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认识人民币”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3
/ 2

培智学校“认识人民币”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杨丽坤

福建福鼎市特殊教育学校  福建  福鼎  355200

摘要:《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生活数学课程的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强调要使培智学生掌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培智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较于普通小学生始终存在着明显劣势与不足,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上,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人民币的认识,经过前期的基础知识学习,虽然培智学生已经对人民币有了基础认识,但“认识人民币”的最终目的在于使用人民币、体现人民币的生活价值。因此,本文以对当前培智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材的分析为切入点,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培智学校;小学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一、培智学校“认识人民币”教材分析

人民币是我国的流通货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完成商品交换的重要介质,认识人民币的币值、掌握好人民币的换算规律等,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至关重要。《认识人民币》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生活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经过前期1元、5元、10元面值人民币内容的学习,培智小学生对于人民币已经建立了基本认知,本节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培智小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引导培智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已经掌握的20以内数字等,来强化学生头脑中关于人民币的相关认知。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认识人民币》不仅要帮助培智学生巩固20以内数字的记忆以及人民币的基础知识,更要使培智小学生在生活化、具体化的情境中学习如何正确使用人民币、换算人民币以及人民币找零,进而使培智小学生建立人民币与其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体会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获得社会实践能力、理性消费与爱护人民币正确习惯的多重提高。

二、培智学校“认识人民币”教学建议

(一)搭建生活情境,促进新旧知识有效衔接

情境教学是在教学改革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创新化的教学方式,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以真实化生活情境、趣味性游戏情境、生动化信息情境为媒介,将抽象复杂的文字知识进行了多维立体化展示,对于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人民币”教材内容源于日常生活,其学习活动的最终落脚点也在于服务于日常生活、使培智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生活自理和知识应用,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就可以搭建生活情境,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展示、人民币应用情境等,让培智小学生在观察、思考、触碰等多重感官刺激下,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对人民币知识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比如,在“1元”面值人民币认识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到学校内的超市买一根棒棒糖,而后拿着1元钱去收银台结账的图片,引导学生们观察图片所传达的基础信息,如1元人民币、棒棒糖、结账付款以及找零等。在这种基础信息观察与总结引导下,培智学生们就会对“1元”产生好奇心,迫切想要明白它为什么可以换来一根棒棒糖,同时也会获得买东西需要付钱意识的启蒙。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就可以拿出1张1元纸币和一个1元硬币,让学生们观察等额面值、不同形式人民币上的图案都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颜色以及材质等有着怎样的差异化,进而让培智学生们明白,虽然纸币和硬币存在本质差别,但其面值是相等的。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搭建,使得课堂教学质量和培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大大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培智小学生对人民币深刻认识和应用途径的建立的明确。

(二)开展合作探究,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

由于培智小学生在思想、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化和劣势,同时数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抽象性和应用性,所以,培智小学数学课堂可以重视培智小学生合作探究活动的组织和深入开展,这样一来,既可以为不同思想和认知提供一个相互碰撞的空间,使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又可以帮助培智小学生们打破以往信息闭塞、性格孤僻、学习孤立的学习状态,使不同培智小学生之间建立联系更加密切的关系,同时有效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这一点对于培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社会工作同样具有关键的现实意义。

首先,教师需要对培智学生们进行小组划分,划分依据通常为“优等+普通”的分组原则,即一个小组内既要包括学习能力较强、性格相对外向的学生,又要包括那些智力水平普遍不高或者学习能力普遍差强人意的学生,这样,才可以实现以优带劣的教学目的。分组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给不同的小组分发1元硬币、5角纸币若干,并拿出一瓶5元的饮料,要求不同的小组利用手中的人民币教具拿出总面值5元的人民币。经过小组内的合作探究与思考,培智学生们会发现正确的排列组合方式有很多种,这也就意味着1元、5角、5元这三种面额的人民币之间存在着若干种换算关系,自此,培智学生们的学习思路与视野就得到了有效拓宽,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和使用也就有了更切合实际的认识。

(三)组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实践应用意识

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相关理论,动作是智慧的开端,学生调动自身的多重感官来参与认知活动的过程,就是信息不断刺激大脑细胞、提高信息提取和存储效率,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内驱动力产生的过程。作为培智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和重要内容,教学实践既是帮助培智学生获得对教学内容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也是锻炼培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应用意识的重要媒介。尽管培智小学生在思维与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但其始终保留着小学生性格与认知当中喜欢动手实践的成分,而基于对这一学情的把握来组织教学实践,就可以实现培智学生个性发展、意识启蒙和高效课堂构建的多重目的。

具体到“认识人民币”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不同形式的游戏教学实践,使培智学生树立真正的数学学习兴趣,并在学习兴趣的驱动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思考与应用。如,教师可以组织“掷骰子”的教学游戏,要求学生们两两一组,分别投掷骰子,投出的数字是“1”,就需要拿出“1元”(此处的人民币均为教具,不用作物品交换),投出的数字是“5”,就需要拿出“5元”,投掷的数字之和为“10”,就可以把手中的“人民币”兑换成一张“10元”人民币,最先兑换10元人民币的学生获胜。在这个教学游戏中,教师将人民币面值的认识、不同面值人民币之间的换算以及培智小学生的思维与认知特征融为一体,既体现了对培智小学生教学主体性的尊重,又体现了对培智小学生个性化的开发,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能够引导培智小学生逐渐养成实践应用的意识与思维,并将这种思维迁移到能力上,实现自身知识与能力、情感与素养的多维成长。

结束语

总之,培智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理解能力、记忆能力的较低水平,而“认识人民币”相关知识既抽象复杂,又与培智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培智小学数学教师要正确看待和全面把握培智小学生的实际学情,遵循增长培智小学生知识、锻炼培智小学生能力、升华培智小学生素养的核心目标,对“认识人民币”教材知识进行客观分析,并通过教学情境的搭建、教学实践的组织、教学游戏的开展等途径来构建高效、优质的培智数学课堂,以帮助培智小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与能力、数学情感与态度的综合提升,同时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1]宋长虹.培智学校小学阶段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J].科学咨询,2019,(24):160. 

[2]刘宏海.贯彻新课改理念 落实培智教育——以特教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教育,2022,(3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