、PORT、MC维护技术的比例高于二级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83家医院(93.9%,583/621)PICC在治疗间歇期常规1周维护1次,351家医院(94.1%,351/373)PORT治疗间歇期常规4周维护1次,476家医院(64.6%,476/737)静脉留置针72~96 h更换1次;492家医院(79.2%,492/621)PICC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12个月;MC多按产品说明书进行留置,有105家医院(42.9%,105/245)。多数医院进行外周、中心静脉维护时使用2%葡萄糖酸氯已定乙醇溶液、0.5%以上有效碘浓度的碘伏、75%乙醇溶液和碘伏,但仍有18.4%~52.6%的医院使用未被推荐的安尔碘或仅75%乙醇溶液。患者发生静脉炎时,525家医院(70.9%,525/740)使用水胶体敷料;患者发生渗出或外渗时,分别有414家(55.9%,414/740)和332家(44.9%,332/740)医院使用水胶体敷料和纱布敷料。结论我国静脉导管维护技术开展广泛,基本符合行业标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但发展存在不平衡性,专用护理包有待在临床推广应用;皮肤消毒剂的选择不够规范,中长导管维护和并发症的处理相关标准、规范亟待制订。

  • 标签: 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 静脉治疗 导管维护 输液港 中长导管
  • 作者: 孙红 王蕾 聂圣肖 陈利芬 郭彩霞 杨巧芳 李旭英 赵改婷 梅赣红 陈英 邢红 冯毕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13
  • 出处:《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年第36期
  • 机构:北京医院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北京医院护理部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广州 510080,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护理部,长春 130033,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护理部,郑州 451464,湖南省肿瘤医院护理部,长沙 410013,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石家庄 050000,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南昌 330006,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护理部,南宁 530021,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 200080,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肝胆胰外科,武汉 430071
  • 简介:摘要本研究对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专家共识进行解读,包括冲管与封管、敷料更换与导管固定、输液接头、静脉导管拔除、教育培训、感染预防与控制等,希望解读能够为临床护士规范开展静脉导管维护操作提供参考,从而使患者获益。

  • 标签: 静脉导管 维护 专家共识 解读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在动脉导管依赖性右心发育不良综合征(HRHS)患儿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行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的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4例为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PA-IVS)伴HRHS,3例为室间隔完整的危重肺动脉瓣狭窄伴HRHS。以同医院同期行外科Blalock-Taussig(B-T)分流术的9例PA-IVS伴HRHS患儿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重症监护时间、病死率等临床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患儿年龄和体重与B-T分流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100)]比17(1~142)日龄,U=31.000,P>0.05;(3.8±1.1)比(3.7±1.3)kg,t=0.272,P>0.05]。动脉导管支架组手术时间[(108±7)比(160±49)min]、重症监护时间[(3.4±1.0)比(6.3±4.5)d]、总住院时间[(10.3±1.0)比(26.3±1.0)d]均明显低于B-T分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4、-8.692、-7.822,P均<0.05)。动脉导管支架置入后经皮血氧饱和度较术前明显改善(0.723±0.125比0.926±0.005,t=-6.044,P<0.05)。动脉导管支架直径为3.5~4.0 mm,支架长度为16~21 mm。动脉导管支架组患儿无血管损伤、急性血栓、导管痉挛及死亡,随访期间无支架移位、狭窄发生。9例B-T分流组患儿围术期死亡3例。动脉导管支架组3例肺动脉闭锁患儿分别在术后6、9、9个月时行肺动脉瓣切开术及双向Glenn手术。结论对于动脉导管依赖性HRHS患儿,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可行、有效、安全、微创的手术方法,可作为早期外科B-T分流术的替代方法。

  • 标签: 动脉导管 支架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与导管原位癌(DCIS)的X线及临床病理表现及DCISM的预测因子。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CISM及DCIS患者626例,患者术前均接受乳腺X摄影检查。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对DCISM与DCIS患者X线表现进行分类诊断。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DCISM与DCIS患者临床病理及X线表现的差异性,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与DCISM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626例患者中,DCISM患者171例,DCIS患者455例。单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肿瘤直径≥2.7cm、高核级别、粉刺性坏死、淋巴结阳性、Ki67高表达、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阴性是DCISM的预测因子(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2.7cm(OR 2.229,95% CI 1.505~3.301,P<0.001)、高核级别(OR 1.711,95%CI 1.018~2.875,P=0.043)、淋巴结阳性(OR 4.140,95% CI 1.342~12.773,P=0.013)是DCISM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乳腺X线摄影中,DCIS与DCISM患者的病变类型、有无钙化及钙化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7.42、9.65、9.10,P<0.05),17.6%(80/455)的DCIS患者表现为隐匿性病变,49.1%(84/171)的DCISM表现为钙化伴肿块、非对称致密、结构扭曲。团簇状钙化多见于DCIS(41.5%,120/289),而区域性钙化在DCISM中更普遍(35.9%,47/131)。结论乳腺X线摄影表现为钙化性病变及区域性钙化在DCISM中更常见。肿瘤直径≥2.7cm、高核级别、淋巴结阳性是DCISM的独立预测因子。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房X线摄影术 病理学 导管原位癌 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静脉导管规范化护理流程对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分配法将该院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患者10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两组患者均实施颈内静脉置管,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实施深静脉导管规范化护理流程,对比两组患者的CRBSI(导管内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导管堵塞率、平均导管留置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RBSI发生率(1.85%)、非计划拔管率(3.70%)和导管堵塞率(9.2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41%、11.11%、46.30%),平均导管留置时间(12.98±3.47)d长于对照组(9.15±3.06)d,护理总满意度(96.30%)明显高于对照组(77.78%)(均P<0.05)。结论对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患者实施深静脉导管规范化护理流程可有效减少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延长导管的留置时间和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深静脉导管 规范化护理流程 感染 应用效果 CRBSI发生率 平均导管留置时间 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