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小学班级制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7
/ 2

如何建设小学班级制度

夏婉晴

(武汉文理学院,武汉 430000)

摘要:班级制度的建设逐步走进大众的视野,成为了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良好的班级制度的建设对于班级管理、学生成长、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班级制度建设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学习习惯、品格修养的养成。因此,班级制度的建设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关键词:班级制度;小学班级;制度建设

在政治学的领域,亨廷顿认为:“制度是一种行为模式,它相对稳定,受到尊重,一般是周期性发生的。”[1]在法学的领域,马克斯·韦伯提出:“制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行为准则,它在一定的圈子中运行”。[2]制度在不同的领域中有着不同的解读。那么从教育教学活动的角度看,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单位,要想在班级中有序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活动,需要班级制度的支撑。班级制度可以理解为,在班级中,为了实现某种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制定的某种明确的准则和制度。

一、确定班级制度建设的目标

班级制度建设目标是对制度建设后班级所达到的状态及效果有明确的设想,是整个动态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班级制度建设对于班级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优秀的班级制度建设离不开目标的确立。在班级制度建设的过程中,目标是导向,为班级制度建设指明方向,只有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才能将班级的各个成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在班集体中,群体有了共同目标和共同任务,会形成集体的意识,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二、确定班级制度建设的主体

班级制度建设的成员应该具有多元性,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家长等多方参与者构成的多元性班级制度建设成员。

学生为中心

在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早已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大旋律时代,学生已然登上了主舞台。学生无论是在教学的课堂上,还是在课外的活动中,都是不容忽视主体地位。在班级制度建设中,也不例外,学生即是班级管理的管理对象,也是班级制度建设的主体。在班集体当中,班级制度设定及班级制度实施都离不开学生,教师应该将班级制度建设的重点落实到学生身上。也可以说,学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对于制度的肯定与支持,决定着班级制度建设的深度,决定着班级制度建设的信度,决定着班级制度建设的效度。

多方成员参与

既然是以学生为中心,那是不是教师就不重要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师作为班级制度制定的主要参与者、班级制度建设的主要引导者、班级制度实施的主要监督者,教师的地位同样具有重要性。教师对班级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对班级情况的熟知程度,对制度建设的理解程度都会影响到班级制度建设的情况。所以,要想将班级制度建设好,就要明确班级制度的建设是需要教师支持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群体中不仅有班主任还有科任教师,班主任教师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但并不是唯一的管理者,其他的科任教师其实也是。

在班级制度建设这一动态过程中,我们要积极的调动学生和科任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忽视科任教师的意见建议,明确班级制度建设的制定和实施的参与人员,最大程度调动成员积极性。同时,也为小学家长参与到班级管理提供一定的实践方法和途径。在班级制度建设中,家长的配合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低年级学生对家长具有更大的依赖性。学校中制度的遵守可以依靠老师的监督,但是该阶段的学生,更多的时间是与家长相处,因此,家长的督促和激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比如:通过组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教师需要认真听取家长对班级制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学校也可以丰富指导服务内容,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办学理念、改进活动措施。

三、班级制度的实施

班级制度的实施是指班级制度制定后具体的运行和落实的过程。班级制度的有效实施可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质,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道德情操,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纠正学生的不良生活作风,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一)班集体齐头并进

班级建设离不开每一个班级成员的努力。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班主任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班级制度建设时,不能添加过多的主观意愿,避免以自我为中心,避免班级管理随意性。在班级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班级制度的评价,根据学生的评价、实际情况做出动态调整制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班级制度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共识。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

班级制度的实施应注重刚柔并济、宽严相济,这是有效实施班级制度的关键所在。然而,在现实的班主任管理的实际情况中,教师往往“严多”或者“宽多”,要么学生惧怕老师,要么老师管不住学生,很少有教师能做到两者有机相融,宽严有度。有些教师或缺少实际班级管理经验或沉浸在“老一套”班级管理的理念中,遇到比较“调皮捣蛋”的学生,就会以一些不恰当的方式进行管理。这样的方式手段虽然会在短期内效果显著,但从长远的效果来看,其实并不是明智之举,这样只会造成学生怕老师、学生“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在实施班级制度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严格要求每一位同学,但也要尊重每一位同学。不是“调皮捣蛋”的学生就不值得教师的尊重。教师不要害怕学生违反规则犯错误,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犯错本身并不可怕。当学生遇到困难或者犯错时,站在他们的立场去帮助他们思考、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师更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力行,自己还要不断的学习、提升,不断寻找班级制度建设工作的突破口,提升自身的班级管理与班级制度的建设能力。

三)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方法

在面对班级不良风气或极个别调皮的学生,教师要冷静、分析,明白一旦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师生冲突。教师应转变做法,在学生情绪激动之时,要审时度势、稍做退让,以平常心进行交流、教育;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教师要体谅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教师要给予学生丰富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允许学生发展不同步。教师应明确一味地惩戒并不是明智之举,而应该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学生恰当的帮助。教师应基于不同的学生情况和不同的情境进行综合评判哪种方法能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成长,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帮助和支持,并且不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从而使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逐渐改掉自身的“坏毛病”。

教师要做到奖罚分明。奖罚分明意思虽然简单,但是,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难免带有主观色彩,如:同样是迟到问题,对待成绩好的学生迟到和成绩不好的学生迟到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这种行为是教师非常错误的示范,久而久之学生会有样学样,形成“势利眼”。奖罚分明看似简单,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做到有奖有罚、奖罚分明并非易事。教师在遇到不良情况,要做到的是“对事不对人”,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自己的行为,以沟通、交流、激励为主。

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随着社会对小学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在现有的教育资源下,单纯依靠小学教师无法进行全面的班级管理活动,必须依赖小学家长参与其中,利用小学家长的力量完成班级管理,从而取得更好地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 1989.12:52

[2]诺斯.论制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991(6):56.

[3]尹冬平. 小学班级制度建设研究[D]. 哈尔滨师范大学.


[1]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 1989.12:52

[2]诺斯.论制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99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