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急性生理评分(rapidacutephysiologyscore,RAPS)、快速急诊内科评分(rapidemergencymedicinescore,REMS)及改良院急救护理分层评分在院急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我院院急救出诊的2000例患者,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第1时间分别进行RAPS、REMS和改良院急救护理分层评分,对病情危重者采取现场急救后再次进行动态评估。结果改良院急救护理分层评分较REMS及RAPS对患者疾病风险的预测价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24小时死亡风险作为预测指标,REMS、RAPS与改良院急救护理分层评分ROC曲线下面积比较,改良院急救护理分层评分明显高于REMS及RA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生、护士对实施改良院急救护理评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REMS及RA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院急救护理分层评分系统能更好的预测患者的疾病风险性,为我们医生护士更准确的对患者进行疾病的危险分层提供理论基础,并为优先处理危重病人提供较好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院前急救 快速急性生理评分 快速急诊内科评分 改良院前急救护理分层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院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急救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1月期间呼救中心接收的26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呼救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130例以及对照组患者130例。对照组脑卒中患者按照常规护理进行救治,观察组脑卒中患者则根据院急救护理路径进行救治,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局。结果观察组脑卒中患者的呼救至救护车到达时间为24.61±10.14min,对照组脑卒中患者呼救至救护车达到时间为30.62±14.15min,P<0.05;观察组脑卒中患者入院接受专科治疗时间为38.68±10.49min,对照组脑卒中患者入院接受专科治疗时间为46.72±12.49min,P<0.05;观察组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分别为9(6.92%)、5(3.85%)较对照组患者16(12.31%)、13(10%)有明显的优势,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采用院急救护理路径有效的缩短患者获得急救时间间隔,阻止病情的恶化,改善不良治疗结局。

  • 标签: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 脑卒中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护理中应用院急救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以所用急救护理方式分组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42例采用院急救护理路径,记录两组抢救时间,评估两组抢救效果及家属满意程度。结果①观察组抢救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残疾率及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家属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院急救中应用急救护理路径,可缩短抢救时间,增强抢救效果,减少医院纠纷,值得借鉴。

  • 标签: 急性脑卒中 院前急救
  • 简介:目的分析开展预约献血模式以来,对单采血小板的采集总治疗量和库存动态平衡的调控影响。方法通过献血者健康征询及献血登记表和血液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并分析2015年10月-2016年11月在重庆市血液中心机采成分科采集的单采血小板总治疗量及供血科制定采集计划的总治疗量。结果2015年10月-2016年11月,在重庆市血液中心机采成分科采集的单采血小板为16793个治疗量及供血科制定采集计划12922个治疗量,开展预约献血模式后,采集的单采血小板总治疗量增长25.4%,制定采集计划的总治疗量降低68.1%。结论预约献血模式有助于提高单采血小板的总治疗量,在维持最低库存量储备的基础上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献血预约 库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在新生儿护理中采用外周动脉采血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116例新生儿,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58例。对照组患儿护理中仅行常规股静脉穿刺采血,干预组患儿护理中开展外周动脉采血。观察两组新生儿的穿刺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组新生儿的穿刺一次成功率为966%,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4%,轻度疼痛44例(759%),中度疼痛14例(241%),无重度疼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护理中采用外周动脉采血方式可显著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减轻新生儿疼痛程度,并明显抑制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新生儿 护理 外周动脉采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7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人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静脉采血,对照组给予末梢采血,对两组受检人员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小板、平均红细胞体积、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血红蛋白量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检查指标中观察组和对照组WBC、RBC、PLT、HTC、Hb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检验指标中MCHC、MCV、MCH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查采血方法不同,检验结果不同,相比末梢采血,静脉采血的检验结果更加准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静脉采血 末梢采血 血常规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的体检人员80例,将其依据随机表法进行平均分组,每组受检人员40例,接受进口采血管的受检人员作为实验组,接受国产采血管采集的受检人员作为参照组,最后将分离的血浆放在冷藏和室温,对不同时间段的凝血指标进行统计。结果通过调查分析后可知,参照组受检人员的各项指标比较比实验组,前者相对较低,室温条件下,送检4小时和8小时的所得结果较比立即测定,前者相对较高,组间数据经统计可知,差异显著,在低温条件下,送检4小时和8小时的所得结果较比立即测定,结果差异不大。结论凝血真空采血管会由于厂家和质量的差异而影响凝血酶时间,同时标本放置时间也会影响检测结果。

  • 标签: 凝血真空采血管 标本放置温度 时间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采血后患者按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2016年4月1日—2016年6月30日外科80例住院患者静脉采血后进行抽样调查,了解患者在静脉采血后按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果按压时间不足1分钟、屈肘夹棉球法、揉搓穿刺部位等是静脉采血后患者按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论针对静脉采血后患者在按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提高按压正确率,减少错误按压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 标签: 静脉采血 按压 存在问题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与分析在受检者体检采血后穿刺点按压运用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11月在我院进行体格检查的1200例受检者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的观察对象,并根据受检者的护理意愿对1200例受检者平均分组,每组600例,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施行优质护理,并观察1200例受检者的满意度及受检者在接受穿刺采血后不良情况发生几率。结果观察组600例受检者经优质护理干预后患者满意度为97.5%,对照组600例受检者经常规护理干预后患者满意度为83.33%,观察组受检者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受检者,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受检者体检采血穿刺点按压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高于观察组受检者P<0.05.结论优质护理在体检采血后穿刺点按压中应用效果较好,能有效提升满意度同时减少受检者在接受穿刺采血后不良情况发生几率,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优质护理 患者满意度 采血 穿刺点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优质护理在体检采血后对穿刺点按压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50在我院行静脉穿刺的体检采血者为观察对象,将志愿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两组患者采血后均予以同种穿刺点按压方式,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优质护理,比较两组志愿者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血肿及瘀斑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满意度与对照组满意度比较(98.67%vs90.67%),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优质护理能够显著降低静脉采血后穿刺点瘀斑和血肿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优质护理 穿刺点 静脉采血 按压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血常规检验的患者根据采血260例,将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并分为不同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检验结果。结果末梢取血和静脉取血检验结果之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静脉取血能够克服末梢取血弊端,减少其他因素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而在临床中应以静脉取血为血常规检验的主要采血方法。

  • 标签: 采血方法 血常规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常规检验中的不同采血方法进行临床研究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00例接受血常规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末梢血采集的方式,实验组采用静脉血采集的方式,从而将两组检测的各项指标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不同的检测方式,可以发现静脉血采集的方式比末梢血采集的方式更加的具有准确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临床应用中用静脉采集的方式会更加的客观准确,值得所有医院推广普及。

  • 标签: 采血方法 血常规检验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选取时间为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使用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均占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血常规检验,其中对照组患者末梢血采集,实验组患者进行静脉血采集。将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验数据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H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血小板(PLT)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RBC、WBC、Hb、Hct均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MCV、HCH、MCHC以及PLT对比无显著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结论患者在临床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选择静脉血采集,且检验结果较末梢血采集更稳定,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检验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相关检验中的应用,对其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医院进行体检的人员100例,并将这100例检查人员随机进行分组,静脉组50例,末梢组50例。并对两组人员进行血常规检查,对两组人员血常规检查中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和血小板等项目进行检查。结果对静脉组和末梢组各50例检查人员血常规检查结果进行对此分析,发现两组检查人员WBC、HCT、MCHC、PLT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不同的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查结果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在临床检验中,需要运用静脉血代替末梢血,可以提高患者最终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还能够提高仪器的使用寿命,可以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

  • 标签: 采血方法 血常规检验 应用价值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采血过程中采集量和存放温度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在广州血液中心的健康体检者1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99)和对照组(n=99)。采血量分别为2.1ml、1.8ml、1.5ml,观察组采血后立即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对照组为1.8ml样本检测结果。两组均存放于室温、4℃、-21℃,于24h后均再次上机检测,观察检测结果。结果随着采血量的下降,PT、APTT、FIB检测结果出现一定程度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和4℃存放24h后PT、APTT结果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检测结果出现明显下降(P<0.05)。结论医护人员在采集凝血标本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采血量(1.8ml±10%),枸橼酸钠0.2ml,同时标本如不能立即检测,应将样本离心后存放-4℃,切勿在过低温度中保存样本,更要避免反复冻融。

  • 标签: 采血量 存放温度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整体护理在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6年11月参加机采血小板捐献的507例捐献者的资本资料。结果2010年11月—2013年11月献血反应率为1.30%高于2014年11月—2016年11月0.40%。2010年11月—2013年11月再次捐献血小板率为46.4%明显低于2014年11月—2016年11月76.9%(P<0.05)。结论在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捐献者血小板捐献过程中实施整体护理能显著降低献血反应率,提高再次捐献血小板率,促使更多群众积极参加血小板的无偿捐献。

  • 标签: 整体护理 血小板捐献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心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同青年献血者沟通技巧进行研究。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了500例青年献血者,通过同青年献血者进行语言和非语言等多种沟通互动,掌握同青年献血者的沟通技巧。结果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对于青年献血者,其在献血过程中,采血护理人员的有效沟通技巧能够提高献血者的血液质量,同时同青年献血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采血工作质量。结论对于中心血站采血护理人员来说,其在对青年献血者进行采血的过程中,开展合适的沟通技巧能够消除献血者内心的紧张等不良情绪,保证献血工作的圆满完成。

  • 标签: 中心血站 青年献血者 采血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心理护理始终贯穿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在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期间进行机采血小板献血的46例人员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23例。对参照组献血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对实验组献血者予以全程心理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后,实验组献血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以及HADM评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5);对比两组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予以全程心理护理,可明显改善献血者的不良情绪,降低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上借鉴以及进一步普及。

  • 标签: 心理护理 机采血小板 献血 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