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下小学古诗文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5
/ 3

基于网络环境下小学古诗文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高春杰

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 102200

【摘要】信息化时代的日趋发展,使教育焕发着蓬勃的生机。将互联网+环境下的互动反馈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引入小学古诗文教学,进行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丰富并优化教育资源,通过前测把握学情,课中重难点巧突破、课后展示反馈效果,打破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模式,提高古诗文教学效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网络环境下;小学古诗文;教学策略

正文: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手段进入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这不仅是教学技术手段的革新,更是一种教育思维方式的变革。越来越多的老师正在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尤其是在小学古诗文的教学中,我们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实践,让传统文学经典与现代技术手段巧妙融合,实现教学策略最优化,教学实效最强化。

一、古诗文教学的基本策略。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已然探索出一些教学的基本策略,1.入课审题,解诗题,2.初读感知,悟诗意。3.品词析句,感诗情,4.拓展关联,促理解。5.吟咏表达,抒情感。同时老师们关注教学中相关资料的整合,注重突出学段的特点,即低年级要突出识字写字,中年级要注重理解词句的学习方法的指导,高年级要能够把握住作者的主要观点等等,这就需要老师抓住文本所在单元的语文要,人文主题,凸显出学段的不同特点,感悟诗歌的魅力。

二、基于互联网环境下互动反馈技术对古诗文教学策略的推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密切关注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区域化互联网+环境下的古诗文教学,恰好体现了这一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基于学情的真实的教学,注重课后延伸学习的反馈。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相互联结、转化。课前阶段,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学情分析,从分析结果确定学生学习的重难点,综合教材文本内容和学情分析结果,进行教学设计。课中阶段,教师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学生学习活动内容,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供学习活动和技术支持,开展随堂测试反馈,对知识的重难点巧妙突破。课后阶段,教师设计延伸学习的内容,设计反馈的教学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拓宽学生学习的外延,通过区域互联网+这一优势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无处不在,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素养。

三、网络环境下小学古诗文教学策略的研究实践。

(一)精心设计前测内容,准确把握学情。

教师的教一定是基于学情而定,为了准确把握学情,教师精心设计预习内容,并依据互动反馈平台进行精准统计分析,这些前测内容根据课前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文本补白等实际情况探究和定制。对于古诗文的教学而言,内容涉及:字音的认读、字义的理解;词句的理解;背景知识的了解;需要补白的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发散式感受等。

前测的主要目的,在于导学,在于变“讲”为“不讲”, 使“教”更好地服务于“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前测指导学生自学,结合学生的自学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将前测内容探究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馈教学平台,利于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参与讨论,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例如教学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的《山行》+《赠刘景文》两首诗,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金秋时节”,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两首诗都是描写秋天的古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都一反其他诗人“悲秋”的情怀,写出了秋天的勃勃生机,更写出了对秋天的喜爱和乐观昂扬的情怀。但是两首诗也有不同的地方,《山行》一诗,借写景突出对秋天的喜爱以及自己乐观向上的情怀;《赠刘景文》一诗,则是借写秋景劝勉自己的好朋友,告诉他奋斗永远不晚,要始终用昂扬的斗志面对生活的道理。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前测内容。

1.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诗吗?

2.你从哪些地方发现这两首诗写的都是秋天的呢?

3. 你对两首诗的作者有怎样的了解?

4.两首诗中你认为比较难懂的词语或句子是什么?

利用pad互动反馈平台发布给学生。前两个小题学生自主学习,朗读批画,基本上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完成,因为诗句中没有难以辨析的读音,只有一个“斜”的读音注释中已经标出,诗句中明显的事物、诗句可以感受到是描写秋天的典型诗歌。最需要关注与分析是第4个小题。数据分析显示,12个人对于“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感觉难度很大。10人觉得“橙黄橘绿”难于理解,4人不理解“寒山”,8人不理解“霜叶”。

学生完成后上传到pad互动反馈平台,同学和老师进行浏览、点赞和评论。学生通过导学前测对字音、大意、诗人等方面都进行了了解,通过交互式的点赞和评论,激发学生认真搜集资料、练习朗诵的热情。老师通过前测环节,制定更适合学情的教学设计。在课上通过检查预习,让学生获得自豪感,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通过反馈问题统计,使教学重难点更聚焦,进而老师从《赠刘景文》入手,从学生理解的难点开始两首诗的学习。以学定教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课中利用“pad”教学,巧妙突破重难点。

1.互动反馈,准确把握字音。

任何学段学习古诗,诵读都是基础,读准字音更是至关重要,古诗中好多字的读音需要我们据义定音。既理解了字的意思,又掌握了字的读音,一举多得。

例如,学习《浪淘沙》一诗,初读环节,让学生自由地朗读古诗。透过学生的朗读,发现学生“曲”和“簸”的读音不准确,课前学生的反馈情况显示有23% 的同学没有选择出正确的读音,说明这两个字的读音是本课需要关注的点,必须进行强化。虚拟平台的投票功能不仅达到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于是借助虚拟平台的投票功能,给学生出示了一道选择题。让学生根据“曲”“簸”意思的选择来判断这两字的读音。结果95%的学生选择正确。在讲明选择理由的基础上,所有学生都把握了正确读音。同时这两个字音的选择方式,也有助于学生理解黄河的气势磅礴。

2.互动反馈,选择判定字义。

古诗文教学中重点字词意思的理解至关重要,理解了重点字词的意思,整首诗的意思就水到渠成了。pad互动反馈技术通过对全班学生的测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切实帮助学生突破对重点字词的理解。

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夜宿山寺》时,首句“危楼高百尺”的“危”字是古诗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想准确把握这句诗的意思,学生必须明确这里“危”字的意思。教学中,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选择题:

[ 题干] “危楼高百尺”中的“危”字是什么意思?

[ 选项 ]A 危险,不安全 B 使处于危险境地 C 高

学生在预习中初次选择,多数选择的是:A危险,不安全.

课堂上,教师首先呈现了学生预测的统计分析,然后利用字理讲解“危”字的本意,出示小篆的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的骨节形,一个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讲解之后,让学生再次通过PAD做出选择,结果100%的学生选择了C.高。

通过对“危”选义的反馈,强化了学生对这个重点字的理解和认识,自然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就是这山上寺院中的楼啊真是太高了。明确了“百尺”是个虚指,是作者在运用夸张手法的基础上,问学生:还从哪里感受到楼很高呢?学生自然理解“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都是在表达着这座楼很高这个意思了。可谓解一字通一诗。

3.推送资源,自主合作学习。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技术手段,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在《浪淘沙》一诗的学习中,要让学生感受到黄河的磅礴气势,从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为了凸显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教师在平台上拓展资料中给学生提供了形式丰富的内容,包括“黄河九曲十八弯的”的来历,黄河泥沙含量的具体数据、张迁寻找银河的传说故事等等,营造氛围的同时大量的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后面的课堂讨论奠定了基础。

在学习《山行+赠刘景文》两首诗时,教师依据学情先学习《赠刘景文》一诗,领悟运用结合资料、结合注释、查字典、结合相关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推送相关资料到pad平台,推送的资源做成了演示文稿,涉及到作者杜牧作这首诗的地点岳麓山、爱晚亭的介绍,书中注释“坐”的内容,字典中关于“径”的多种解释,“霜叶”的图片等等

学生拥有充分的时间自读、理解,自主学习;同桌互动交流,说一说自己读懂的,交流一下不懂的;最后全班反馈。让学生讲解古诗的大意,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课上得简洁而生动,没有了老师太多的讲解,听到是学生内心的理解与表达,以及深情的诵读。

4.学科整合,深入理解诗意。

音乐与诗文一直是共生的,《礼记•乐记》有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在学生学习古诗文时,恰当的背景音乐在学生耳畔响起,在音乐的渲染下,古诗文的意境便自然而然的流泻出来。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将互动反馈技术与音视频相结合,让学生通过选择不同的背景音乐,从而把握整首诗朗读的感情基调。在教学《画》诗的最后推送三首乐曲片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合适的配乐,然后说明理由

[ 题干 ] 如果让你选择一首合适的音乐配乐朗诵《画》,选择哪一首更合适呢?为什么?

[ 选项] A 音乐一(《步步高》,古筝演奏)

B 音乐二(《仙境》,钢琴演奏)

C 音乐三(《二泉映月》,二胡演奏)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先试听音乐,再结合诗歌的感情色彩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不仅将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的整合,更能指导学生把握感情基调,朗读古诗。

古诗文中饱含意境美,诗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故为“诗情画意”。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突出的感受来言志抒情。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让学生通过理解想象,为古诗配上插图,通过互动反馈技术上传分享,并结合自己所画讲解对于古诗的理解,起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夜宿山寺》一课,教学最后老师描述诗句所展现的画面,引发学生想象,为诗配画。教师引导对比两幅画功很好的画,一个学生的“楼”画在了山脚下,一个学生的画在了山顶上,让作者说一说为什么这么画?再让学生说一说谁画的更好,讲清理由。学生通过讲评,进一步明确,这“危楼”是在山顶上,只有在山顶的高楼,才会让作者感受到“手可摘星辰”才会“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呢。将绘画与理解有机融合。

(三)拓展延伸,提升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的外延是无限的,“互联网+”环境下学习的延展更是必须的。完成诗歌的学习,教师要求学生课下登录平台,修正完善自己在预习前测的内容,借助平台讨论延续学习效果。同时提出进一步学习要求,让学生录制朗诵或吟诵古诗,将音视频上传到虚拟平台,生生评价,选出优质朗读与吟诵地作品,作为成果留存。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古诗文的学习有一定量的积累要求。我们要通过一首诗关联一组诗,关联一类诗。刘禹锡的《浪淘沙》是由九首诗组成,教师将完整的九首诗内容和赏析上传到资源平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其他几首进行关联、比较、对照,及促进对于《浪淘沙(其一)》的理解,又激发学生阅读其他几首诗的欲望,学生借助平台推送的资源拓展诵读一组诗,可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豪情,感受其奋发向上的精神。

“互联网 +” 语文教学,对我们而言,既是绝好的机遇又是巨大的挑战。尤其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利用“互联网 +”的优势,守正创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理念,探寻互联网+环境下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模式,推进古诗词教学策略的深入研究,从而全面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一贯. “互联网+”思维镜像中的语文教学变革[J]. 小学教学(语文版),2016(1).

  2. 史喜才.“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如何与时俱进[J].智力,2020(13):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