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0 个结果
  • 简介:语法隐喻发生在语法层面,指表达相同意义的语法范畴发生了转换,即相同的所指、不同的能指。本文对英语语法隐喻的认知理据从心理扫描模式的转换、经济原则和明晰原则的共同作用、象似原则和图形-背景理论的共同作用三个侧面进行了探讨,并对英语语法隐喻所具有的语篇简洁功能、语篇衔接与展开功能以及语篇客观化功能进行了论述。

  • 标签: 英语语法隐喻 认知理据 语篇功能
  • 简介:本文针对当前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中元认知策略的使用现状,分析了元认知策略意识在课外阅读中的重要性,并从前期了解、课堂唤醒、课后强化以及教师鼓励这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引导中学生培养英语课外阅读中的元认知策略意识。

  • 标签: 英语课外阅读 元认知策略 策略意识
  • 简介:诗学象似性以语言学的象似性为源初,在分析文学文本时把文本特有的情感和审美效果以符号的形式呈现出来,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与形式象似性映照的桥梁。从诗学象似性出发探讨了《噢,船长!我的船长!》这一首诗歌的象似性现象,发现诗人借助象似性这一元素侧重于表达诗人对林肯总统的深深的哀悼之情。

  • 标签: 诗学象似性 情感 形式
  • 简介:本文通过对认知心理因素的分析,探讨汉语阅读中的生物基础与内在机制.提出信息处理模型和模块阅读法.基于背景知识与经验的作用,以及文本性质和语言规律的熟悉程度的影响,探讨了性质多样化的文本阅读和加强语言规律的学习,以形成内在积淀的重要意义.

  • 标签: 汉语 阅读 认知心理因素 生物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
  • 简介:接受美学凸显了用户在双语词典批评中的重要性,但当前的双语词典批评大都局限于用户显性信息需求(如查阅需求和技能等)的研究,对隐性的认知需求尚未进行深入探索。此外,现有双语词典批评研究以评价标准为中心,对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等重视不够,未能形成系统的评价体系。本文基于接受美学和涌现理论,从用户认知视角出发,并立足于用户的认知结构和查阅需求,从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范式和评价准则四个维度系统构建了汉英词典多维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的构建完善和促进了汉英词典的理论研究和编纂实践,也推动了整个双语词典批评的发展。

  • 标签: 用户 认知 汉英词典 评价体系
  • 简介:现代汉语语料库研究结果表明,“动词+借用动量词”构式分为三类,根据频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动(+了/补)+动量短语”、“动(+了/补)+名/代+动量短语”、“动(+了/补)+动量短语+名”.本文对人体器官动量词“脚”进行了认知分析,认为三者都是由原型及物构式派生来的.第一类构式受事论元省略,动作义突显,事件义弱化;第二类和第三类构式是同一上位构式的变体,二者构式角色分布不同,是受事论元与动量短语竞争突显位置的结果.使用频率差异表明,借用动量短语更倾向于被名物化,做宾语,而补语功能相对次要,借用动量词的范畴化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突显某一具体语义角色上,而非量上.

  • 标签: 借用动量词 动量构式 认知
  • 简介:信息化社会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本文首先对推动教育变革的若干理论进行了回顾,在反思当前俄语精读教学的基础上,探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 标签: 认知 建构主义 主体教学模式
  • 简介:李白诗歌中存在着大量的转喻,转喻的运用不仅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形象、更巧妙,而且也是诗人认识和思考事物的一种方式。Lakoff提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在转喻的生成和理解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该文在此基础上对李白诗歌中五种转喻模式的翻译进行分析,探讨认知模式下古典诗歌的翻译技巧,突出认知因素在翻译中起的作用。

  • 标签: 李白诗歌 转喻 认知模式 翻译
  • 简介:认知语言学之实践意义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本文试图分析大学英语教师语言观,找到教师语言观与认知语言学基本观点的异同,说明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应用认知语言学可以在外语教学领域有所作为。本文建议教师应改变陈旧的观念,适当结合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方法,提高对语言的认识,帮助学生增强语言意识。

  • 标签: 认知语言学 教师语言观 语言意识
  • 简介:本文概览了国内外各种口译程序认知模式,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提出并定义了“口译听辨”概念,概括了口译听辨的显著特征,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口译听辨模式。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自身的口译实践、口译教学和口译研究实践提出了口译听辨的认知心理模式,分析了各种听辨过程,解释了各听辨过程所需的认知技能,并为相应的技能教学方案提出建议。

  • 标签: 口译听辨 认知心理模式 技能 教学
  • 简介:本文以俄汉语空间维度词“高/低(矮)”为例,从词典释义人手,对其空间维度的概念特征进行探讨,进而借助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俄汉语“高/低”维度由空间域向其他六个目标域的映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 标签: “高/低(矮)”空间维度 隐喻 俄汉对比
  • 简介:认知主体经常处理的语义信息包括:词典记录的固定语词义和偏离词典语义的临时修辞义。前者通过词典释义,凝固认知主体的公共经验,作用于人的概念认知;后者通过语用环境中语义的修辞化变异,体现认知主体的个人经验,作用于人的修辞认知。概念认知和修辞认知在言语表达←→言语接受过程中体现出认知主体的6种信息处理模式。影响认知主体信息处理模式的诸多因素中,修辞认知的解释力目前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有待于广大语言工作者的建设性参与。

  • 标签: 语用环境 语词义 修辞义 概念认知 修辞认知
  • 简介: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习如何促进职前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待深入地研究。本研究从教师认知视角出发,采用个案研究方法,探究了教育实习过程中对职前英语教师认知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分析了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职前教师英语认知,并讨论了对英语教师教育的启示和意义。

  • 标签: 教育实习 职前英语教师 教师认知
  • 简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著名的'文明冲突论',指出冷战后国际政治中的冲突主要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的形式展开.这个观点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争论.德国资深批评者之一哈拉尔德·米勒专门出书分析并批驳了亨氏的这一观点.本文从两人观点的'冲突'入手,对两人观点的'共存'进行总结,从而点出米勒眼中的世界秩序,亦即文明的共存.

  • 标签: 米勒 亨廷顿 文明的共存 文明的冲突
  • 简介:欧盟最近作出了暂停对进出欧盟机场的第三国国际航班实施“航空减排指令”的决定,一定程度地缓和了此前国际社会和欧盟之间的紧张局势。不过,欧盟仍然以欧洲法院关于“美国航空运输协会案”的裁决为“背书”,坚持其单边措施的合法性,并且不排除未来有继续实施的可能。虽然欧洲法院在“美国航空运输协会案”中曾裁定该指令并未违反国际法,但这一内部裁决并不能改变欧盟单边措施违反国际法的事实。根据欧洲法院的判例法,国际法要成为欧洲法院的司法审查标准需满足严格的限制条件。欧洲法院基于“内向型司法”的倾向,对《芝加哥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国际习惯法规则进行了限制性解释,因而使国际法在“美国航空运输协会案”中被边缘化。欧洲法院维护了欧盟法的“自主性”,但损害了欧盟“尊重国际法”的宪法性目标和原则。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成员在国际法上有充分理由抵制欧盟的单边航空减排措施。与此同时,国际民航组织应争取在年内就全球航空业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达成一个公平的解决方案,以避免欧盟重返单边主义。

  • 标签: 欧盟航空减排指令 司法审查 欧洲法院 欧盟法 国际法
  • 简介: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atBerkeley)教授、世界著名语言学家GeorgeLakoff于4月9日至4月15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系列讲座。Lakoff利用十讲系统讲授了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以及历史发展、学科交叉、最新动态及未来趋势等。讲座第一讲至第六讲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如心会议中心,

  • 标签: 认知语言学 LAKOFF 学术讲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简介:听力教学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该文阐述了元认知以及元认知策略的基本定义,并且探讨了如何将元认知策略运用到英语培训听力教学之中。

  • 标签: 元认知策略 英语培训 英语听力教学
  • 简介:摘要“概念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核心内容近年来备受业界关注。本文对过去16年间(2000—2015)刊登于国内14种主要期刊上,关于“认知隐喻”研究的文章进行分析整理,结果显示“认知和隐喻”相关研究在过去16年呈上升趋势,跨学科研究趋势明显,但隐喻能力应用于外语教学中受关注度不高,并且相关研究多偏理论探讨,实证研究缺乏,隐喻能力测量标准也未统一。认知语言学中对“隐喻”这一基本术语的概念解释存在内涵泛化现象等均需引起重视。

  • 标签: 概念隐喻 隐喻能力
  • 简介:认知符号学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其中关于它的两个基本元素——认知科学与符号学——这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亟待梳理。拉考夫与约翰逊将认知科学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认知科学,本文将从认知科学的演进着手,试图厘清每一代认知科学与符号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皮尔斯符号学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认知符号学与认知科学之间的关系。

  • 标签: 符号学 认知科学 认知符号学 皮尔斯 体验性