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类专业学生多元融合育人模式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2

建设工程类专业学生多元融合育人模式探析

包烽余

成都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四川省 成都市 610000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持续改革,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要紧抓“三教”改革,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从校企文化、培养过程、技术水平、人才队伍等方面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专业高质量发展。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一定要跟上行业发展,紧跟“三教”改革的步伐,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大批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本文将从教学实践出发,立足高职教育的发展和行业的发展实际,论述如何践行“三教”改革,紧跟行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升建设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打造四方面的融合育人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三教”改革;建设工程专业;融合育人

1建筑行业教育论述

“三教”改革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而进行的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建筑行业以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为突破点,搭上信息化的快车,全速向绿色化、产业化和智慧化目标发展。以面临职业教育和建筑行业双重变革期的高职建设工程类专业学生为对象,提出了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多条融合育人路径,即校企融合、岗课赛证融合、传统课堂与虚拟现实(VR)技术融合、教室学习与真实的生产项目现场实践融,以实现职业域与教育域有机融合,践行“三教”改革。

2提高建设工程类专业学生发展的措施

2.1校企融合育人,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

随着国家建设的需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形成了体系完备、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产学研体系、美国的合作教育等。随着建筑行业近些年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绿色建造等新兴业态的发展,以及城市建筑现状的变革,职业教育必须大力追随,更新已有知识课程体系。学校建设工程类专业教学团队怀揣深化产教融合的理念,以校企融合为起点,依托广联达公司、北京建工土木工程有限公司、香港互联立方有限公司、京港地铁公司等战略性合作企业,创新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体制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2.2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团队精心设计访谈提纲、调查问卷,采取问卷、访谈、座谈、查阅政策文献等多种方式开展调研工作,走访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的各级各类企业20余家、建筑行业协会和毕业生代表,以学生毕业后及毕业三年后能胜任的岗位为出发点,确定出建筑行业发展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对接的岗位和岗位要求,分析出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把企业、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等纳入课程内容中。与此同时,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团队教师通过狠抓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我们组织学生先后参加了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北京选拔赛建筑信息模型赛项、BIMVR及装饰VR设计极限任务挑战赛、第一届全国建设类院校BIM数字工程技能创新大赛等多项各级各类赛事,师生们通过参加技能大赛,锻炼了BIM技术的应用技能,树立了专业自信,激发了专业认同感,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还应该以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抓手实现课证融通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重要支撑制度,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载体,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同时,课堂教学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结合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考核技能点设计教学任务和考核内容;以任务驱动法展开教学,采用成果导向教学模式,让静态教学课堂转变为动态课堂,让学生行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对软件的实操能力;多方面、多角度、多环节对学生进行评价,提升学生对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

2.3以任务为导向,教室学习与真实的生产项目现场实践融合育人

2.3.1利用校园在建项目融合教学

建筑施工技术这种综合性、实践性强的课程,可利用学校在建项目的工程现场进行实践教学。学校新修一座气膜馆作为体育场馆,结合现场施工内容及顺序,以“土方开挖→导墙钢筋绑扎→导墙混凝土浇筑→土方的填筑和夯实→垫层混凝土施工→气膜施工→气膜在门处的固定及连接→装LED灯→木地板铺砖”工作场景设计学习情景;学校实训大楼机房更新改造,以“建筑地面→墙面抹灰工程→门窗工程→吊顶→轻质隔墙→饰面板”等子分部工程设计学习场景。以岗位工作标准为教学标准,以学生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新模式,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适应建筑业发展和学生个人需要的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图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2.3.2学生社团活动与专业实践的协同互动

职业教育在遵循知识生产逻辑与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人才培养思路从知识理性逻辑向实践应用逻辑的转向,有助于深化专业元素间的互通、互动与互补,实现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协同互动。学生通过“研中学、创中学”,实现了自主学习思考能力的激发,有助于提升学生自我对学习的认同感,锻炼了学生们通过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接受专业、喜欢专业,托起学生的自信,建构以能力本位为基础的教学生态。

2.4传统课堂与虚拟现实技术融合育人,创设智慧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听讲为主,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主体地位,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等互动环节主要为了活跃气氛,也受限于课堂时间,仅涉及到少数问题和少数同学,多数同学仍然是被动听课。网络与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环境。我院在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与技术中开设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认知测评实训”课程。该实训以高度仿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为背景,借助VR交互式体验,让学生对所学安全管理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和检查,为学生活学、活用知识营造具有真实感、沉浸感的认知情境,增强空间教育力和学习场所感,刺激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这种融合课堂,改变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把学生从单纯的知识学习者变成了虚拟世界的体验者,贴合年轻学生喜爱游戏的爱好。学生从这种体验式学习中获得了快乐,拉近了学生和知识的距离。此刻的知识不再冰冷,不再是白纸黑字,而是虚拟世界中的情景,让知识走进了学生的内心,同时提升了学生对老师在最后综述知识点的接纳质量。

3结语

综上,本文基于建设工程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面临的现状,在智能建造、3D打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背景下,弘扬“执著专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的大国工匠精神,积极探索提升学生教育域与职业域的融合、职业院校建设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路径,希望使新时代职业教育这一类型化教育凸显其特质,提升“三教“改革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唐以志.1+X证书制度:新时代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6):5-11.

[2]曾天山.“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5-10.

[3]潘海生.“双高计划”引领职业教育相类型教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9-05-07(9)

[4]钟秉林,李志河.试析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5,(2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