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02
/ 3

数字 化 时代 背景下 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郭为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陕西西安 710003 )

摘要:“云物大智”等新技术加快了新一轮产业革命,引领社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进入数字化时代的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以服务社会经济、服务学生发展为目标,改革培养模式,改造专业,将数字化纳入专业升级、课程建设、评价体系,师资培养之中,加强学生技术技能积累,强化人才的有效供给和适度超前储备,为社会成员就业创业、在岗提升提供保障。

关键词:数字化;新技术;职业教育;专业改造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云物大智”新技术已深入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快了以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引领社会进入了数字化的新时代,正在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使经济结构、生产模式、人才需求等发生巨大变化。

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的重要供给侧,也应主动融入新时代,与时俱进。然而作为承担职业教育的职业院校在转型升级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侧重技能培养而忽略了技术;二是现有的专业陈旧,停留在传统制造行业,与社会需求脱节,无法适应新时代;三是课程设置和开发的智能化数字化不足;四是教师的数字化能力有待提升。因此,在新技术新经济下需要给职业教育新赋能,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来应对数字化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使命,形成新时代下职业教育的新常态。

一、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

1.职业教育新赋能

去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第40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的建设成就足以让每位中国人感到自豪,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号召。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和矛盾,去年,国家提出稳就业、稳金融、稳投资、稳外贸、稳外资、稳预期的六稳调控措施,今年,目的就是稳增长,实现经济转型,必须要深化供给侧改革。德国、日本、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都验证了要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发展转型,归根到底靠各类人才,靠教育,特别是服务经济社会的职业教育。

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每年培养近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制造”。职业教育的就业率一直稳居各类就业首位,在“促进就业”方面作用巨大。职业院校学生90%以上来自农村家庭和城市困难家庭,职业教育在“消除代际贫困”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分别占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半壁江山,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和地位日益重要,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显现。

2019年,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努力站在服务国家战略最前沿,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支撑。要强化人才的有效供给和适度超前储备,为社会成员就业创业、在岗提升提供保障。


  1.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数字时代的职业教育专业改造升级

1.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从十八世纪中期到现在,世界经历了四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源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的英国,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称为“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以发电机的制造为标志,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起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主要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称为“计算机时代”。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互联网的诞生,以互联网加人工智能为主要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拉开帷幕。前三次工业革命我国没有和世界同步发展,失去了成为强国的机遇,留下了被世界欺凌的100多年历史。第四次工业革命,我国各方面与世界发展同步,有了弯道超车的可能,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次实现民族复兴的机遇。为此,国家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教育强国战略,出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推进普及教育;在职业院校,完善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课程建设,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在高校,布局人工智能相关的学科、专业体系,探索“人工智能+X”人才培养模式,建设1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加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2.职业院校专业的数字化升级

面对新经济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作为新时代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所在,要求突出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等新经济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这些新要求和新目标决定了要高度关注产业大军的提升与培养。新技术新经济加剧了智能化产业的变革,使生产过程智能化、技能操作高端化,促使传统的重复性体力和脑力工作被智能机器所替代,传统的劳动岗位也再发生变迁,由过去的服务者、操作者向规划者、协调者转变,催生了大量的新职业,也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培养技能人才,服务社会的职业教育面临着重大机遇与挑战,肩负着新使命。新经济新时代下职业教育培养的人不再是生产力的“搬运工”, 而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技术技能人才。

“云物大智”新技术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众多具有新业态、新模式的新职业,比如:机器人操作员,物联网技术员,康复护理师等,这些新职业连接了市场的新需求,推动着新经济的发展。职业院校必须主动迎接新挑战,改造老专业,建设新专业,改变“旧、散、老”的专业现状,将数字化纳入专业的设置、课程体系、评价体系之中,改革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建设“宽基础、模块化、专门化方向”的体系。专业升级改造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一是围绕区域产业园区的特点,布局专业群,增设新专业,调整老专业;二是对接区域产业主方向,校地共建产业学院,营造生产性实训基地;三是依据目录灵活自主设置专业,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四是构建多样化数字化的课程供给模块,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模块化课程,校企共同实施的精准教育与培养。

三、数字化背景下的三教改革

1.坚持全方位育人理念

职业教育首先要不忘初心,把育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崇高的信念,培养学生批判性的独立思考、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是教育的目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深化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作为当前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实施“三教”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数字化背景下,实施“三全育人”的手段和目标更为容易。

2.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学改革关键

教材是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载体。模块化课程体系需要建设数字化的课程资源,学校要建设课程资源平台,围绕课程标准开发数字化的教材和教学资源,根据专业特点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教法(或教学模式)是改革的路径,教师和教材的改革最终要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去实现。所以,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作为课程标准的实施者,要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摒弃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教师引导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达到真正的学。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于知识是“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教师是将“自知转为他知”的过程,教师就要想办法设计和安排些活动,让学生“心动”和“身动”。可见,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主体,是“三教”改革的关键。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的前身是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比赛,2018年调整为教学能力比赛,比赛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引导学校和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引导各地各学校持续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因此,教学比赛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教学比赛,通过教学比赛深化三教改革。

3.运用信息化手段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

借助信息技术,大力开发网络课堂,建设智慧学习环境,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使用,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载体,引进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构建课程资源丰富、内容适时更新、专业特色明显、学习管理便捷、对外开放共享的智慧学习技术体系和学习平台,平台承载移动学习、校内课堂、企业课堂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支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的实施,为每个学生构建“虚拟学习空间”,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沟通、答疑、解惑等各种需要。互动、即时、点对点将会是今后教学的常态。

总之,数字化时代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点,就是要坚持育人初心,以服务社会经济、服务学生发展为目标,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转变教师角色,以教学设计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温贻芳. 企业视角:工业4.0背景下,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的新需求与培养[J].职教论坛,2016(21):46-49.

[2]李德毅,马楠. 智能时代新工科——人工智能推动教育改革的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5):8-12.

[3]谢俐.补短板 激活力 强内涵 增效益 努力办好公平有质量的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7):5-11.

[4]刘宝民, 潘传龙, 储双杰等. 经济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38-42.

[5]周建松,陈正江. 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内涵与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9):86-91.



作者信息: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郭为 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