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转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浅探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转变

丁珍珍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68中学830001

摘要:目前存在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呈现出了新课程理念和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事实上,只有深刻变化了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期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转变教学方式

一、教育观念要“变”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要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首要的就是更新教育者头脑中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领会中学素质教育创新理论。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思想。

二、教学模式要“变”

在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在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目前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了其与新课程理念精神不相符的一面。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可见,新课程给我们在一线的新课程实施者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要变化我们的课堂,将新课程真正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

我们的课堂之所以要“变”,那是因为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教学结构模式化,教学具体行为模式化,课堂教学结构依然沿袭半个世纪前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模式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没有根据课型、学科和学生年龄、年级的不同,清一色地用一种刻板、僵化、一统的方式表现出来。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长期以来凝为刻板的、单调的、不变的模式(端坐、不得插嘴、课前礼貌用语)。研究表明,一种行为如果久而久之只是用一种纯粹化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逐渐只保留它的形式意义,而其实质性的东西就会越来越远。

基于课堂教学存在的这些弊端,我在贯彻实施《课程标准》精神实质的过程中,主动对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并在高一新课程的实施中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情况。

1.以学生学习为立足点,使课堂“活”起来。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的21世纪中学生,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参与意识很强烈,对什么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他们不满足于是什么,而是深究为什么,因而高中语文课教学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这必然要求把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

2.以启发式学习方式为指导思想,使课堂“动”起来。在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注入式教学方法始终是被反对的,因为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扼杀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课堂上使他们的智力活动都“动”起来。

三、学习方式要“变”

教师确立“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发展、善于创新的意识,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性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主体性教育观念指导下的语文课教学模式就应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素质。高一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我多次尝试这样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学会想问题、办事情,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而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在语文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除了作为静态文本的教材要改革外,在文本解读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学语文教师也应该承担起改革的重任。高中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呢?要尊重学生,注重解读过程:社会生活是“文本I”。作者据此创造出作品,这是“文本II”。“文本II”被选入教材,提供给教师、学生解读,形成老师头脑里的“文本III”和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这两个“文本III”是不同的,因为产生两个“文本III”的主体,他们对“文本I”的解读、体验是不同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尊重。教师不要老是执著于自己的“文本III”,拧住学生的耳朵把它强制灌输给学生,试图去矫正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教师应该注重两个解读过程,特别要注重学生形成“文本III”的过程,明确学生形成“文本III”与教师形成“文本III”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以便让教师“文本III”的形成过程影响学生“文本III”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讲解自己的“文本III”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从结论上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这里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四、高中语文教师还应具备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及方法

今天,科学技术正以人们不可想象的速度更新,人民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广泛的变化。文本创作活动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位置、文本的载体、文本传播和文本接受的途径与方式、文本的形态、类别和样式等,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21世界的文本解读将从多元分化的趋势走向多元中的互谐。

这是社会的要求。现代社会里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频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以及它们和文学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快和增大。在一个国家里,让所有的人都接受和运用单一的文本解读理论及方法是不可能的。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也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标志。

五、高中语文教师解读文学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它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也只有用空灵蕴藉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涵。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教师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自己去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教师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够有效地传达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

六、小结

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更应该注重对于人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要让学生明白,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最终不会被证实,却会随时被证伪。科学的精神不是昭示无法反驳的真理,而是在坚持不懈的批判过程中寻找真理。科学的特征在于批判思维,不迷信、不盲从的批判和探索精神才是科学的精髓。这是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关键。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上完每一节课后,教师要进行一定反思,发挥成功的经验,吸取不足的地方,让语文课堂散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要从升学竞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着眼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进行调整和改革教法,适应新课程所带来的新变化。这样,我们高中语文课堂必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