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基于国内外对胎儿静脉导管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超声多普勒评估静脉导管血流频谱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宫内生长受限、双胎输血综合征及胎儿水肿问题进行一系列综述,并在此研究基础上就胎儿静脉导管血流频谱在上述疾病诊断方面给予建议,为产前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思路.

  • 标签: 早孕期 胎儿 静脉导管
  • 简介:目的研究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组织学级别及各分子分型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40例DCIS患者的手术标本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R、PR、HER-2和Ki67的表达,并根据结果对所有病例进行分子分型。分析不同级别及不同分子分型DCI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年龄及组织学分级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其余指标比较采用χ^2检验。ER、PR、HER-2表达的两两比较用χ^2分割法。结果在全部240例患者中,低级别DCIS有74例(30.8%),中级别DCIS139例(57.9%),高级别DCIS27例(11.3%);luminalA型92例(38.3%),luminalB型70例(29.2%),HER-2过表达型76例(31.7%),三阴型2例(0.8%)。不同级别DCIS患者年龄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224,P=0.073),但ER、PR及HER-2表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974、59.391、58.501,P均〈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ER、PR在低级别DCIS中的表达均高于中级别和高级别DCIS(ER:χ^2=36.345、67.769,P均〈0.014;PR:χ^2=41.172、51.440,P均〈0.014);HER-2在高级别DCIS中的表达高于中、低级别的DCIS(χ^2=6.391、50.132,P均〈0.014)。不同分子分型患者的年龄分布及患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11、4.332,P=0.847、0.228),但是组织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779,P〈0.001)。组织学分级在luminalA型分别与luminalB型、HER-2过表达型、三阴型比较,luminalB型与HER-2过表达型比较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0)。结论检测DCIS的分子分型,可为临床诊疗及而后预测辊供参考.

  • 标签: 乳腺肿瘤 导管原位癌 分子分型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经外周穿刺王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王管技术,对于慢性肾功能不全(CKD)的血液透析病人,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病人进行血液透析的基本保证。本文就重点对血透病冬的感染风险和护理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

  • 标签: 血液透析 中心静脉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患者微浸润(MI)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本院收治的131例乳腺DCI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验DCIS-MI、淋巴结转移与其病理分级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DCIS-MI是否影响其淋巴结转移,比较DCIS手术方式、病理级别、微浸润、腋窝淋巴结清扫是否影响其复发.结果(1)在131例DCIS的病理分级中,低级别60例(45.8%),中级别60例(45.8%),高级别11例(8.4%),各组DCIS-MI分别有12例、31例、8例,与病理分级之间具有相关性(r=0.375,P=0.000).(2)共计76例行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3例转移;56例行腋窝淋巴结清扫,5例转移.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微浸润有关(P=0.015),与病理分级之间无相关性(r=0.154,P=0.107).(3)本组DCIS患者随访3月至6年,1例中风死亡,3例局部复发,无乳腺癌死亡.DCIS复发与手术方式、病理分级、微浸润、腋窝淋巴结清扫均无关(P=0.359、1.000、1.000、0.260).结论DCIS病理分级高易发生DCIS-MI;DCIS-MI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

  • 标签: 乳腺肿瘤 原位 病理学 淋巴细胞 肿瘤浸润
  • 简介: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carcinomainsitu,DCIS)属于非浸润性乳腺癌,病理形态学表现为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癌变且局限于导管的基膜内,未侵犯间质,临床发病率约占乳腺癌的10%左右。

  • 标签: 乳腺肿瘤 复发 肿瘤转移
  • 简介:<正>静脉导管(Ductusvenosus,DV)是胎儿肝脏内一条纤细的血管,位于脐静脉窦和下腔静脉之间。这是胎儿循环中的一条重要通道。DV的血流情况直接反应胎儿循环状况及宫内情况,因此也是产前超声极为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本文就DV的超声显像、正常血流

  • 标签: 正常胎儿 血流频谱 产前诊断 静脉导管 下腔静脉 血流动力学
  • 简介:乳腺导管内癌(ductalcarcinomainsitu,IX;IS)是一种肿瘤性导管内病变,特征为上皮增生明显,伴有轻度至重度的细胞异型,具有可能发展成为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国内外学者通过对其临床、组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基因学等方面的研究,认识到DCIS并非孤立性病变,而是由一组异质性疾病构成,在临床特征、组织学类型、生物学特征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 标签: 乳腺 导管内癌 影像学 病理学
  • 简介:DCIS作为一种异质性病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传统的以病变细胞形态、结构、分级以及是否坏死存在的分型方法不能准确区分DCIS的亚型,不能对其治疗方式或预后做出较准确的评估与预测,难以满足精准治疗的要求。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致力于在基因组学层面对DCIS进行深入的认识与分型,并建立完善的DCIS预后预测的基因模型。笔者简单介绍了与DCIS相关的基因检测,如乳腺癌高通量基因检测(Mammaprint)、OncotypeDX21基因检测、Prosigna等,着重分析了DCIS12基因模型的建立过程、评分方法、对DCIS预后的风险评估及其对DCIS精准治疗的意义,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乳腺肿瘤 原位 基因表达 预后 预测
  • 简介:在2015年圣安东尼奥国际乳腺癌研讨会上,乳腺早期病变和DCIS的诊治进展仍是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中,笔者选取了美国贝勒大学医学院李毅教授关于DCIS相关研究的报告进行较详尽的回顾,主要内容包括DCIS的分子网络机制及其向浸润性癌转化的过程。

  • 标签: 乳腺肿瘤 不典型增生 原位癌
  • 简介:目的研究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CD)13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承德市肿瘤医院和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的10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CD133蛋白表达,并用χ^2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CD133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不同程度地表达CD133.不同肿瘤直径组间CD133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76,P=0.024),其中肿瘤直径〉2~5cm组CD13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2cm组[56.72%(38/67)比26.09%(6/23),χ^26.429,P&lt;0.012].不同组织学分级间相比,CD133阳性表达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6.274,P=0.043).并且,有淋巴结转移者CD133阳性表达率比无淋巴转移者高[64.71%(22/34)比39.71%(27/68),χ^25.675,P=0.017)].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133阳性表达率在不同年龄、不同临床分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7,P=0.674;χ^22.874,P=0.242).结论CD133有可能作为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侵袭转移的指标.

  • 标签: 肿瘤干细胞 抗原 CD 导管 乳腺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超声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US)分类对乳腺导管上皮内瘤变(DIN)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北京天宜乳腺医院手术或穿刺活组织检查证实的135例乳腺导管内病变(含116例DIN)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依据美国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I-RADS)和乳腺影像学特征及多普勒血流对病变进行BI-RADS-US分类.将BI-RADS-US3~4类且病理诊断为DIN者判为阳性,而非DIN者判为假阳性;将BI-RADS-US1~2类且病理诊断为DIN者判为假阴性,而非DIN者判为阴性.由此计算BI-RADS-US诊断DIN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在DIN患者中:普通型导管增生(UDH)35例,其中20例(57.14%,20/35)超声表现为乳腺呈片状回声增强或低回声结节,BI-RADS-US2类;平坦型上皮异形(FED)4例,以及导管上皮非典型性增生(ADH)50例,其中37例(68.52%,37/54)超声表现为乳腺导管扩张伴管腔内乳头状突起性病变或腺体局部增厚伴低回声结节,病灶以Ⅰ级血流信号为主,BI-RADS-US3~4a类;导管原位癌(DCIS)27例,其中19例(70.37%,19/27)超声表现为乳腺导管不规则增宽,管壁增厚伴管腔内簇状微钙化,或不规则低回声结节,或聚集分布的小囊区,病灶以Ⅱ级血流信号为主,BI-RADS-US4类.BI-RADS-US3~4类诊断乳腺DIN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9.结论BI-RADS-US对DIN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标签: 乳腺肿瘤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彩色 病理学 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CD31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CD3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2012年5~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诊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20例及乳腺纤维腺瘤30例组织标本中的MVD-CD31的表达,并应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VD-CD31与临床生物学特征和Ki67的关系。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MVD-CD31高于纤维腺瘤组织(16.586&#177;9.528比10.403&#177;3.052,t=3.724,P=0.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VD-CD31的表达与肿瘤直径、TNM分期有关(t=3.761,P=0.000;F=2.983,P=0.032),与月经、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脉管瘤栓、ER、PR、HER-2表达及组织学分级无关(t=0.754、-0.533、1.633、1.853、1.040、0.276,F=1.937;〉0.05)。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中MVD-CD31表达明显高于非三阴性组(t=2.078,P=0.043)。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Ki67&gt;14%组的MVD-CD31表达显著高于Ki67≤14%组(t=-2.287,P=0.030),MVD-CD31和Ki67表达呈正相关(r=0.356,P=0.011)。结论MVD-CD31可以反映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生物学行为,其检测结果对乳腺癌患者的病情评估、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导管 乳腺 免疫组织化学 微血管 抗原 CD31 Antigens CD31
  • 简介:目的评价纤维乳管镜(FDS)对伴有乳头溢液的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治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9月至2009年12月本院采用FDS检查乳头溢液患者523例,发现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209例(39.96%)。209例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患者中,193例良性病变,均行手术治疗;16例恶性病变(乳头状瘤恶变6例,导管原位癌3例,浸润性导管癌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伴钙化、乳腺腺病重度非典型增生、局部癌变1例)分别行保留乳房手术5例,单纯乳腺切除术3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加假体即时置入术4例;所有手术采用FDS结合扩张探针定位法。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随访时间5~5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月)。结果193例良性病变患者全部治愈,除2例患者失访外,其余无复发。16例恶性病变患者经治疗后,未发现复发、转移及死亡。结论应用FDS诊断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有临床参考价值,辅助手术定位准确,有助于获得满意的手术治疗效果。

  • 标签: 内窥镜检查 乳头溢液 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