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道教作为一个在中国发展了二千年的历史悠久的宗教,其教义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教教义的核心,是一个“道”字,宣扬的是修道成真,并鼓励教徒崇拜、向往神仙世界。翻阅上海历代竹枝词,有不少关于道教的描述,兹录几首,以飨读者:

  • 标签: 竹枝词 上海 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发展 教义思想
  • 简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王维青年时代的一首作品。诗中所指的佳节,是九月九日“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在我国流行较广,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现又称老人节或敬老节。其实重阳节的流行与我国固

  • 标签: 重阳节 道教信仰 中国 民俗文化
  • 简介:当代道乐经韵大多来源甚古,但至今仍不明其历史源流之详情。本文运用文献稽考和古今互证之法,择要分析唐代产生的经韵曲目在当代运用的现状特点,进而分析其产生年代和发展演变的轨迹,籍以弄清现存道乐保存传统的程度及其历史价值,为推动相关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认识和资料。

  • 标签: 道教 经韵 唐代 现状 历史 考证
  • 简介:道教祖师讲道,阐教的目的,在于使众生由迷转悟,同登仙界,证取金仙大道.道教徒的行为,贵于依教奉行,依戒力行,因为学道就是学习了脱生死,度人度己的老子教法.一个人可以信奉道教,也可以不信,但离不开道的范畴.云:"天地之始,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其证明.众生按老子教条实践笃行,就可以得道成仙.反道而行,则永劫沉沦.本文仅就老子所言"五戒"清规,谈谈道教与人生的关系.

  • 标签: 道教 《道德经》 老子 生死 天地 教徒
  • 简介:道教"清静"既承续道家的"清静"观念,又赋予新的义涵。道教清静思想就是基于"道"的信仰,以"清静"作为体道证道的法则,依循"清静"蕴示的寡欲节制、谦退处下、因循而为、止恶扬善、去染得净的精神,在追求与道合真、生命完善中形成的有关人生修养、社会治理的思想体系,体现突出修养特质和强烈入世关怀的理论特征,具体呈现为"至静为宗"的修养主张与"清静为基"的治道方针,其对今人生命修行和当下社会治理仍有独特的启示与价值。

  • 标签: 道教 清静思想 生命修养
  • 简介:土生土长的福州道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于福州山多水秀的优越地形的自然条件,早在秦汉时就有方士活动;及至东汉末三国孙吴时,又有道士活动踪迹,同时他们就在方山(福州五虎山,又称虎头山)建有自己活动场所洞元观.此后逐渐发展、繁荣,至宋代趋于鼎盛,明、清、民国时期日益衰微.由此可以看出福州道教文化的特点及演变过程.

  • 标签: 道教文化 福州历史
  • 简介: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道教和科学的紧密联系就是一个引入注目的现象。国际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曾说:“真正奠定中国古代科学和科学思想传统的是道家”。道教作为中华民族固有的宗教,可以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两千年来对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学术思想、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医学科技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她正如鲁迅先生在一九一八年《致许寿棠》的信中指出的那样:“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 标签: 中国古代科学 世界文化 先生 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 科学思想
  • 简介:1、以“道”治国的思想。《河上公章句》认为要“致太平”,君主须用道治国,依道而行,循道而动。所以他说:“用道治国则国昌民安”(1)。河上公所说的“道”,就是一种社会规律,君主不能恣意妄为,违道而行,应当根据道的本质来治理国家,统治民众,“为事当如道安静,不当如飘风骤雨”(2)。否则就要失威

  • 标签: 道教 治国思想 “无为而治” 伦理道德思想
  • 简介:<正>宗教的审美现象,是一种极其普遍、复杂又难以界定、把握的现象。在宗教的审美现象中,有一种更加模糊不清又更加易于激发人们对它进行思考的东西,那便是道教的审美现象。道教是一种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唯一不怎么反科学的宗教形式。它吸收了我国儒教、禅宗及各种文化思想的元素,形成一种既庞杂又有其特征的思想体系。在古代,道教的意识已经大量地注入到人们的文化心理中,融解到人们的审美观念里,成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部份。

  • 标签: 神仙道教 审美理想 文化心理 早期道教 审美现象 宗教
  • 简介:<正>菲律宾华人社会是一个宗教气氛浓厚的社会,不仅有信奉中国传统宗教的,还有崇拜故乡神明的,又有信仰西方宗教的。其中,道教在菲华社会的宗教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宗教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道教也不例外。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有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华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通过道教的传播得到延续。道教又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既善于容纳别的宗教,又善于向别的宗教渗透。道教的这一特点,通过华人对其移居地社会的影响力和适应性得到体现。而正是这种影响力和适应性,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亚洲最西方化的国家菲律宾争得了立足之地。

  • 标签: 道教 菲律宾人 中国传统文化 菲律宾华人 文化传播 谈话记录
  • 简介:尊敬老人,是当代提倡的一种社会公德,是我国传统“孝道”的发展,由孝顺父母、嫡系长者扩展到尊重每一个值得尊重的老人,这是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尊重长辈的意识和与之相关的论述,在诸子百家的学说中占有很大的篇幅,内容丰富,源远流长。不过它主要是以“孝道”的形式出现的。儒家将其最通俗地演绎为“孝道”,说是“不孝有三(指生不养、死不葬、无后),无后为大”,孔门弟子曾子说:“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礼记·祭义》)。人的最大的美德就是孝,孝莫大于尊严父亲,严父莫大于配天,于是敬天祭祖糅合在一起,一整套丧礼祭礼应运而生,一方面冠以慎终追远提高父母的人格,而更重要的是用以达到使“民德归厚的目的”。推恩及人,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那就是老吾老及人之老。

  • 标签: “孝道” 曾子 道教 儒家 诸子百家 礼记
  • 简介:道教发源地新考蔡运生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土生上长的宗教。千百年来,道教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科技、社会发展、生活习俗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千水溯源,万事寻宗,道教发源地历来众说纷纭,尚未取得共识。笔者查阅众多史籍经典,考察众多文物遗迹,初步认为;道教发源地在四...

  • 标签: 鹤鸣山 发源地 道教造像 《华阳国志》 张道陵 天师道
  • 简介:“神魔小说”作家在布局安排小说情节时,大都采用了天—地—天结构形式,即小说情节以“天界”神仙活动或神仙“创生”神话为起首,以主人公“尘世”活动为主体,以主人公功成圆满,回归“天界”为结局。这种结构方式被众多作家普遍采用并非偶然。通过天—地—天结构,小说作者可以借用神仙的“预知性”来统筹安排材料,使小说情节时空跨度极大却始终有理有序。同时,天—地—天结构也使作者得以利用活跃其间的神仙群来推动故事发展,并丰富小说情节。而天—地—天结构的使用,又是与道教神仙在中国民众心目中的诸种特性密不可分

  • 标签: 神魔小说 小说主人公 小说情节 《西游记》 《封神演义》 道教
  • 简介:文章根据原始斋仪文献,从斋仪类型、经韵、传承三方面探讨元代道教斋仪音乐的继承发展情况,由此评估斋仪音乐的总体面貌和特点:较完整沿袭了灵宝法的传统模式,更多接受了南宋的转型样式,在音乐行为方式与经韵曲目上有一定的扩充发展。

  • 标签: 元代 道教 斋仪音乐 经韵 传承
  • 简介:近年来,中古近代汉语研究硕果累累,在各类文献语料中,道教文献是独具特色的一块内容,但学界对道教文献的利用还远远不够。道教文献的校理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有了这个基础,才能更好地发挥道教文献在汉语史研究中的作用。对那些在汉语史上研究价值较大的道经进行标点、注释、翻译,可为道教文献语言研究提供可靠的文本依据。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学者,其所撰《道教灵验记》记述了宫观灵

  • 标签: 校读 灵验记 记校
  • 简介:唐代是道教史上的兴盛发展时期,也是道教从民间宗教跃升为国家宗教,并对唐代社会产生影响的重要时期。史籍道经中有关唐代国家行用道教投龙的记载,是道教仪式已上升为国家祭祀大典的有力说明。唐代帝王热衷于投龙是崇信道教所致,投龙仪式更反映出唐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崇道风尚。从道教经法制度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投龙仪式具有宗教功能及其象征意义。

  • 标签: 唐代道教 投龙仪式 金龙玉简 投龙文
  • 简介:清初道教沉寂,主要因为皇帝不信道,清初政教关系紧张和道教赖以贵盛的“上层路线”传道方式的失败等,清廷实行“黜异端以崇正学”基本政治和文化政策,正统道教被迫走上民间化进而民俗化的发展道路,民间化与民俗化的结果导致正统道教高度“内敛”道教无力实现自我更新,道教的整体性衰落已经不可避免。

  • 标签: 清初 道教 民间化 民俗化 衰落
  • 简介:2001年香港举办首届道教节。自此,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香港道教界皆举行公开活动庆祝道祖诞辰。

  • 标签: 道教 历史 2001年 香港
  • 简介:观音岩位于湖北省京山县境内.是一处山水环绕,景色秀丽,风光独特,气候宜人,层林尽染的道教圣地.观音岩背靠绵延苍翠的大洪山脉,南望车辆川流不息的省道--皂当公路和现代化的长荆铁路,交通四通八达.山中清泉瀑布如银河直下,似青龙吐雾,潺潺流水叠峦而出.依山而建的宫观、庙宇气势磅礴,金碧辉煌.走梯石,林间鸟语花香,观流水鱼欢水净,波光粼粼,置身其中如仙人漫舞,美不胜收,确是游览观光,膜拜朝圣的道教胜地.

  • 标签: 观音 绵延 道教圣地 中道 山水 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