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留置期间导管移位的护理对策。方法总结461例肿瘤患者在PICC留置期间32例出现导管移位的临床资料,分析造成移位的原因。对伴有导管内凝血者先正位后溶栓;伴有静脉血栓者充分抗凝成功后再正位正位可采用脉冲式注入同时送管法,若失败可插入同型号导丝再正位;也可经患者同意直接插入导丝正位。结果32例中无意中发现导管移位的有20例,多于因客观因素发现者(P=0.04);肿瘤部位与导管移位有关(P=0.01);患者的发病年龄、置管肢体侧向及穿刺的静脉与导管移位无关(P>0.05)。正位成功26例(81.25%)。正位成功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置管的静脉而无关。结论PICC置管时的导管异位和留置期间的导管移位应该同样受到重视。应定期行X线和置管静脉超声波检查。建议厂家按移位发生比例生产单包装导丝,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正位成功率。

  • 标签: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异位 导管移位 正位
  • 简介:双髋关节正位片是目前诊断髋关节外伤、炎性病变、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疾病首选的检查方法,应用频率较高。临床工作中,髋关节投照位置是由技师凭个人经验摆放,受检者自己控制、保持技师所摆放的体位。

  • 标签: 双髋关节 临床应用 正位摄片 固定架 股骨头缺血坏死 双足
  • 简介:摘要目的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分析远期正位率。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笔者单位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96例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收集患者术前、术后一般情况,并分析远期正位率。结果96例斜视患者中,术前无远立体视52例,占54.17%;无同时视26例,占27.08%。术后第1d正位86例,过矫7例,欠矫3例。术后远期眼位正位74例,过矫5例,欠矫17例,正为总有效率为77.08%。术前远立体视、术后眼位是影响远期正位率的重要因素(P<0.01)。结论术前远立体视、术后眼位为0~10°的患者行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远期正位率更高。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正位率 效果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可视化导管贴在临床导管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腹腔穿刺引流患者91例,随机分为行常规护理对照组(n=45)与行可视化导管贴干预实验组(n=46),对比两组导管护理质量。结果实验组皮肤情况观察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可视化导管贴在临床导管护理中的应用,有助于观察患者皮肤情况,且粘贴效果较好,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可视化导管贴 护理 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乳腺导管造影在乳腺导管内疾病中的影像学表现,比较乳腺导管内疾病在乳腺导管造影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的影像特点,及乳腺导管造影对导管内疾病诊断的优势,并分析其病理结果,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临床表现为乳头溢液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溢液乳腺疾病20例,包括乳腺癌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9例、乳腺导管扩张症6例及2例乳腺囊性增生病,回顾性分析其乳腺导管造影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本组20例:乳腺常规检查诊断导管扩张4例,乳腺囊性增生2例,乳头状瘤0例,乳腺癌1例;乳腺常规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病变检出正确率40%。乳腺导管造影检查诊断导管扩张6例,乳腺囊性增生2例,乳头状瘤9例,乳腺癌2例;乳腺导管造影钼靶摄影对乳腺导管内病变检出正确率为95%。结论乳腺导管造影对溢液性乳腺疾病是一项安全而有效的检查方法,对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极高价值。对导管扩张症、乳腺囊性增生病等疾病亦能作出较准确的诊断。乳腺导管造影在导管内疾病及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 标签: 乳腺疾病 导管 乳腺 乳腺导管造影 乳头溢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新型气管导管预防兔子颅脑手术中气管导管脱落的效果。方法:选择新西兰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兔子在颅脑手术时采取新型气管导管,对照组的兔子在颅脑手术时采取普通的气管导管。观察结束后,比较两组的兔子气管导管脱落的例数、一次插管的成功率、组织水肿、牙齿脱落等并发症的情况、建立人工气道所需要的时间。结果:经研究,观察组大耳白兔[1][山万2]气管导管未发生脱落且插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气道建立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大耳白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次插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新型气管导管可以有效预防颅脑手术过程中气管导管的脱落,插管效果更好,安全性也较高。

  • 标签: 新型气管导管 颅脑手术 气管导管脱落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第二产程中正位分娩及侧位分娩对产后骨盆恢复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22.2月至2023.2月于我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8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正常体位分娩,观察组侧位分娩,将两组会阴裂伤、产后出血及第二产程时间进行对比。结果:产后观察组耻尾肌功能状态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会阴裂伤情况较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产后2h及24h平均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第二产程侧位分娩比正位分娩效果更好,有助于减少产后出血风险,降低会阴裂伤,加速产程进展,促进骨盆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产妇 第二产程 侧位分娩 正位分娩 骨盆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 PICC 导管与 CVC 导管在测定中心静脉压 的效果。 方法:选取 PICC 、 CVC 住院患者共 108 例,其中对照组 54 例为 PICC 住院者,观察组 54 例为 CVC 住院患者,按置管方式不同分组,对比两组中心静脉压测定值。 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测得的中心静脉压值基本相同,两组数值无明显差异 (P> 0.05)。 结论:CVC 、 PICC 导管置入患者体内,测量得到的中心静脉压值无明显差异,两种方法测量一致性好。

  • 标签: PICC 导管 CVC 导管 中心静脉压
  • 简介:导管原位癌(ductalcarcinomainsitu,DCIS)的概念首先在1960年被提出,随后的一些研究证实了DCIS多起源于乳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erminalduct/lobularunit,TDLU),并且可以进一步发展为浸润性癌。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其治疗策略与浸润性癌基本一致。随着乳腺钼靶X线摄片技术问世,DCIS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其生物学特性及治疗手段的探索也成为乳腺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目前,虽然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07版)对其诊断与治疗已有相关规定,

  • 标签: 乳腺导管原位癌 浸润性癌 治疗 诊断 carcinoma X线摄片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肋骨正位+双斜位X线片在发现隐匿性肋骨骨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正位、双斜位X线检查,对比肋骨正位、双斜位X线片及正位+双斜位片对肋骨骨折检出的情况。结果:在50例肋骨骨折患者中,共发生103处骨折(均经过CT检查核实)。其中正位片检出75处骨折,检出率72.82%;双斜位片检出81处骨折,检出率78.68%,正位+双斜位片检出101处骨折,检出率98.06%,与正位片、双斜位片相比,差异均有意义(X2分别≈26.374、18.864,P均<0.05)。结论:在发现隐匿性肋骨骨折临床诊断中,肋骨双斜位X线片能有效弥补正位片的不足,但单纯应用肋骨双斜位X线片的临床价值显然没有正+双斜位X线片高,因此,需要联合应用肋骨双斜位X线片与正位片,用以提高肋骨骨折检出率。

  • 标签: 肋骨正位+双斜位X线片 隐匿性肋骨骨折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鼻导管高流量吸氧对危重症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10例拔除气管导管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中55例患者分为甲组(给予雾化面罩吸氧治疗),剩余患者分为乙组(给予经鼻导管高流量吸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与临床结局。结果:乙组的临床指标与临床结局明显优于甲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经鼻导管高流量吸氧 危重症 拔除气管导管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ICU危重患者留置导管护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46例ICU危重患者,并对患者实施留置导管护理。结果通过对46例患者实施科学的、系统的留置导管护理,降低了患者的感染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极大地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患者满意度。结论针对ICU留置导管实施有效的护理,可以有效提高ICU危重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ICU患者 留置导管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腮腺导管损伤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 20 例腮腺导管损伤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及护理,效果满意。结论: 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采取相应的饮食护理和加强口腔护理,是腮腺导管损伤患者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腮腺 导管损伤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双腔导管的效果和并发症,延长其使用期限。方法随访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的使用情况和并发症,记录导管使用终点。结果共计106例患者,实施深静脉留置permcath导管112例次,6例次为再次置管;其中右颈内静脉置管术102例,左颈内静脉置管5例,锁骨下静脉3例,股静脉2例。导管平均使用时间为(10.6±8.9)个月,最长时间为52月。10例患者因栓塞拔管;6例患者因感染拔管;3例导管拔脱;11例患者接受肾移植;27例患者虽导管通畅,但患者因原发病等原因死亡;转入其他医院治疗及失访22例。结论深静脉留置permcath导管可长期保留,感染率低,栓塞率低,可满足透析要求,适合于用传统方法无法建立长期透析通路的患者和准备近期行肾移植的患者。

  • 标签: 血液透析 透析通路 带涤纶环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