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QC小组活动在提高标本采集质量的作用。方法建立QC活动小组,分析影响标本采集合格率的因素,制订可行性对策并实施,解决住院患者标本采集送检率、合格率低的问题。结果QC小组活动后标本送检率为90.2%,合格率为82.7%,患者满意度为95.9%,较活动前均明显提高(P<0.05)。结论QC小组的活动形式能明显提高标本采集质量,是采集液标本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QC小组 痰标本 采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本在细菌学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送往检验科的200例标本作为研究标本,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培养选中的标本,比较不同培养基分离细菌菌株情况。结果1例标本在923TBL液体培养基中出现浑浊,有细菌生成;在7H9L半固体培养基中有菌株出现;而在罗氏培养基以及923TBB培养基上则没有菌株生成。结论采用高渗半固体培养基可以从标本中分离出结核杆菌L型菌株,表明标本在细菌学检验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痰标本 细菌学 检验
  • 简介:人工气道是经口/鼻或气管切开处将导管插入气管建立的气体通道,能改善通气功能,纠正患者缺氧状态,但同时也破坏了上呼吸道非特异性防御屏障的作用。患者会失去对吸入空气的加热和加湿,以及对灰尘和微生物的过滤功能,从而导致气道分泌物黏稠,呼吸道纤毛运动能力下降,分泌物排出减慢等,造成细菌的繁殖引起肺部感染。

  • 标签: 人工气道 安全吸痰 气管切开处 气道分泌物 上呼吸道 导管插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建立快速、准确的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方法。方法采用直接涂片抗酸染色法、离心沉淀集菌法和结核菌培养法对结核分枝杆菌进行检测,并对其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培养法检出率最高为14.8%。但检测时间较长,离心沉淀集菌法次之为14.5%,直接涂片抗酸染色法检出率最低为10.1%。结论离心沉淀集菌法找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安全、简单易行,在肺结核的早期诊断能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结核杆菌 方法 对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慢阻肺患者开展振动排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病例筛选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阻肺患者4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人数各有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加强振动排护理,详细对比两组取得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日均排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呼吸困难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与对照组相比提高,(P<0.05)。结论:对慢阻肺患者中加强振动排护理干预,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排效果,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慢阻肺 振动排痰护理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1个月至6岁年龄段肺炎患儿应用振动排机和传统叩背排的效果。方法将80例肺炎患儿按收治日期分为振动排机组40例和传统叩背排组40例。两组患儿均按常规使用抗生素、雾化吸入治疗并使用振动排或实施传统叩背排后吸,治疗5d后观察两组患儿肺部体征变化、咳嗽程度、气急症状、肺部啰音,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患儿的效果。结果两种治疗方法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振动排机的振动作用均衡稳定且省力,效果优于传统叩背排

  • 标签: 肺炎 振动排痰机 叩背 排痰 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样本制备涂片进行抗酸染色可对结核病进行预期诊断,同时经培养分离的分枝杆菌也可以提供是肺结核还是由除结核分枝杆菌之外的分枝杆菌(MOTT杆菌)或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导致的疾病进行确定诊断。高达50-60%的临床样本制备的涂片显示阴性,而AFB培养为阳性。因此,培养技术在分枝杆菌疾病诊断起到关键作用。结果涂片阳性率为35%,960培养阳性率为58%(290/500),960污染率为2.8%结论960分枝杆菌培养对分枝杆菌的检出优于涂片法

  • 标签: 痰涂片 分枝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排方法在胸外科术后应用时的效果以及对并发症的预防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开胸术后患者269例。依据采用的排的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30例,对照组139例。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患者对于机械排使用的有效度、舒适度以及自我耐受度方面做一定的调查整理。结果使用机械排法的观察组从排量、排效果、肺部感染相对优于对照组,针对不同的患者,震动频率要因人而异、缓慢增加,一般在术后第二天患者疼痛感最为强烈,故在使用机械排之前需要与患者及家属良好地进行沟通,做好相关镇痛治疗准备,做好健康宣教,保证排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 标签: 人工排痰 机械排痰 胸外科手术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涤汤治疗浊瘀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浊瘀阻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1例;两组常规调整血压,降颅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洛伐他丁胶囊,静滴胞二磷胆碱、降纤酶;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氨溴索,抗生素。治疗组口服涤汤200ml日二次口服治疗,疗程14天;以评分方法观察病人治疗前后涎消除情况及语言表达能力、认知功能、饮食流利程度,肢体活动功能等综合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P<0.01)。结论涤汤治疗浊瘀阻型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疗效。

  • 标签: 痰浊瘀阻 缺血性脑卒中 涤痰汤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吸器气管内吸在小儿肺炎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选本院接收的74例肺炎患儿,时间选自2019年1月-2020年5月,随机分组,对照组(37例)未采取吸处理,观察组(37例)接受吸器气管内吸,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方面,对照组是27.03%,观察组是8.11%,观察组更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护理后,观察组比对照组优,差异显著(P

  • 标签: 肺炎 小儿 吸痰器 气管内吸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振动排机对重症肺炎在上呼吸机患儿排的影响。方法选择重症肺炎患儿上呼吸机的效果观察应用美国G5排机进行排

  • 标签: 振动排痰机 重症肺炎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外科术后ICU机械通气运用振动排法的效果。方法:110例外科术后ICU机械通气患者参与本组实验,对照组、研究组分别采用人工吸法、机械振动排法,对比两组患者排效果。结果:研究组排效果、血气指标、肺部感染、ICU时间、呼吸频率、撤机时间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外科术后ICU机械通气运用机械振动排法,排效果理想。

  • 标签: 振动排痰法 外科 术后 ICU机械通气 排痰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模式促排护理应用于小儿肺炎护理对患儿呼吸功能、排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小儿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均为2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多模式促排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患儿的呼吸功能和排情况。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的用力肺活量占预估值比例(FVC%)和最大通气量占预估值比例(MVV%)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5);研究组排量高于对照组,排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模式促排护理在小儿肺炎护理应用,可提高患儿的呼吸功能,并对患儿的排情况进行改善。

  • 标签: 多模式促排痰护理 小儿肺炎 呼吸功能 排痰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排法在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排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76例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人工叩击排方法,观察组采用振动排机排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排量、肺部哆音情况以及排前后经皮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结果本次研究总完成检测共680次。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排量、肺部哆音消失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叩背后经皮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采用振动排机进行排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肺呼吸功能。

  • 标签: 振动排痰机 人工叩击排痰 急性重症脑血管病 排痰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旋转吸管 360°吸方法在 ICU人工气道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符合吸指征的 ICU人工气道患者 3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160例。研究组采用旋转吸管 360°吸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吸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吸前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循环、呼吸参数的变化,以及吸间隔时间、吸次数、吸鸣音的改善情况,同时对两组气道黏膜损伤出血等不良事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的 SpO2 升高值、 VT升高值、 Peak下降值均高于对照组( P< 0.01);研究组吸间隔时间长于对照组,每日吸次数低于对照组,鸣音评分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 0.01)。结论: ICU人工气道患者应用旋转吸管 360°吸方法,可改善机体缺氧,同时降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标签: ICU人工气道 旋转吸痰管 360°吸痰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体外振动排和传统人工拍背排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加重期(AECOPD)的排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AECOPD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人工拍背排,观察组采用体外振动排机振动排,两组均护理10d,比较两组排护理后患者的肺部湿啰音、量、颜色等。结果两组护理前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液量均有所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液变白时间及鸣音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加重期患者采用体外振动排的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拍背排,操作简单,疗效显著,患者乐意接受,显著降低了护理人员的体力消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体外振动排痰 传统人工拍背排痰 AECOPD 排痰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震动排机与人工手法拍背排对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排效果,为选择合适的排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将12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人工手法拍背排组(人工组)和震动排机排组(机械组),观察患者排治疗一周后的日均排量、SPO2变化、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肺功能改善情况及住院时间的长短。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排护理SPO2均有显著提高,日均排量机械组优于人工组(P<0.01);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机械组明显缩短(P<0.05,P<0.01)。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机械组明显优于人工组(P<0.05)。结论震动排机不受患者体位限制,排效果比人工手法拍背排好,缩短了住院日,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工作质量。

  • 标签: 排痰方式 COPD 肺部感染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旋转吸管 360°吸方法在 ICU人工气道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符合吸指征的 ICU人工气道患者 3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160例。研究组采用旋转吸管 360°吸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吸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吸前后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循环、呼吸参数的变化,以及吸间隔时间、吸次数、吸鸣音的改善情况,同时对两组气道黏膜损伤出血等不良事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的 SpO2 升高值、 VT升高值、 Peak下降值均高于对照组( P< 0.01);研究组吸间隔时间长于对照组,每日吸次数低于对照组,鸣音评分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 0.01)。结论: ICU人工气道患者应用旋转吸管 360°吸方法,可改善机体缺氧,同时降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标签: ICU人工气道 旋转吸痰管 360°吸痰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